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北京孔庙那些风侵雨蚀的石碑(代序)

时间:2023/11/9 作者: 全国新书目 热度: 11400
王离京

  北京孔庙那些风侵雨蚀的石碑(代序)在北京的孔庙里,有198通(块的意思)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镌刻着五万多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自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起,至废除科举制度前的最后一科——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其间每科所取的全部进士,均有碑刻矗立于此。)

  北京孔庙大成殿属于人事制度范畴兼有教育制度性质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初创,至清末寿终正寝,前后历经1300余年。这项制度,是封建王朝选拔任用官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如今的人们喜欢拿高考同科举制度相比,其实并不是很准确。严格说来,科举制度是一种考官的制度,同公务员考录制度更相似一些。但从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的角度看,科举制度与高考还真是有得一比,况且它也确实有教育制度的成分在。从这个角度讲,把科举制度比喻为古代的“高考”,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推行,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都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无怪乎有西方学者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的是非功过,很多名人智者已广有评述。在下乃才疏学浅之辈,人微言轻,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我始终觉得,延续了那么多年的科举制度,绝对是中国古代一道光怪陆离的风景线,很有些值得鉴赏品味之处。所以,从年轻时期开始,我就对这些事情挺感兴趣。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古人称为人生四大喜事。这其中,又以最后一项最具吸引力。所谓“金榜题名”,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能够被光荣录取。因为在被录取之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一切便也都不在话下。

  同如今官员自称“公仆”不同,古代官员以“父母”自称。既然为“父母”,在管制、教育“子民”的同时,顺便接受他们的供养、孝敬,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因而,高高在上做“父母”的感觉,比之于“子民”,那自然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草根百姓要想跻身“父母”之列,在科举形成规制之前,除了造反之外,好像也没啥更好的办法了。而科举制度的建立,则使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金榜题名具有如此之巨大的诱惑力,自然会引得无数学子竞折腰。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家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无所不用其极。原因无他,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鲤鱼跳龙门,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我一向认为,官本位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大消极因素。而科举制度又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强化了这种意识。当然,我不否认,有些人读书的目的,是有治国平天下、救世济民的宏大志向,但这样的人为数绝对不会太多。当然了,这并不妨碍那些动机并不怎么高尚的学子们,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历史,原本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无意为之而写就。

  在这样一种背景与导向之下,天下读书人为了实现金榜题名的夙愿,演绎出了数不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之人生故事。时过境迁,当我们今天以一种超脱、平和的心态来品读它们的时候,仍然难免会体味到有几分感慨、几分启迪、几分甘苦,起码我是这样以为的。

  北京城古迹众多,有许多驰名天下,尽人皆知。相形之下,呈“左庙右学”格局的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大约是被很多人遗忘或者说是忽略的地方。这两处景点,就在雍和宫西边几百米处。同人声鼎沸、香火旺盛的雍和宫相比,这儿即使不说是门可罗雀,也是冷清得可以,以至于有些的哥的姐竟然不知路该怎么走。

  其实,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绝对值得一看,尤其是对读书人而言。那儿有森森古树,有古代学子们皓首穷经、寒窗苦读的房舍,有皇帝讲学的大殿,当然还有那些看上去有些庄严的进士题名碑。在这儿流连,体验一番古代学子们艰辛求学的酸甜苦辣,着实能让人生发一些思古之幽情。

  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很多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碑上留名的那五万多曾经风光一时的进士们,多数也都淹没在了历史的潮水之中,寂寂无闻了,就如同碑上的字迹一样。还有一些人,以正反两种方式,将自己的名字留给了历史。在一块块石碑背后,隐藏着他们演绎出的许多形形色色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已被人们发掘整理了出来,刻在一块块黑色的方形大理石上,与进士题名碑一起,供游人观赏品味。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对科举制度的兴趣由来已久。而这些故事,让我潜意识中的一种念头醒来了。这种念头在我的心中埋藏已久,那就是——写写自己视野中科举制度的那些人和事。于是,便从清代各科(正科、恩科)录取的中第状元进士们当中各选取一人,将他们身上发生的与科举有关的有趣故事,试图用自己的视角和方式,以一种夹叙夹议的体裁、轻松活泼的笔调,为各位读者讲述评论一番。其中,间杂以自己一些另类的现代感悟和体会,以期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与共鸣。选取的目标,以状元为主,兼顾少数名气比较大的进士和重大科举事件。在介绍这些少数著名进士和重大事件的时候,也会简要概述一下同期状元的有关情况,以使各位通过阅读这本小书,对清代的每一位状元都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觉得,从清代这些状元进士们的故事当中,是能反映出他们对国家、对民众、对人生、对事业、对官位、对金钱等的看法和态度的。而在这些方面,古人和今人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在讲述人物故事的过程当中,还兼顾科举制度有关知识以及清代官制的介绍,努力追求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

  上面的想法,只是我的理想目标而已。能不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还得由读者说了算。对了,在下写此书可不是为了评职称凑成果,各位千万别把书中所写的这些东西当做学术论文来看待。倘若有谁写论文引用了其中的东西,造成错讹或谬误的话,那就只能怪他自己图省事了。

  但是,我非常非常希望能有人喜欢这些故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