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回顾往昔岁月 晾晒多重心情(代序)

时间:2008/11/12 作者: 修之 热度: 102392
  戊子初冬,文友秀芝来省散文学会,送来她厚厚的一摞书稿清样,并郑重其事地向我索序。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虽不才,难得她信任,岂可辜负她的诚意。于是,挑灯夜读,浏览起她这洋洋二十余万字的文章。随她回顾往昔岁月,伴她晾晒多重心情。其全书行文看似平淡,读后却如口嚼青橄榄耐人寻味,慢慢地曲径通幽,渐入佳境。掩卷后不禁拍案称奇,欣然命笔。
  
  秀芝生于辽南山区,她的童年是在“挤香油儿”、“輲嘎拉哈”等纯朴的乡村童趣中度过。少年随父进省城念书,读高中时适逢“文革”,随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被抽调上学,走上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1982年调到大东区政府工作,2002年末退居二线离岗回家。几十年平平淡淡,半辈子勤勤恳恳,可谓是认认真真做事,坦坦荡荡做人。她生性淳朴善良,就像她的名字那样朴实无华。秀芝作为一名公务员,她的心总是和着时代的脉搏,她的脚踪始终与社会发展的轨迹相重合。
  
  她自幼酷爱文学,学的是中文专业,在机关里一直与文字打交道,写过无以计数的公文,却直到退休后才拿起手中饱蘸生命激情的笔,去记录真实的人生轨迹,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在她这本散文集中,那些看似极不起眼的琐事、琐物,大如一条路、一座建筑,小如袜板、火盆、明信片、成绩单,在她的笔下都甦活起来。她帮我们寻回昨天的沧桑岁月,为人们绘制了一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民俗风情画;她敞开情感的窗口,向年轻一代叙说自身这茬人“难于传承的情感”;她“抚摸历史的碎片”,重提“陈年旧事”,忠实记录了“等待电视机开演的日子”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企盼;在“风雨东北大马路”的演绎变迁中,她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无论是“人在旅途”时九寨沟的山光水色,还是在澳洲悉尼过大年的异国风情,以及“岁月如花”的“人生感悟”、“随笔小札”,字里行间无不浸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和生命写意。
  
  面对相同的旧日黄昏,由于各个时期的境遇不同,其心境也无法重叠。于是作者感叹:“艰辛时,心境未必艰辛,幸福时,心境未必全是幸福”。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慧敏和细腻立足于现实,扎根于大地和民间,把她在人世间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使她笔下的文章平淡中富于哲理,朴实中包含奇思。在流畅耐读的行文中,闪射着对人性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作者美好的心灵,源于她对故土、亲情、友情的挚爱,源于她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真情。这份无法割舍的爱恋,化为书中最美好的篇章,让人在阅读之余仍留下许多思索和追忆。
  
  在秀芝书中,有相当数量的游记散文,作者用流畅优美的文笔记游、写景、叙事、抒情,明心见志,充分展现自己的云水襟怀和人生感悟。她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热爱南太平洋的潮起潮落,寄情于山水,展示出高质量的生命色彩和生活使命。
  
  秀芝散文的最大特点,是语言朴实流畅,风格平实,不乏北方乡土气息,使人读起来像与“老亲挚友”们唠家常。正如其《自序》中写的那样“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一字一句攒出来的,很少引经据典。遣词造句也像菜园里的葱蒜似的,虽然有点味道,均是人人都熟悉的滋味,非常大众化。”然而,这朴实无华的篇章里,不乏幽默个性化的语言,令人忍俊不禁。在她的优秀篇章《难于传承的情感》中,为人们呈现了一幅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婚姻生活的素描。文章的细节生动逼真,深刻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即将结婚的两个年轻人竟然只见过三次面,而且都在晚上。致使在接站的时候怕找不到没记住模样的对象,不得不带着对方的照片。此情此景,让读者的笑声里不可能不带着苦涩。在那个先结婚后恋爱,物质贫乏的年代,夫妻俩的感情在不断为对方拽被角的岁月中升华。这情节,虽然在现代的年轻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确确实实是那个年代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此情此感的“难于传承”就不难理解了。秀芝的这篇佳作被《读者》选用,并被北京大学对外教育学院选入教科书《博雅汉语》中。
  
  多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正是秀芝不懈的努力,孜孜不倦地追求,使她这个业余作者,现在成长为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并逐渐圆了自己的文学梦,迈进作家神圣的行列。她这朵“开在背阴旮旯里的花蕾”,虽不期许别人发现和欣赏,却终因她一抹独特的芬芳和刻苦努力让无数人感动。
  
  一个作家的审美情趣、人格气质与思想观念,在散文里是绝难以隐藏与掩饰的,当然,散文对于实现作家的思索与发现的诗意表达,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于是,富含哲理就构成了秀芝散文的又一特色。在她的随笔杂谈中有许多极富内涵的篇什,她善于从表面的生存状态中挖掘深奥的道理。从描写棉花生长过程中需“掐尖、打叉”的田间管理,引伸到做人也要及时修正缺点、规范人生的道理,读后给人一份小中见大的思考和启迪。
  
  秀芝的这本散文随笔集的选题大多为百姓生活中的琐事杂事游记杂谈,虽然语言稍显随意,谋篇布局不够精细,更缺少有宽度和厚度的社稷大作,但是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普通人群的生活走向和时代脉络,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人五彩缤纷的如花岁月的缩影,洋溢着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和企盼,读后令人感动和回味。
  
  王雪丽  
  2008年11月3日于天柱居
  作者为辽宁省散文学会秘书长、温州王十朋研究会副会长、《当代化工》杂志社主编、作家、编审)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