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加入WTO后,出版界如何应对挑战,是业内人士的热门话题。这篇文章就书目信息如何适应图书市场发展需要的问题作了有价值的探讨。但由于这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一两篇文章不见得能说清楚,因此,本刊欢迎读者参与此话题的讨论,见仁见智,集思广益。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入世”,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举办,中国逐步认识世界,世界也逐步认识中国。中国的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向世界发展的机遇,也面临国际社会涌向中国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出版业如何走向世界,不仅关系出版业自身的发展,而且涉及整个国家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和信息竞争。因此,出版界应抓住机遇,认真进行改革,按照国际上有关的规则办事,否则就不具备入世竞争的基本条件。
国际社会有近千个图书馆收藏中国出版物,还有日益增多的研究与关心中国的外国读者,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国出版物具有广阔的市场。但中国出版物目前的国际市场不是很好,而且很不规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购买中国出版物很不方便,首先,没有好的报道工具,我国只有各种覆盖面不全的新书预报,而国外读者需要的是覆盖面全的“在版书目”(即“可供书目”),因为预报的书不一定能买到,在版书是一定要保证供应的。其次,我国的书目大都没有英文说明,而国外的书商及图书馆员并不都精通中文。第三,现有的图书出口部门,不能满足国外用户的多种需求,例如为图书馆随书提供机读目录。这种状况如不能得到改变,将难以开拓中国图书的国际市场。
二、“在版书目”的发展与意义
“在版书目”(Bookinprint,简称BIP),为已出版图书的书目,供查询、订购图书使用。图书进口部门把它作为备查的工具书,称“现货目录”,即有现成图书可购进的目录。
1948年,美国鲍克出版公司创办编印的《在版书目》问世,专门报道美国市场上现售的图书。1965年,英国惠特克公司的《英国在版书目》出版。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相继出版在版书目。80年代,全世界约有9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图书公司和出版社编印在版书目。
在版书目每年出版一次,必须做到:①将新出版的图书收录进去;②保证书目中书价的正确性;③将绝版书、售缺书撤销,成为名副其实的现货目录。[1]
最近,魏龙泉同志在其新著中,进一步阐明了“在版书目”的意义:
“在美国,出版社还有一个惯例,当一本书的销售已下降到最低点而不再有利可图的时候,出版社便宣布这本书‘绝版(outofprint),把它从在版书目中去掉,并在《出版商周刊》上宣布此书‘绝版的信息,通知全国书店将未卖出去的书退回。同时,美国出版界保持一种好传统,无论是多么遥远的一个偏僻角落,如有顾客要买任何一本书,当地书店如果没有货,出版社和书店有义务帮读者寻找,并且是千方百计而不考虑经济上是否合算。”[2]
三、没有“在版书目”对国内读者造成的困难
没有“在版书目”是我国出版业服务水平不高的一种表现,对国内图书市场的发展也有很大负面影响。
目前,许多稍具规模的书店(如北京的王府井新华书店、西单图书大厦、三联书店、五四书店等)均实施了计算机管理,当读者要选购某一具体图书时,用计算机查询,可知该书在店堂什么位置,找到该书;如已脱销或本店无此书,则不能提供进一步的服务。原因是:①不掌握该书出版单位是否仍有存书;②零星进书,出版社不给折扣,有时还要另加邮费,书店为读者提供缺书查找服务将是亏本经营。因此要读者与出版社直接联系。读者得先给出版社写信(打电话不易解决问题,接电话的人不一定了解图书库存,很难一次问清情况),待出版社回信说有书时,再将书款(有时还要加邮费)汇到出版社,出版社再将书寄来。我自己就有过几次如此麻烦的过程,因而除非急需图书不得已而为之,一般就只好到书市上去碰运气,往往在处理书中能找到在书店买不到的图书。
没有“在版书目”对图书馆界带来的困难就更多,由于我国并没有覆盖所有出版物的“新书预报”,所有“新书预报”又都是一次预订,过期不办。图书采购人员在极短的预订期内很难做到准确无误地选订,一旦发生漏订(而这是经常发生的),再补订就很困难。用尽各种办法获得的书目信息,却没有可保证供应图书的渠道,因而对图书馆藏建设造成许多难以弥补的遗憾。
四、我国图书目录现状
目前新华书店总店发行所编印的《社科新书目》和《科技新书目》均为图书出版前的新书预报,覆盖面只有全国出版物的一半;各省新华书店发行所和一些专业团体编印的征订目录也都是预报性的。各出版社或自编,或合编,还有一些书商、网站也编制许多“现货目录”,但只是列出各社近几年出版的图书目录,不能保证供货(这与出版社的服务方针有关),并不具备“在版书目”性质,且系非正式出版物,无权威性。
