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八○级(简称8011)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文集,收辑了八十一位同学八十二篇纪实散文,或回首复旦校八十年代大学生活,那是青涩、狂放的青春主题,对应当时改革开放的启蒙期,是北岛和李泽厚的大氛围;或状写毕业三十年来的奋斗与思考,与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同脉搏,他们坐机关、做学问、经商下海、出国移民……他们或得或失,或悲或喜,主题回归到理智之年的沉思和宁静,还有就是永恒的8011友情……
《1980我们这一届》(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很奇妙,它是复旦大学中文系1980年进校、如今已至天命之年的才子们,回顾自己青春岁月的真情告白。它们或雅致,或幽默,或坦荡,或深刻,相同的年岁,不同的性情,在那里摇曳生姿,张力弥漫。他们写的是自己独特的经历与感悟,但是,你能从中激发出自己的情愫:关于青春,友情,事业,理想,远方的目标,近处的发小,时间的稀罕与时间的无情。
上世纪80年代已经适合怀旧了,那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时代。纯真与纯正相遇,对知识无尽探求;未来闪烁发光,因未知而充满向往。1984年大学毕业,这93个人中,有3个人主动要求去西藏工作,批准了两个,有4个上海人主动申请去北京工作。在今天,似乎都是不可思议的事。30年,一个人最好的30年,也是我们国家发生急剧变化的30年,每个人,似乎机会与坎坷同在,怀疑与自省相伴。尘埃落定,情由境生。他们中有三分之一去了国外,转行,学习,打拼,如今成绩卓著,是金融家,名律师,硅谷工程师,中文学校校长,作家,翻译家,市属图书馆馆长,著名大学的教授……而在全国各地的,有出版社、报社的老总,文化机关的领导者,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六获华表奖纪录片奖的中央台导演,大家戏称“陈六表”。还有不少在本职岗位坚守几十年、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的普通记者、编辑、教授。
在书中,你读到,无论是成功者,还是散淡者,他们的身上都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对真情的看重,对名利的淡泊,对选择的无怨无悔,还有点“恃才傲物”。文学就是人学,当初选择中文系,就免不了是一颗多情之种。60年代生人,多有兄弟姐妹,他们知道忍让,珍惜手足,孝顺父母,行事低调,所以同学之间保持30年的友情是这样自然。这同窗友情随着岁月的递进,像树的年轮,一道道印刻于他们生命的簿册上,足以感动那些独生子女们。寒门出贵子的故事,在他们之中也不少,而今天,贵子们本色依旧。
令人惊奇的是,不论这些60后如何低调,内敛,自嘲,他们的才华,他们的功力,他们理想主义的风采一一呈现。没有一个人的叙述是相同的,类似的。每一个人的叙述自成一格,文笔生动漂亮,而当它们集合在一体时,奇妙瞬间变作某种厚重。单薄的个体,分明变成了有力量的群体。93个人的心灵史,也是别开生面的一部社会发展史,一曲雄浑震撼的真正的“青春之歌”。
看看网上的好评吧——
“充满一种淡泊而理性的生机。”
“时代感人文感兼备。”
“曾经沧海,却不失赤子之心。”
“吟诗作赋、剪烛西窗,乐读万卷、行游万里,文以载道、歌以抒怀,酒酣高楼、侠骨仁心……这般华丽的青春,我们曾有过吗?有一群人,他们有过。半个甲子,一个时代,他们集体回望,于是有了眼前这本雅致而沉甸甸的《1980我们这一届》。”
所谓成功,是市俗层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乏味的。做一个有情有义、有趣有味的人最重要。这是人的意义上的大成功。这是些真正的读书人,是书缔造了他们。就像汪涌豪教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书生活就是真生活。”“总有一天,人们得重新认识读书之于人生的意义,并由衷地体会到,若自己内心没有的东西,谁都不可能颁赐给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