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实精神:中国精神的深层力量
张颐武 金涛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9787515816944
2016-07
36.00
本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动鲜活的名人典故、格言、故事等,与严实精神紧密结合,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做了全方位剖析,以极具代表性的丰富多彩的案例,从古到今,由内及外,把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展现得淋漓尽致,解读、发掘中国人的内在精神力量,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第一章 吾日三省吾身
信仰为修身之本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民族的进步,依赖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贫穷落后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规章规范,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正确的信仰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的信仰长城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这一首《病起书怀》是作者于南宋淳熙三年在成都所作,彼时诗人已经五十二岁,按照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与医疗水平,这个年龄的人已经被认为进入了人生的暮年。事实上,当时陆游的境遇也堪称进入了仕途的暮年。这一年,他被朝廷免去官职,移居成都浣花村,罢官之痛兼国事之忧,使他一病就是好多天。病愈之后,陆游感叹世事艰难、挫折不断,壮志难酬,愤然写下了这首传扬千古的名作。
诗的大意是:疾病缠身的我越来越消瘦,以至于头上带的纱帽变得宽大了;一个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江边,我非常孤单,虽然官职被免,身份卑微,但我依然不敢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希望天上地下的神灵能够保佑国家社稷;京城的父老乡亲都期盼着皇帝能御驾亲征,收复祖国的河山;遥想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所作《出师表》,我忧心之余,却不能为国出力,只能半夜点灯再看一遍了。
千百年来,陆游的这首代表作被广泛传诵,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一句更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然而,这是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诗中散发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后世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诗中,我们能体会到,爱国精神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一种伟大的信仰。有了这种信仰,人才有修身之本,才能在生活中不断进步。而寻找这种信仰的路途,我们不妨从陆游的生平开始。
陆游出生于1125年,当时正值北宋末年,国家衰败,连年混战,百姓生活疾苦,而这一切给年少的陆游带来巨大的震撼。现实的影响,家庭的熏陶,使陆游很小就形成了伟大的爱国主义信仰。
陆游自小聪明好学,展露出惊人的文学才华,《宋史·陆游传》记载:“年十二,能诗文。”意思是说他十二岁的时候,就能够写诗歌做文章了。后来,他跟随当时著名的大学者鲍季和、曾几等人学习,深受他们的影响。陆游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家境也不错。他的祖父陆佃、父亲陆宰都曾在朝中做过大官。虽然出身官宦人家,但陆游和别的纨绔子弟不同,他从不欺男霸女、横行乡里,而是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转眼间,陆游长大成人,学业有成,由于祖上有功,他被朝廷授予登仕郎一职,进入仕途。当时,许多官宦人家的子弟,由于祖上的功劳,获取官职之后,便不思进取,碌碌一生。然而,陆游与他们不同,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陆游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他有更高远的志向和伟大的信仰,他希望能像父亲和祖父那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于是,这一年,他辞别家人,只身前往临安,参加在那里举办的锁厅试(宋朝一种特别的考试,这种考试是官方针对有官职的人举行的一种考试,通过参加锁厅考试,考生也可以考取进士),碰巧的是,这次考试,千古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也是考生之一,但是尽管如此,陆游依然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主考官陈子茂的青睐,考取了第一名。看到自己孙子的名次排在陆游之后,秦桧异常恼怒,但考试结果既然公之于众,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也就没有办法了。但是,秦桧从此便对陆游怀恨在心。到了第二年,陆游参加殿试,秦桧终于等来了报仇的机会,他命令主考官不要录取陆游,这次陆游就没有那么幸运,主考官惧怕秦桧的势力,陆游落榜了。得罪了当朝宰相秦桧,陆游的前途吉凶未卜。
