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丝路书香

时间:2023/11/9 作者: 全国新书目 热度: 19181
丝路书香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俄罗斯和印度经贸合作研究



  谷永芬温耀庆/经济管理出版社/9787509644157/2016-08/59.00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本书主要探讨以下问题:中国与俄罗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潜力、经济效应及中俄自贸区的模式构想;从金砖国家产业关联的视角系统分析中俄、中印经贸合作前景;选取与中国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俄罗斯,研究中俄产业内贸易问题,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和印度的深度经贸合作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此外,随着近年来金砖国家间能源领域合作的广泛开展,探讨了金砖各国能源类大宗产品的发展与合作,分析了金砖国家产业互补性对各国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具有的指导作用;研究了中—俄—印国家间气候合作与发展、金融合作与发展以及三国间文化领域的合作与发展等众多问题。

  作者:

  谷永芬,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通讯评审。

  温耀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国对外贸易”、“WTO例外规则”、“外经贸案例研究和国际商务制度比较研究”等课程。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报告2016



  孙治国主编/中国海洋出版社/9787502795147/2016-07/128.00

  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政府部门和企业积极行动,沿线国家大多表现出积极态度,目前已取得若干实际成果。同时,多家国内媒体、高校和智库先后成立了研究团队,并积极开展交流对话活动,对倡议的海外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本书为三亚公共外交研究院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及相关驻华使馆联合举办“一带一路国家公共外交论坛”专家学者提交的报告编辑而成。收录文章50余篇,探讨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国与沿线各国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彼此间市场、行业间的融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享共赢的良好局面。对外传播好”一带一路“倡议,公共外交是最有效的方式。

“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6



  李永全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787509791579/2016-07/89.00

  本书由总报告、国际合作篇、国内区域篇、专题篇四部分组成,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卷皮书主题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与挑战以及应对方略,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分别对此进行探讨。全书各篇资料充分,数据翔实,分析研究兼具代表性和针对性,对充实和更新国内外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推动“一带一路”取得实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

  李永全,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长期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校订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俄罗斯历史及当代国际问题的研究。

  王晓泉,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执行秘书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一带一路”、欧亚战略、中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国外媒体看“一带一路”2016



  王辉 贾文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787509792811/2016-07/89.00

  本书对国外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进行摘译和梳理,汇集了国外2013年至2015年刊发的一百多篇媒体报道,它们涉及五大洲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28个国家的主要媒体。本书的出版旨在帮助国内了解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反应和态度,从而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信息参考和资政服务,同时也对消除媒体误读和偏见、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正面影响力、提升国外媒体中的中国形象有重要的基础性参考价值。

  作者:

  王辉,200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宁夏大学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研究所所长,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语言政策研究“金砖团队”负责人。曾担任阿联酋迪拜大学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国家语委科研项目两项。

  贾文娟,博士在读,现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翻译硕士生导师。

  《国外媒体看“一带一路”2016》书摘

  前言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1月,“一带一路”被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是古“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发展,在新时代架起中外合作共赢的金桥,是一次重新出发的经贸联通之旅,也是一次复兴的文明交流之旅。“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展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宏大愿景,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经提出便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必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互鉴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五通”建设是关键,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而人文交流是“五通”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充分重视“一带一路”人文方面的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铺路架桥。

  宁夏地处西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也是中阿合作的重要通道。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及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研究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以“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文化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力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基础性参考。2015年11月,宁夏大学召开“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文化对阿传播高峰论坛,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2015年12月,宁夏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建设完成“‘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中阿文化交流数据库”第一期,宁夏大学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金砖团队”编写出版“‘一带一路’上的语言丛书”《“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第一卷)。2015年12月3日,“文化数据库”与“语言丛书”在北京召开发布会,赢得与会专家学者、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媒体的一致好评,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文化数据库”将持续开发,“语言丛书”将持续编写出版。