《全国新书目》是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主办的书目报道刊物,在接收出版社缴送样书的基础上编印最新出版图书的书目。建国初即创刊,已有50多年历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目前为月刊,近年来除每期报道4000多种图书书目外,又增加书评内容,每期评介优秀图书一二百种,但由于不具备发行功能,商业价值不大。
由该中心编制的《全国总书目》,虽书目覆盖面较全,但时效差,且只报道当年出版物,并不说明可供情况,也不具备发行功能。
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编制的中文图书机读目录,虽然比较及时、全面,且有历年的累积书目记录,但因没有“可供”情况,也只能作为读者选购图书的参考。
五、编制“在版书目”的构思
综观我国发行目录现状,以《全国新书目》的性质及所处地位,最有条件改造成为我国的“在版书目”。
《全国新书目》改成“在版书目”,不只是进一步提高该刊的权威性,而且必然推动出版界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提高服务质量,树立新的形象,为出版业走向世界创造条件,将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全国新书目》改为主要刊登由各出版社送来确认为该社“在版图书”的书目记录,书目编辑部与出版社需签订包括如下内容的协议:
出版社的责任:
1.所送书目记录为“在版图书”。
2.如该书“绝版”或“停售”,应通知书目编辑部向书商和读者公布(事先应有书商退货规定)。
3.凡确认为“在版”的图书,出版社在任何情况下均保证供货:
①对国内读者邮购不另收邮费;
②对书商零星代售,照付发行费用;
③对国外读者邮购按图书出口规定处理。
4.“在版”图书的书目记录,一方面要增加英译内容;另一方面随附该书印前电子文本的书名页、版权页、目次页、内容简介和封面等,以提高书目的质量。
书目编辑部的责任:
1.对出版社送来的“在版”图书书目记录,实时在《全国新书目》上刊登,并在网上发布。
2.未有“绝版”、“停售”通知的图书,均在当年度光盘版上收录,并在随后年度连续收录,累积发布。
3.收到出版社对某一图书“绝版”或“停售”通知,即在《全国新书目》和网上公布,并从网上删除该书书目记录,在下年度光盘版中亦不收录。
六、书目记录增加英译内容
北京申奥成功后,国人掀起学习英语的热潮。出版界为配合学习需求出版了各式各样的教材,但自身并未有相应举措,在图书上增加英语内容。如书名、作者、出版单位、内容简介等的英译。从国外市场需求看,是希望能有各种英译名称的。
此事做起来其实不难。目前,学术刊物编辑部一般均要求论文作者提供论文题名、关键词及内容摘要的英译。出版社也可以请作者对图书书名、团体作者、关键词及内容简介提供英译,责任编辑进行审定。这样就可能以国际通用语言向世界报道我国出版的图书。这是我国出版业走向世界必须要重视的一件事情。
七、实施步骤
1.首先在出版界广泛宣传编制“在版书目”的重要意义,通过座谈、调研等方式,发动出版社积极参加“在版书目”的编制,承担相应的责任。
2.编辑部逐步与出版社签订有关协议,签订一个出版社,就刊登一个出版社的“在版书目”资料。
3.《全国新书目》开始改版时,可包含“报道书目”与“在版书目”两部分内容,仍以月刊发行。到大多数出版社都签订参与“在版书目”协议时,即只发布“在版书目”资料,停止刊登“报道书目”。当报道内容大量增加时,可考虑改为半月刊(旬刊或周刊)。
4.各社报送的“在版书目”,可以是新书,也可以是已出版多年仍在销售的图书。有条件的出版社应将所有“在版”图书陆续向社会公布。
5.《全国新书目》限于版面,只能刊登简单书目,网上公布“在版书目”的详细内容。
八、关键所在
“在版书目”制度的建立,从《全国新书目》编辑部来说,虽然要做很多工作,例如网络平台的搭建,书目数据库的维护,服务系统的到位等等,但与出版社要做的事情比较起来,相对要容易得多。
出版社实施“在版书目”管理,将面临一系列的改革。首先,自身的家底必须清楚,报道出去的图书,要保证供应,不能像现在说一声找不到就完事,一种书,只要没有宣布“绝版”或“停售”,就要给要求购买该书的读者拿出一本书来,那怕专门复印一本,也要维持出版社的信誉,否则“在版书目”就没有权威可言,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其次,经营观念上也要改变。对于零星购买单本书的需求,出版社要给予热情,不能考虑这本书是否有效益,真正树立服务至上的观念,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对于一本具体书的迫切需求。应当鼓励书商为读者寻找脱销图书的工作,这样做,虽然在某些具体图书上不合算,但从开拓图书市场的整体效益上是很有利的。
第三,出版社的管理要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多数出版社对于本社哪些书“在版”,哪些书“绝版”不一定都很清楚,尤其是一些合作出版的书,库存家底出版社并不掌握,这种状况都要得到改变,做起来难度不小。但要走向世界,要开拓中国图书的国际市场,就要与国际接轨,遵循有关的标准与规范,才能获得我们应有的地位。
文中注释:
[1]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12
[2]见魏龙泉《美国出版社的组织和营销》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