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巴黎 巴尔扎克的后门 路雨果的教堂

时间:2023/11/9 作者: 全国新书目 热度: 18524
迈克·杰拉德

  

  1840年,就是巴尔扎克为自己的系列小说命名的同一年,他搬到了雷努阿尔路47号的房子里。接下来的7年他一直在那儿居住,今天这个地方是巴尔扎克博物馆,其实更合适的名称是巴尔扎克故居。他买下那处房产并以布鲁尼奥先生的名义在那居住,因为尽管他已声名远播、功成名就,却仍然负债累累,需要躲避债主。出于同样的原因,巴尔扎克特意选择了一处有后门的房产,通向伯顿路,有债主上门时,他可以从后门溜走。今天沿着这条路散散步很有必要,因为它没怎么变化,可以让人大致了解一下巴尔扎克时代巴黎的样子。

  巴尔扎克多数优秀作品都是在这个地方创作的,今天那里展出的就有他写作时用的书案。院落里还有很多原始手稿、书桌、纪念品,一间展出众多改编自他作品的电影和戏剧的展室,一间专为埃夫利娜汉斯卡准备的房间。到1847年巴尔扎克从这里搬走的时候,两人仍未结婚。1850年两人终于喜结连理,仅5个月后,巴尔扎克与世长辞。他被葬在巴黎东部的拉雪兹公墓。

  巴尔扎克当然不是这一时期为巴黎城添彩的唯一伟大作家。同时代还有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维克多雨果。1831年,雨果的首部伟大作品Notre-Dame de Paris(《巴黎圣母院》)发表,意为“巴黎圣母”。书名来源于巴黎城中那座宏伟的教堂。但是,在后来被翻译成英语时标题被改为《圣母院驼背人》以突出其主要人物。小说以15世纪为背景,讲述了住在教堂顶部滴水嘴之间塔楼里的驼背人卡西莫多的故事。这座哥特式建筑规模极为宏大,今天仍然可以参观,抬头看去,可能还不免想到:卡西莫多会不会还在上面的某处椽木间?这处地标性建筑的建造工作始于1163年,大量的优秀工匠和工人花了180多年时间才将其建成。几个世纪以来,因为与国王和王后的加冕紧密相连,教堂在大革命期间几乎被毁。大革命后拿破仑于1804年在此加冕时,教堂已经破败不堪,有些地方不得不用墙帷和挂毯遮盖。教堂还曾经一度卖给一位废品商,但却从未真正拆除。1831年雨果的小说发表时,教堂仍在继续败落。雨果决定为教堂做点什么,毕竟,它不仅是巴黎,还是整个法国的精神中心。雨果发动了一场筹集资金、恢复教堂昔日荣光的运动。人们为这一计划齐心协力,重建工作1841年开始。23年之后,教堂恢复了今日的壮观景象。雨果此时已经成名,1833年,他在孚日广场的一角(孚日广场6号)得到了一座相当豪华的房子。接下来15年雨果在此居住,房子一直存在,就是今天的维克多 雨果博物馆。里面有雨果的手稿、照片、家具和雕像。博物館的照片中,有的拍摄的是雨果,有的是雨果拍摄的。他对照相这种新发明兴趣盎然。

  在孚日广场一带居住期间,雨果创作了大量作品。他在巴黎社会备受尊重,并于1841年被选人声名远播的法兰西学院。1862年他创作了被认为是其最伟大的作品《悲惨世界》。小说的各种英文译本通常都保留其法文标题,因为其意义极为清晰。小说描绘的是19世纪巴黎社会的阴暗面。《悲惨世界》中描述了一个叫“奇迹宫廷”的地方。这个名字指的是发生在当地的奇迹:每天晚上,结束一天的乞讨生活回到家中,那些或盲或跛的乞丐们就又可以看见、可以行走了。奇迹宫廷位于磊阿勒附近,那儿当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乞丐们会用从市场上找来的木板搭造栖身之处。整个区域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贫民窟,而且最终被市政当局夷为平地。

  雨果于1885年逝世,他极受尊崇,因此停灵在凯旋门下供公众瞻仰,但是遵其要求,他的遗体被装进穷人的灵车,运到在先贤祠的长眠之地。今天在先贤祠仍可见到他的墓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