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来朝:<职贡图>里的古代中国与世界》罗山 译注丁观鹏 等绘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9.768.00元
2013年,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时,曾参观故宫博物院。奥朗德一行和普通游人一样,从位于紫禁城南端的午门步入故宫,行至漱芳斋时,奥朗德见到了一件珍贵的传世绘画。画卷上绘有路易时代的法国男女,男人身着三件套洋服,短套裤,丝绸长筒袜,手执拐杖,头戴假发。女人身着长裙,髋部宽大,并有紧身的胸衣。这幅图画的内容对奥朗德来说想必并不陌生,新奇的是这幅画的画法与画风。该画卷是宣纸纸本设色,是纯粹的中国工笔国画,并以卷轴形式装裱,人物面部特征也有明显的传统国画的人像绘制特征。另外,画中的法国男女图上各自有一行字,分别是 “法兰西国夷人” 和 “法兰西国夷妇”,幸好奥朗德看不懂中文。这幅画就是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镇馆之宝——乾隆《职贡图》。
在改革开放初期,来华的外国人走在街上,往往会遭到中国百姓围观。在一个信息流通不畅的时代,外国人总是能引起中国老百姓的好奇,在古代更是如此。葛兆光先生就说过:“‘职贡图’用大白话讲,就是‘看外国人’。” 在今藏存台北故宫南唐顾德谦的摹写本《番客入朝图》(即《梁元帝职贡图》摹本)卷首上,乾隆毫不客气地题上 “自文其弱” 四个大字,在后面写了一篇长长的御题,嘲笑南朝国小民寡还标榜 “远奇”。乾隆自然立志修出一部前无古人的《职贡图》。台湾学者赖毓芝总结,乾隆年间纂修的《职贡图》在资料的收集上 “具有全国性动员与全球的规模”,将视野投射到当时中国人思想所及的每一个地域,其内容中,西洋知识所占比例空前提高。乾隆史无前例地以中央之军机处动员地方来进行一手数据的收集,所成图像超过三百余个,其第一卷内容全部系当年的外国人物。如果没有乾隆个人的雄心壮志,恐怕很难完成这种浩大的工程,这一部分的地名全部冠以 “某国” 字样,显示其确系外国,《职贡图》内文称之为 “外夷番众”。其余部分则描绘了清朝鼎盛时期的大小族群,冠以 “某县”“某部”“某地所属” 等字样,这些资料是当年清朝边疆督抚在所辖省内搜集而来,所绘部众或是清朝的境内族群,或是前来入贡、表示归附之意的边疆部族,与第一卷中的海外诸国性质不同。
乾隆《职贡图》有多个版本,单彩绘版就有图卷和册页之分,本书采取法国国家图书馆四卷本册页。经赖毓芝老师考证,这一版本当是 “乾隆二十八年到乾隆五十五年《活计档》中所指称之‘册页’”[赖毓芝:《图像帝国——乾隆朝〈职贡图〉的制作与帝都呈现》,《“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5期(2011)],这一版本由宫廷画师丁观鹏等人绘制,是《职贡图》中较早的版本。
《职贡图》不仅是清代对外国认识的集大成者,也是国人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自《山海经》以来,中国人一向将域外人士想象成非我族类的奇怪人种,不乏人头兽身,一条胳膊(或多条胳膊),一只眼睛,一个鼻孔等似人非人的形象,较之这种认识,历代《职贡图》对域外文明表现了可贵的写实态度,而乾隆《职贡图》是其中的顶峰。到了乾隆朝,官修的《四库全书》毫不客气地把《山海经》从地理类移到小说类,反映着清代人对世界整体认知的演进。
然而,这一演进来得太慢、太晚了。在翻阅乾隆《职贡图》时不难发现,当时的编纂者已经尽其所能搜集了他们能见到的一切外国信息,然而仍然留下颇多谬误。他们的域外知识基本来自明末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和康熙朝南怀仁的《坤舆图说》两种文本,距离乾隆朝相隔了近百年。就在这一时期,欧洲战争不断,经历了三十年战争、大北方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等血腥大战,不仅各国版图和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在战争需求下的军事科技和新战术也层出不穷,在《职贡图》完工半个多世纪以后,西洋的坚船利炮就会轰开中国国门,国人即将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能编出《职贡图》只能证明清廷并不缺乏努力的文献学家,但历史的教训则更加令今天的国人警醒。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