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鹿门探幽

时间:2023/11/9 作者: 全国新书目 热度: 10532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在今东津镇境内,山势东西走向,面积一万亩,海拔三百五十米。一路进山,林木翳然,寂无人烟。今犹僻野如此,在古代更不知添几多尘外幽趣。

  寺倚山而建,山门南向,一条石蹬道直达寺门。因坡势平缓,道旁竹木不算繁茂,侧身回望,若非四周山峦绵延,隔绝尘世,殊无“深山藏古寺”的幽深之感。拾级而上,并无游客,抵及寺门,已是正午时分。十月小阳春,暖暖的阳光下,幽静的山寺和周围的一切都散发着一股慵倦的气息,让人体会什么是“山中日月长”的况味。

  步入鹿门寺内,规模不算宏大,门墙簇新,宝相庄严,显然修建未久。不考究历史,谁能知道它前身为西晋万寿禅寺,始建于一千七百年前,后由唐代处贞、丹霞等名僧光大,到北宋政和年间曾是拥有佛殿、方丈、僧寮、斋堂五百余间的大刹呢?自古以来,寺院难免兵火两厄,屡兴屡废。面对这粉墙画栋,想象当年殿堂栉比、香烟缭绕的盛况,不禁感慨系之。

  寺内联额多为释觉平所书,猜想是寺中禅师,向一位中年僧人打听,正巧他就是觉平上人。他曾居南京栖霞山栖霞寺,是高僧茗山法师的高足……

  出寺后小门,是一片竹林,几对石凳石桌散布其间。自古相传的“暴雨池”,只有小小的石槽,名实不符,想已非原物。但那氛围,仍给人方外疏野的感觉,绝非城市园林中所能体验。晴和的午后,或清朗的月夜,那翛翛竹喧所营造的就是王维的诗境吧?

  过了暴雨池,山路陡峭起来,雨后泥泞,攀登艰难。时已正午,阳光穿过林木洒到沾满雨珠的野草上,潮湿的土地蒸腾起热烘烘的暑意,眼前一片大雾,极浓的大雾,望江亭应该也新修不久,但已被游客损毁得惨不忍睹。攀旋梯而上,立刻融入一个迷蒙的世界。浓浓的雾气从山下涌起,白茫茫不辨天地。凭栏眺望,四周山峦仿佛是蓬莱、瀛洲,缥缈在雾海间。照相机、摄像机都失去了意义,眼前只有无边无际的浓雾。我曾登过不少名山,也曾经历泰山、华山、黄山的云天雾海,但置身于这样的浓雾还是第一次。想来一地的气候古今不致大异,奇怪的是孟浩然诗中却没有写鹿门山的大雾。这真是很难忘的景致。

  在距 鹿门寺不远的山坡上,孟浩然墓寂寞地隐蔽在一片草丛中。说是墓,其实只有一块新刻的石碑,刻着“孟浩然之墓”及诗人的生卒年。不知以前是否有旧碑或可靠记载,更不知孟浩然是否果真安息于此。我也不想深究,反正坟墓的意义就像宗庙“以象先祖”的木主,只是象征之物。诗人的业绩英名与此无关,后人的仰慕崇敬更与此无关。我们怀着“祭如在”的心情,在内心凭吊一番,摄影留念。

  凭吊了孟浩然墓,再想访另一位诗人皮日休的读书处,已无迹可寻。皮日休也是襄阳人,青年时代曾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还撰有《鹿门家钞》九十卷。他今传的著作中已没有涉及鹿门山的作品,空传皮子读书处之名。据碑刻记载,明嘉靖年间鹿门寺废,有王侍御于旧址建三高祠,祀庞德公、孟浩然与皮日休。1945 年国民党军队在山上修工事,拆毁祠庙,三贤塑像尽毁。历经兵燹,如今鹿门山的古迹大都名存实亡。导游图所列的浩然亭、李实碑,因时间的关系,已来不及探寻,仓促浏览座落在寺东不远处的碑廊,便不无遗憾地匆匆下山了。我宽慰自己,以后还会有机会来的,

  车中回望,鹿门寺越来越远,越发显出幽深隐秀的趣味。导游图上印有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诗,末云:“南望鹿门山,蔼若用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看来白诗人竟没有一登鹿门山。既游襄阳,又怀念孟浩然,为何不前往一访旧隐呢?也许他已知道旧隐无觅,不如保持那有距离的美感罢。我倒庆幸此行终遂平生之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