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大众文化建设中的方法与途径
文/严中联

《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与大众文化》
作者:陶东风 等著
书号:978-7-5549-0473-2
出版日期:2014年3月
定价:48.00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大众文化生活方式与文化趣味的变化,以及西方大众文化,尤其是美国好莱坞大众文化、日韩大众文化和中国港台地区的大众文化的重大影响,我国大陆的大众文化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切实贯彻十八大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大众文化中,就成了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陶东风等文化研究学者,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语境,参照西方国家的大众文化理论与实践,以价值观为核心,将形而上的理论研究与形而下的经验研究结合起来,力求突破目前流于静态研究的局限,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的突出表现进行尽可能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大陆本土大众文化与西方(特别是美国)、日韩以及中国港台地区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生成的特殊性,对大众文化价值观在具体文化类型中的生产、传播与接受及其历史性的个案研究,具体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价值观之间具体的、现实的互动关系,在社会文化演变的总体视野以及传统文化对大众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把握大众文化价值观的生成与演变,力图全面、动态地研究大众文化价值观生成、传播、接受的机制和规律,揭示大众文化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大众文化达成融合的可能性和具体路径。《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与大众文化》一书,就是他们研究成果之集大成。
具体来说,该书第一章到第三章可视作关于社会主义与大众文化关系的理论阐述和历史梳理,其中第一章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理论的发展演变历程,以之作为贯穿本书的指导思想。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包括卢卡奇以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中国本土的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的理论。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产生的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都对文化和大众文化做出了深刻而又丰富的阐述,而在全球化时代,在诸多文化思潮涌动、各种文化观念并存、不同文化话语杂言的当下中国,更加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论题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历史考察,突破了静态研究的局限,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流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进行了尽可能系统的分析研究,集中梳理了革命群众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的关系,包括它们在价值观、服务对象、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关系(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对立的),全面、动态地研究了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在与大众文化的互动中发生转型、得到传播与接受,揭示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在与大众文化的互动产生了哪些冲突,两者如何得到协调和融合?集中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在目前的大众消费时代所遭遇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等。
第三章从价值观角度论述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首先梳理“主流文化”“官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等概念的关系,然后寻找官方文化转化为主流文化、主流文化转化为大众文化的具体途径。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官方文化不见得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即实际支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价值观,官方文化如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必须在内容上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包容性、广泛性,在形式上具有通俗性、大众性、民族性,而真正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文化形式就是大众文化。作者以美国好莱坞电影如何成为美国主流价值(美国梦,美国价值)的载体为例指出:官方文化必须转化为大众文化,然后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导文化。好莱坞大片的价值观就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美国没有存在于主流文化或大众文化之外的官方文化。美国文化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其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所谓“美国价值”“美国梦”)进入了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大众文化,进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美国不必去搞一个专门的所谓“官方文化”,美国的官方文化就是主流文化,也就是大众文化。好莱坞又被称为“梦工厂”,是制造美国梦、传播美国价值观的工厂。
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文化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载体?目前中国的大众文化在转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困境,应该如何解决?在本章最后作者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达成融合的可能性和具体路径。
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文化与大众文化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形态、新局面以及相互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对于传统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历史和文化的重新书写,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各种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红色经典改编等);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比如主旋律电影)也大量吸收了大众文化的元素。这些文化实践和内容,就是作者们研究的主要经验对象。从该书第四章开始,作者们转入对当代中国各种文化现象与个案的研究,集中分析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互动,选择若干重要的现象做深入的个案分析。
其中第四章集中分析了主旋律电影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形式。通过考查新时期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党的领袖或模范人物为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雷锋》《焦裕禄》等),分析其在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方面所做的尝试,特别探索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市场化问题,总结得失,提出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剧对社会主义“红色经典”的重新讲述成为大众文化生产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从而对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演变构成了较大影响。或者说,此种类型的大众文化是因与以往的“社会主义革命”内容有关,它便具有了用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去“榨取”革命文化剩余价值的倾向,从而使新拍的红色经典剧显得更加扑朔迷离。第五章探讨了此种大众文化价值观建构中的复杂性。
在历史上,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人公是工人(以及农民),因为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它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阶级基础。在前三十年的共和国历史叙事中,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国家和企业的主人”已经成为支配性的意识形态话语,塑造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和个体尊严感。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改革的重要步骤,国企改制的直接后果便是大量工人下岗。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阶级尊严感也受到严重挫伤。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变成“世界工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以打工仔和打工妹为主体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在这种意义上,重新审视工人阶级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年代的主体位置的变动,为我们观察社会主义价值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最为切近的视点。
第六章选择了新世纪以来比较重要的表现工人阶级题材的大众文化文本(包括文学与影像文本),包括曹征路的小说《那儿》(2004),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2008),张猛的电影《钢的琴》(2011),高满堂的电视剧《大工匠》(2007)、《钢铁年代》(2011),滕华涛的电视剧《浮沉》(2012),其中第一部分集中讨论从曹征路的小说《那儿》到张猛的电影《钢的琴》中社会主义价值与工人阶级劳动尊严的关系及其历史变迁的复杂过程;第二部分则集中讨论从高满堂的电视剧《大工匠》和《钢铁年代》到滕华涛的《浮沉》中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工人阶级生活政治的历史意涵及其当代变迁。
除了工人阶级叙事,英雄叙事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要素,英雄形象的塑造曾经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动员、影响大众,建构大众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的主要渠道。但是,社会主义文化的英雄叙事也曾经因为“极左”路线的影响而败坏了人们的胃口,教训深刻。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短暂的去英雄化之后,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开始重新表现出对于革命领袖和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兴趣,甚至可以说出现了新社会主义英雄文化的复兴。
第七章通过对中国当代影视艺术场域中社会主义英雄叙事的系统研究,深入探讨了当代大众文化在社会主义英雄塑造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核心特质与典型症候,并进而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英雄叙事中的表达方式——观照其常规策略与潜在裂隙,最终作者试图阐明:在当今的后现代全球化语境中,面对价值观的多元裂变与碰撞,我们究竟应该在何种层面上仍然需要建构社会主义英雄叙事,以及需要建构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英雄叙事。
除此之外,该书还涉及对其他一些大众文化现象以及重要理论问题的分析,比如家庭伦理题材影视作品,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声音选秀节目中的声音拜物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红色空壳化”,傻乐主义与反智美学,等等,限于篇幅,不一一介绍。
总之,陶东风等文化研究学者将理论研究与个例分析相结合,对大众文化价值观生成、传播、接受的机制和规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大众文化达成融合的可能性和具体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大众文化建设中,搞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文化建设,提供了富有现实意义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