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如何获得真实的成长

时间:2023/11/9 作者: 全国新书目 热度: 19251
文/ 宋宇

  如何获得真实的成长

  文/ 宋宇

  《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是本值得一读的书。这本书,是继《变革世界的中国策》之后,财新传媒推出的第二本年度报告。与“财新丛书”中的其他书籍一样,《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坚持了财新传媒“公信力”与“世界观”的追求。书中收录了若干篇讨论中国现状与未来的文章,涵盖宏观经济、社情民意和国际局势等多种题材。文章被划分为“反思中国模式”、“当前焦点问题”、“改革之道”和“2012最紧要的问题”等四个专题,并分别以章为单位进一步细化。

  在首篇文章《中国经济增长的特质与局限》中,石小敏把中国现行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特质归纳为“政府主导加市场调节”。即各级政府通过准入管制等手段管控市场,“垄断与竞争并存”,使中国形成不完全的市场经济。这种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加重或者造成了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许成刚教授将其归结为出口推动增长、内需不足、经济不平等、制造业问题和环境问题五点。依照他的观点,如果不改革“向地方分权的威权主义体制”,放任结构问题使资源大量浪费,固化公平正义缺失导致的困局,那么,这种发展绝非“真实的成长”。但是,因为经济学理论可以严格证明“不存在一种能同时有效解决多个目标的激励体制问题的体制”,所以根本出路并非刻意减慢发展速度或者放弃GDP激励,而是宪法与法治。由国情与学理推出的这一判断,大体可以认为是本书作者群抱有的共识。同时,具有学理支持的判断,新鲜且具有说服力,既可以破除迷思,又能达到“见木又见林”之效果。

  体制改革之棘手,在于多方面问题纠集于一处,牵一毛而动全身,且牵涉巨大的既得利益。避重就轻能够保证眼前的平稳,但是只能在虚妄的乐观中承受对“社会溃败”的恐惧。其实,“顶层设计”只是一部分,改革更需要公众的广泛理解与参与。因为,虽然程度不同,但是改革关系到每个中国公民,宏观问题会透过不同管道渗入公众生活,作用于微观的个人生命。发展是世界问题,也是中国问题。如果发展能给公民带来真实的幸福,那么这种发展就可以视为“真实的成长”。但是,不良的制度设计会使各级政府不能很好地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能,相反汲汲于一己私利。种种关乎公众却形同死结的问题,又可以追溯回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或曰“权贵市场经济”。

  吴敬琏先生的期许,可以很好地概括改革的路径——“从行政命令支配的经济、政府机关和党政官员的自由裁量权特别大的命令经济,转变为一个规则透明、公正执法的法治市场经济……要实现这一改革,不仅仅需要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设计,还需要领导人具有长远眼光,更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决断,打破特殊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和干扰,推进从威权发展模式向民主发展模式的转型”。

  在扩展世界视野方面,《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也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30年改革取得的成就,使中国重新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在“围观”当中,世界也在努力更加深刻与客观地理解中国。一个例证是,从1月28日出版的杂志开始,《经济学人》周刊固定推出“中国”栏目。自此,关于中国的文章不再归于“亚洲”之列。除了杂志所在地英国和1942年开始专设栏目的美国,中国是第三个在这本杂志单设栏目的国家。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成绩令世界既着迷又焦虑。这种复杂的情绪即源自“繁荣的悖论”——成绩斐然的固有模式必须平稳而迅速地加以改良,因为,中国的自由与繁荣不仅“关乎中国的未来,而且形塑着世界的其他部分”。

  在全球化时代,这种论断不难理解,也值得取信。“亡我之心”的冷战思维当休矣,警醒资本主义流弊是一回事,闭关锁国是另一回事。讨论问题最好就事论事,意气之争只能换来一时的口舌之快,对解决实际问题于事无补。固然,从宏观到微观,中国问题之复杂,远非一本杂志或几本专著所能呈现,更不用说解决。但是,唯有公开平和的讨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才可能走上解决问题的正道。

  从《经济学人》的“繁荣的悖论”提法可以看到,位置与角度的差别并不必然造成误判。如果长久地恶意揣度他人的批评,耽于“中国模式”的幻影,其结果将是坐失一个又一个珍贵的学习机会。这也从反面证明了世界视野的重要。将他人当做反观自己的镜子,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才是危机当中的最优选择。向世界学习不止针对经济危机,同样也是回顾苏东剧变,解析阿拉伯变局的意义所在。

  每年出版一册年度报告,与中国共同成长,是财新的一项长期计划。而对香港的版权输出,将进一步地增强传播效果,促进视野的扩展。因应着中国的复杂情况,《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着意于摆事实、讲道理,极少空洞的宏大叙事。虽然对国情、改革和“中国模式”等问题有基本的价值判断,但是这本书仍旧保持了开放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吴敬琏、陈志武和秦晖等作者,皆是一时之选,进一步保证了文章的品质与权威性。所以,无论精读还是选读,不同需求的读者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重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