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机器人》:科学精神沉淀史

时间:2023/11/9 作者: 全国新书目 热度: 18647
文/艾明秋

  《中国机器人》:科学精神沉淀史

  文/艾明秋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是“国产化”的首次提出,也几乎可以说是一直困扰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国不仅造出了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还造出了那时万万想不到的高科技产品,在制造业水平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有了极大提升,中国制造已经成了一个响当当的中国符号。在这个异常艰难、曲折的过程中,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企业领导者和基层技术人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其中就包括了以新松公司的科技团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为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所作的贡献。辽宁人民出版社去年年底出版的《中国机器人》一书所记录的正是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在这一领域忘我拼搏奋斗、勇于开拓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前行历史。

  近年来,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研发取得了重大成就,已经成为代表新时期中国科技创新最高成就的新名片。2013年,中国以3.7万台的工业机器人销售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产销国。在2014年6月9日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主席说,“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他还说,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是迄今为止,中央高层对机器人产业发展最直接、最明确的表态和支持。201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习近平主席给大会发去贺信,表示中国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使机器人科技及其产品更好地为推动发展造福人民服务。这是中国机器人的福音,也是中国制造业的宣言。

  《中国机器人》一书正是在这样重大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以一系列生动丰富的细节记录了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以蒋新松、王天然、曲道奎为代表的几代中国科学家前赴后继致力于机器人研发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与献身精神。该书的两位作者王鸿鹏和马娜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田野调查式的方式,走访了大量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同时还深入到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等企业,与一线科技工作者进行实地交流、跟踪采访,掌握了大量一手素材,由此将这一重大题材作品描绘得骨劲肌丰,气血飞扬,也将一位位科学家的形象刻画得独具特色、个性十足。大力书写了机器人科学家为了“争气”的“竞技”——把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面貌,作为无尽的“压力”和无穷的“动力”,从而使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超越了科技与技术的层面,而卓具“强国梦”、“中国梦”的重大意义。作品从历史纵深和广阔的空间展开描写,强调了深刻的思想挖掘,既有生动可读的文学特色,又兼有较强的科普作用和学术价值,具有立体多维的社会效益。既弘扬了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忘我拼搏奋斗、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为国效力、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也对机器人这一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科技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知识普及,对智能制造这一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高科技领域在战略层面和科技伦理层面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思考,其中提出的诸多前沿性观点也引人沉思。

  可以说,《中国机器人》既是一部中国机器人的成长史,也是一部中国高科技发展史、一部科学精神的沉淀史,不仅契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更弘扬了中国科学家无畏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一部难得的优秀作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