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和受访嘉宾可谓集一时之盛,包括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祖武、王震中、方克立,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等有重要影响的学者。近年来,图书市场出现了“历史热”,引领这场历史热的,主要是非史学专业人员,大多数专业史学工作者置身事外。虽然有些讲史图书以“学者品位、权威解读”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也聘请了一些史学专家,但具体到讲史这个领域,并不一定就是特定领域的专家,不少是其他专业的学者在跨界行动。至于网络写手,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许多所谓的讲史著作,无视历史研究的基本准则,热衷于“恶搞历史”,对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五卷本《中国通史》的推出,是中国最高学术机构专业史学工作者对于“历史热”的一次集体回应,它将史学研究新成果以贴近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方式展示出来,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与实践。
全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用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为主线,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考古学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时代演进纵向贯通,以问题分析横向展开,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宏阔的视野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探索了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大趋势、大线索、大走向、大波折,可以使读者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中国历史,认识中国历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祖先创造的文明中获取自信心和自豪感。
与其他版本的《中国通史》比较,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广阔的全球视野。本书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来把握、透视与思考我们民族所走过的历程,同时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察,通过与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的比较,勾画出中国历史发展的特色。
二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广泛吸收一切对中国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的观点,客观对待有学术争议的问题,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复古主义,又注重防止唯我独尊的民族意识,体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
三是从体例和内容看都是一部全新的通史著作,在图书规模上适合普通读者。比较恰当地处理了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对历史问题提炼恰当,在篇目设置上,既在总体上显得均衡协调,又各具时代特色;以专题式的综合体叙述中国历史,以普及化的方式表述对历史的解读,从人物、事件的细节入手,采用了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结合的方式,如周公摄政、诸葛亮治蜀、炀帝功过、永乐迁都等,着重写出了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特点以及对历史的贡献和影响,体现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视角、新的评价,既使中国通史表现的历史进程更加多姿多彩,又体现出了专业历史学者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深化了读者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宏阔的视野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道路,表现出中国叙事、自主叙事的突出特色。
四是恰当地处理了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本书在流畅叙事的基础上,适当地引用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原文,并对文献的历史背景和含义做了深入的解读,是从大众史学的浅阅读到史学古典原著、学术性经典作品精读的桥梁。
五是本书是高端史学大众化作品。本书保留了学术著作的特点——注重史料的考订诠释,保证了史实的准确与可信;借鉴了现代传媒的表达方式,以文学的叙述铺陈手法及讲故事的技巧赋予历史以肌理和血肉,从微观视角出发,注重生动逼真的历史细节的刻画,从而克服了以往专家写作的历史著作重视科学严谨,忽视可读趣味性的缺点,可以使本书适合大众读者的需求;本书采用了专业文物摄影师拍摄的历史图片,许多珍贵的图片是首次与大众读者见面。
五卷本《中国通史》的创作前后历经八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多次组织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论证,并广泛听取所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它凝聚了全国众多的史学与文博工作者的智慧。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