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扭曲、内脏错位、右脚外翻,先天畸形的苏晓琳被医生诊断“活不过15岁”,她的童年不乏恐惧与绝望,“好好活着”只是一种对生命的奢望。
厄运磨练出乐观,生命的力量创造奇迹。安然度过15岁之后,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不想成为亲人的负担,社会的累赘,晓琳依靠一辆三轮车,艰难而坚毅地走出家门,在电子厂、服装厂的流水线上努力工作,竟成为优于常人的优秀工人,不仅如此,她还开办电脑维修部、实现网店自主创业,像正常人一样自食其力。
她还在公益网站从事志愿服务,开导自卑的残疾朋友自强自立,进校园和企业勉励处于逆境中的年轻人,免费教授20多位残疾人掌握电脑维修技能。晓琳是一个身高只有1.1米且靠板凳行走的“板凳姑娘”,可她在向幸福的追逐中越战越勇、越飞越高。
当代报告文学作品中,残疾人文学创作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写书让苏晓琳比常人付出更多艰辛,她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乐观进取、永不放弃、逐梦向远方的态度,也让读者放下悲悯,感受到在这位不寻常的姑娘身上,蕴含着一种让人佩服的坚毅和力量。本书风格朴实无华,生动而真切地诠释着平凡人的“中国梦”。
她叫苏晓琳,1984年出生,江苏启东人。
她跟我们一样,还是青春洋溢的年纪。
她跟我们又不太一样,从小就是个畸形儿。
她的脊柱严重弯曲,左腿永远失去知觉,右脚外翻严重,左脚后翻严重,无法站立。
她是一个镜面人,心脏、肝脏、脾脏、胆脏等器官的位置与正常人相反,大都隐藏在背部,一般的话,正常人的肺是由两片肺叶组成的,而她只有三分之一是工作的。
她的身高只有一米一,因为无法独立站立,只能靠着板凳的挪动艰难地“行走”。
这种疾病的发生概率大约为百万分之一,但是赶上了就是百分之百。
在她出生的时候,医生已经下了定论:存活的概率很小,即使暂时能活下来,到了十五岁以后,生理发育了,身体会严重受损,甚至都不一定能活过十五岁……
也许她的生命才能算得上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她装订得一塌糊涂。
她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别人的议论,而指点和评判的不仅仅有医生,还有各种看客。
在她出生的时候,醫院的产房陆陆续续拥进了许多其他产妇的家属。因为大家都听说这里有个畸形的孩子,无论是出于好奇,还是暗自庆幸自己的是健全孩子,总之都纷纷想过来看一下。
整个病房被一种阴郁的气氛笼罩着,让人透不过气来。
父亲其实也有过犹豫,想过放弃养育她。
奶奶听了勃然大怒:“我生了你们八个孩子,一个都没有放弃……就算这个孩子真的只能活到十五岁,那就养她十五年!”
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奶奶。
但是,作出一个决定简单,支撑一个决定需要时间和勇气。
“我记得五六岁的时候我才告别了爬行,家里会拿一个大的席子,铺在地上让我爬。有一次我拿着一张板凳,突然可以站起来走路,我就觉得特别特别幸福。”
如果说起世间的人情冷暖,晓琳大概比我们感受得都要多。
周围的街坊邻居经常直率地对她说:“你的亲人都要为你所累了,将来你弟弟找对象,人家一看你这个样子,说不定就黄了……”
这样的话在她人生的前二十年里,不知道听说过多少遍。
十五,这是苏晓琳生命里印象最深的一个数字。
因为当时所有人对晓琳的概念就是“活不过十五岁”,他们只希望晓琳在短暂的生命里,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地度过每一天。
所以,她也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
“那时候我就特别恨命运,原本每个小孩都可以拥有的东西,而我却永远地失去了。觉得大家都可以站起来,直立行走,而我却不行,为什么会是这样子,每想到这些,心里就觉得特别伤心。”
到了上学的年纪,她对学校的所有想象全部来自于弟弟从学校回来以后的描述和自己曾经靠近目睹过的一次。
曾经有一个妹妹跟她哭诉,抱怨学校的种种不好,她说:“你不想要的,正是我梦寐以求的,你知道姐姐多想像你一样可以在学校,听老师说写写写,回家被妈妈催着写写写,一天到晚都可以写写写……”
生命就是这样,如果不被打垮,那就注定是个强者。
晓琳逐渐适应了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开始接受并跟别人调侃自己的身体。“我的脚是脚心朝上的,也就是用脚面着地的,而且一只脚尖向前,一只脚尖向后。这样的结构,是不能行走的。不过呢,这也有方便的地方,我如果拿东西,手够不到的时候,就用脚尖一勾,东西就拿到了。”
“除了不能踢毽子、跳皮筋,别的小孩能上树、下河玩儿,我也能。”
老天大概也不忍心继续对她残忍下去,十五岁那年她平安度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