  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播和解读“一带一路”倡议,提高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服务企业“走出去”,提升中国形象,甚至影响“一带一路”国家的政策倾向和决策等。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国内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遗憾的是,对国外媒体如何报道“一带一路”,我们却知之甚少。“一带一路”在国内备受媒体关注,但国外的情况如何呢?国外媒体的观点和态度是怎样的?这些不仅是我们作为“一带一路”研究者想要知道的,也是政府、企业和公众想要了解的。本书的编写即抱着这样的初衷。

  为了解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真实情况,我们“今天,如果在地图上沿这些古代贸易路线圈出一片区域,声称它们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由中国倡导的贸易和密切经济往来的专属区,恐将带来一系列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圈内国家将切断与圈外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关系?”

  总的来说,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主流是积极的、肯定的。个别媒体对“一带一路”存在着误读和偏见,观点偏激,这也是正常的。读者需要客观、冷静看待,认清主流,保持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通过了解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我们可以知悉国外媒体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把握国外媒体舆情。本书对如何针对国外媒体舆情做出适当反应、消除媒体误读和偏见、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正面影响力、提升国外媒体中的中国形象,有重要的基础性参考价值。这也是编写本书的主要目的,希望能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

  本书的出版与宁夏大学语言规划研究“金砖团队”的不懈努力和拼搏精神是分不开的。宁夏大学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研究所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语言规划研究的机构,十多年来,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研究队伍。“金砖团队”2015年组建,目前主要由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阿拉伯学院)、北方民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的青年老师和硕博士生组成。“金砖团队”的研究领域也逐渐从语言规划拓展到文化交流及媒体领域,并试图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语言规划研究与文化、媒体融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

  本书的出版受到“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建设”项目的支持,也是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承担的“‘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中阿文化交流数据库”的衍生成果。

  希望本丛书的陆续出版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基本的信息参考和数据支撑。本书是我们尝试将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编译而成的初步成果,由于学识、经验和渠道所限,我们选择的媒体报道不一定都是权威的,也不一定恰当,还请读者阅读时仔细甄别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丛书以后的编写工作中加以完善。由于时间匆匆,编写过程中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主要参考了我们购买的NewsBank-AccessWorldNews(世界各国报纸全文数据库)的数据资源。该数据库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数据库,目前提供7000余种世界各地最受欢迎和普遍阅读的报纸(含200余家主要通讯社与100余家主要电视台)。数据库既有世界上著名的大报,也有各国家和地区的地方性报纸,涵盖范围全面,很适合作为我们研究媒体报道的主要数据来源。我们以“一带一路”作为关键词,对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了大量媒体报道资料,又对每篇资料逐一查阅,根据内容的相关性进行人工筛选,去除了相关性不强的文章。此外,我们也在互联网上检索到了一些公开发表的关于“一带一路”的媒体文章。这些文章共同组成了我们书中的篇目。本书共选择了2013年至2015年刊发的一百多篇媒体报道,它们涉及五大洲的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印度、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阿联酋、阿富汗、缅甸等28个国家的主要媒体。

  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都表示了肯定和期待,态度积极。例如,英国《金融时报》有文章指出:“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已远远超越布热津斯基的预言,它不仅将打造欧亚间的‘运输网’,实现更紧密的互联互通,而且将使整个欧亚大陆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阿塞拜疆的《阿塞新闻》也有文章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凝聚了众多创新性思维:革新经贸发展趋势,加快中亚、南亚、东南亚和西亚各区域间投资和资金的流动,促进经济、社会和政治合作,推动亚洲各国和亚欧之间的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整体来看,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战略一旦落实,必将促进国家、项目和实体之间的开放合作。”《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能稳定地方经济,有助于瓦解恐怖主义,稳定中亚中东局势。”非洲的泛非新闻网也指出:“‘丝绸之路’是欧亚地区尤其是中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手,对世界发展贡献极大。此外,‘丝绸之路’的实践为我们寻求当代经济往来应该遵循的原则提供了宝贵洞见。”

  当然,也有个别媒体的报道对“一带一路”存在误解和偏见,态度不够积极。例如印度的《政治家报》这样说道: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