今年,故宫600岁了。
从爆红多年的《故宫里的大怪兽》,到烧脑奇书《谜宫 如意琳琅图籍》,再到单霁翔倾注心血的《我是故宫“看门人”》,许许多多以故宫为蓝本的畅销作品问世,一个又一个故宫背后的故事被世人熟知。
那么,为何无数作品都讲不完这座600年的帝居呢?
或许是因为故宫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无论是谁花一辈子时间都不能把它研究透,我们只能从不同视角欣赏这座城。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所说:我们要从世界的角度看故宫,要从区域的角度看故宫,要从城市的角度看故宫,还要从这座宫殿整体的营造,每栋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及它所发生的事件和藏品,这样六个层次来研究故宫。
本期要推荐的好书便是阎崇年花费20余年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完成的著作——《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这本书是按编年的形式撰写,把相关的人物、事件、建筑,特别是故宫的一些国宝,还有大家不常阅读的典籍、文献和档案融会贯通。其中,第一部分是明朝皇宫,第二部分是清朝皇宫,第三部分是民国初的故宫,第四部分是故宫博物院。
一本书解锁宫墙背后风云人物
作者在书中提到,故宫就像一座历史的大舞台,明朝和清朝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演绎自己的历史角色,而他最关注的便是这600年来,那些跟皇宫、故宫相关联的人,人的命运,人的奋争,人的喜怒哀乐。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一书可谓阎崇年所学所讲过的中国故事的一次难得的集结,他将故宫历史中的帝后、臣子、妃嫔等,梳理成一个個人物小传,如“王阳明——从午门廷杖到此心光明”“和珅儿媳——乾隆帝最喜欢的十公主”“爱国英雄——林则徐的为官与交友”等,在讲述人物故事之余,兼讲故宫的建筑、珍宝,共100个章节,独立成篇,让读者清晰了解这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关系与经历,从多个角度见证故宫走过的600年。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该书封面设计也颇具内涵,整体划分了六个色块,象征故宫所见证的六个世纪的历史,不知不觉从明朝开国走到故宫博物院的今日。
其中,最出彩的两篇文章当属“故宫之源——是谁成就了大明基业?”和“煤山自缢——崇祯皇帝的最后一天”。一个是讲朱元璋在元末乱世脱颖而出,成就霸业,正是因为他具有高于其他人的雄才大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又善于任用杰出的文臣和武将,上下一心,拼力奋斗,故宫的开创,就是靠着这种团结和打拼的精神;另一个是讲崇祯帝在生死关头的选择,不但没有守社稷,还失了社稷,国破、家破、人亡,最终大明朝亡。作者用真实历史事件还原人物经历,同一个朝代,同一个地点,不同的命运,同时也呼应了书名中“风云”二字背后的寓意,有起有伏,有盛有衰,有兴有亡。
除了帝王将相,作者也对一些在宫廷内扭转时局的“小”人物颇为关注,比如太监这个群体。在“宦官使者——郑和、亦失哈、侯显”一文中,作者讲述了几位知名宦官的故事,他们的贡献都为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郑和下西洋,他曾率领庞大的,当时世间最先进的舰队,从江苏苏州出海,经过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等地,穿过印度洋、地中海,一直到东非;再比如侯显,在那个没有飞机没有高铁,也没有汽车的年代,他仅依靠徒步和骑马,五次把西藏的高僧请来给永乐皇帝进贡,最终将西藏完全归入明朝版图。
一部史串联明清两朝旧事
书中的每个故事都与故宫相关,并且基本上将明清两代的皇权历史和宫闱大事都涵盖了。在讲述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对某个人物或事件做特别的思路引领,而是用最通俗质朴的文字真实还原了历史事件,让读者尽可能多地关注事件评论的理据,对历史作出理性的评判。
了解过一些历史知识的读者一定会被书中的与“疑案”相关的题目所吸引,如“皇宫秘闻——建文帝朱允炆的传奇”“顺治出家——终老寺庙还是死于天花?”“生母之谜——乾隆帝生母是汉人吗?”等。作者阎崇年凭借多年对明清史的研究,以及对故宫传承和留存下来的历史档案、浩瀚典籍等资料的研究,对这一系列的历史谜题作出了科学地推断。其中有些事件揭晓了答案,有些则仍是悬案,但每个事件中,清晰的脉络梳理和关键节点的细节捕捉,让读者感觉结果已经不重要,过程已经刷新了对“疑案”的认知。
那么,为何本书对每个“疑案”的解析都如此令人信服呢?以“继位疑案——康熙帝遗诏被涂改过吗?”一文为例,作者首先开门见山地道明事件的最大疑点,罗列出目前可看到的5个遗诏版本,再围绕康熙遗诏传言进行理证分析。如传言说,康熙帝原传十四阿哥胤祯继位,雍正把“十”字改为“于”字,对此,书中的解释是: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十四子”的遗诏,按照当时的行文习惯,应该写作“传位皇十四子”,如果把“十”字改写成“于”或“於”,就变成“传位皇于四子”或“传位皇於四子”,根本不通。况且当时如此重要的遗嘱,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字还可以修改,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此番论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且极具说服力。