没过几年,秦桧一命呜呼。陆游的仕途似乎迎来了一片阳光。但是,陆游为人耿直,正气凛然,一心为国家、为百姓着想,对当时盛行于官场的那一套明哲保身的方法不屑一顾,常常直言皇帝之失,对大臣的过错更是不留情面,这使他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甚至连皇帝都对他很有意见,因而,他最终也没能成为一方主官。比如,为了表现自己亲民的形象,宋高宗下诏说允许官员上书评论时政。其他官员深知宋高宗喜欢听人歌功颂德,于是纷纷上书,对皇帝和朝廷大加赞扬了一番,惹得高宗龙颜大悦。但是陆游是一个以爱国主义为信仰的人,他心里装的是江山和社稷,一切对江山和社稷不利的事情,他自己不会做,也告诫别人不要做,所以他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满口虚言,一味讨好皇上。高宗此人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擅长行书和草书,但他任用奸臣秦桧,处死岳飞,罢免韩世忠等忠臣,为后世所诟病。建立南宋政权后,高宗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平时常喜欢把弄珍奇古玩之物,针对这些情况,陆游早就想上书谏言了,这次高宗主动下诏,让群臣评论时政,陆游就抓住机会,上书直言道:“天下都是皇上您的,老百姓更是您的子民,所以您应该心怀四海,心系黎民百姓,而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珍奇古玩上,不然就是亏损圣德。”高宗皇帝一看勃然大怒,心里想:“陆游你算什么人,你这是在教我如何做皇帝吗?我被金国压制得只能缩在这南国一角,已经够憋屈,够难受的了,每天也就靠看着这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才能聊以自慰,你连这都不让我玩?真是岂有此理。”但是鉴于是自己下诏让百官上书言事的,所以也不好发作。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当时,有一个叫杨存忠的大将,他一直掌管着禁军的大权,维系着京城的安危,但他自恃功高、骄横霸道、不服指挥。陆游发现后,感觉长此发展下去,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于是,他又上书皇帝,言明其中利害关系,建议高宗罢免杨存忠的职位。杨存忠听说之后,对陆游甚是气愤。但是作为朝中老将的杨存忠,深知古往今来的帝王最忌讳的就是做臣子的功高震主,如果这时候不主动请辞,将来一旦触怒皇帝,恐怕全家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所以,陆游的这次上书却意外地得到了高宗皇帝的欢心,因为高宗早就对杨存忠的所作所为有所耳闻,并有所忌惮,但是杨存忠是一员老将,曾立下不少功劳,如果忽然罢免了他,不仅会伤害到其他曾为朝廷效力的人,还有可能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所以一直没想好怎么处置他。这次借着陆游的上书,正好借坡下驴,免去了杨存忠的军权,把他降为了太傅。
从这两次上书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一心为国,不会刻意讨皇帝的欢心,也不会害怕其他实力派大臣的权威,这正符合他的那句千古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正因为他这种一心为国的心思,高宗后来升他为大理寺司直,让他掌管国家的司法工作。
又过了四年,到1162年,宋高宗深知自己年老体衰,无法处理朝政,于是,让位于皇太子赵昚,后者即位后,史称宋孝宗。宋孝宗起初非常欣赏陆游刚正不阿、为国为民的秉性,于是,他任命陆游为枢密陆军编修官。接任官职后,陆游认为,自己现在参与了国家的军政大事,有责任有义务为挥师北伐、收复中原效力,因此上书孝宗,说:“当前朝廷的官员纪律废弛,军队军心涣散,是到了该整顿的时候了。”并向孝宗建议:“应严肃整顿军纪,把长江和淮河的防线牢牢加固一番,以此为基地,进击中原,收复失地,实现北伐大业。”然而,陆游的一番慷慨上书,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原来,孝宗和高宗一样,只想在南方安逸地当皇帝,他每天沉迷于后宫声色,并未打算北伐之事,看到这篇上书之后,就装作没看见,想把这事就这么冷处理了。没想到陆游见朝廷没反应,就找到了大臣张焘,向他表达了自己对北上收复失地的决心,并把先前上书孝宗的事情也一并说出。张焘在北宋时期就是朝中重臣,到了南宋孝宗时,他已是几朝老臣,不仅地位尊贵,而且非常爱国,他听了陆游一席慷慨陈词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进宫质问宋孝宗,把宋孝宗弄得很没有面子。这次风波之后,孝宗非常生气,开始对陆游心存芥蒂,后来,就找个理由,把他贬到镇江府当通判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