此外,作者阎崇年还在书中讲述了许多关于故宫的趣味故事,一方面,给这座高冷的紫禁城增添了一些“人情味”;另一方面,以古鉴今,让读者阅读之余引发深思。
比如“梅妻鹤子——追慕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操”一文,文章轻松易读,可谓全书的一个“番外篇”。故事讲的是宋代文人林逋,他一生淡泊名利,也不做官。所谓“梅妻鹤子”,说的就是这个人不结婚,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正是这种清幽的生活,恬淡的性情,使得林逋写出来的诗别有韵味。朋友来喝酒念诗,说这个诗太好了,希望他以诗扬名,而他却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干吗要用诗扬名,朋友觉得太可惜了才记录下来,汇集成诗集流传了下来,有些诗画还在故宫藏着,他的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也被后人林则徐所景仰。
一座城彰显中国建筑之美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一书开篇讲到了近些年出现的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现象,就是“故宫热”,故宫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而“故宫热”的重点,集中在故宫的建筑,特别是故宫的藏品。据统计,故宫现存1862690件藏品,且每一件都是精品,因此不少与故宫相关的文字作品都绕不开对这座建筑群和重点文物的赞叹。
故宫在1420年建成之时,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组宫殿建筑群,它的建造过程中得到全国各地的材料、工匠的支持,所以它是当时建造工艺水准的集大成之作。对于这样一座气势恢宏的宫殿建筑群,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才能与之相匹配呢?
阎崇年用最质朴的语言讲故事,却把最华丽的辞藻留给了故宫的建筑和文物。在书中有一段对“皇帝的宝座”的生动描写,足以看出故宫瑰宝的壮美:明皇宫的中心,北京城的中心,就是皇帝的宝座。皇帝的宝座在奉天殿,也就是今天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的正中,俗称“金銮宝座”。故宫博物院将其命名为“楠木髹(xiū)金漆云龙纹宝座”。宝座安置在高高的基座之上,基座正面和左右两侧各有三组丹陛,也就是台阶,外面有围栏。宝座后面设雕龙髹金屏风,宝座前设宝象、甪(lù)端、仙鹤、香亭各一对。宝座两侧六根大殿金柱矗立,六条巨龙盘旋而上,龙头伸向宝座。奉天殿建筑面积达2377平方米,金砖地面,满铺黄绒地毯,下面衬着棕皮和竹篾编的席子。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主题,就是烘托皇帝和皇权的至尊、至高、至上、至圣。
而与其他同类题材的图书不同的是,这部作品在对重点建筑和文物的品评之余,还融入了建造缘由和对历史背景的解读,让读者感受到故宫的建筑和珍宝在历史长河中的发源和演变。如书中对故宫的建筑理念这样写道:“故宫建成六百年的历史,要追溯刘基为朱元璋建造的吴王新宫以及后来的明中都和明南京宫殿,这些应当是北京故宫营造的摹本。故宫营造还吸取了宋都汴梁和元大都的经验,更是遵循《周礼?考工记》等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都城的理念。”
又如对北京城池宫殿的整体布局做了深入浅出的描述:永乐皇帝营建北京城池宫殿,其法宝就是一个“中”字,天下之中是北京,北京之中是皇宫。这个“中”字正中的一竖,就是北京城和北京皇宫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从南到北贯穿北京外城、内城、皇城和皇宫,作为全城的脊梁。北京城的建筑都以中轴线为基线而对称展开。皇宫在这条中轴线上,前有“三凸”,后有“三靠”,形成一个又一个高潮。
此外,阎崇年也在书中对故宫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呼吁。故宫博物院第6任院长单霁翔曾说过:“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故宫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骄傲,也是世界闻名的瑰宝,这种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正如作者阎崇年所说:故宫这六百年把文物保护得很好,今后这六百年不但要保護好,而且要利用好。过去这些文物是君享,皇帝享用,现在是民享,老百姓来享用,不但中国的老百姓享用,而且要让世界的老百姓享用,他们看了之后盛赞我们中华文明的伟大,来影响整个一代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