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巴尔扎克之歌

时间:2008/8/14 作者: 骆烨 热度: 68438
  ——《问题学生》自序
  
  巴尔扎克借《夏倍上校》中但雅尔的嘴巴说过一句话:总而言之,凡是小说家自以为凭空造出来的丑史,和事实相比之下真是差得太远了。丑史是怎样诞生的,丑史绝不是小说家的文字游戏,凡是“史”必然有它的的洞穴,空穴怎能冒出风来。
  
  《问题学生》不是一部丑史,它只是一个故事,或者说是一个让人看了心痛的故事,一个小小的悲剧。如果谁看了会心痛,那么也算是我取得一个小小的成功。我想我的眼界必然是狭窄的,在这个社会里我毕竟只活了二十二个年头,凭我这点能耐与阅历是写不出丑史的,所以我表达的丑是片面性的。
  
  柏杨说: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是的,在人虚荣的外表下,的确深埋着一个卑微的灵魂。这也是我写作小说所想表达的主题,在《问题学生》中没有完美的人,即使是景静,这个我想反映“美”的女孩,她外表美、心灵亦美,但她胆怯,她总是害怕面对现实,结局中甚至用自杀来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怯懦的人是不美的。但是我可以给出一个信息,小说中的景静没死,她如果死了,世间一切唯美的都将死亡。所以,景静必然不会死。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脏了就应该有人去把它抹干净,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假如镜子脏了总是没人去擦拭,或者撒谎说镜子干净得很,那这面镜子迟早会变成一块灰暗的墙砖。一位只会取悦读者、取宠社会的写作者只能做文学的侏儒,文字的奴隶。言论、市场经济的约束,这些无形的东西无疑扼制了文学作品的质量,是否讲真话、敢讲真话成为衡量一名作家是否有责任心的尺度。当然小说要表达的不需要全是社会现实,即使是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三分真七分造。至于像莫言之《酒国》那就只能叫寓言了。
  
  《问题学生》是有许多夸张的地方,尤以前面的为最。夸张,但靠谱。一定夸张可以让小说的内容更生动、形象。小说不是瞎说。可以看到,在鲁迅《阿Q正传》,余华《活着》、《兄弟》等作品中夸张地甚至有些离谱,然而给整个小说的内容带来了成功的因子。
  
  一部好的文字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并不一定都是美,或是美占了绝对,表现美远远胜于丑。有时丑的内容多于美的,反而更能表达文学的内涵与思想。《问题学生》消极、阴暗,甚至是绝望的一面可以说是丑,但这种丑在联系主题的情况下就升华为一种悲,人类的悲。而悲剧的意义却有积极的一面,正是悲剧让人无法回避现实,让人正视社会的现状。亚里士多德说:在作品中真实地揭露丑,就可以使人增长知识,产生美感。《问题学生》中有许多让人感觉丑的东西,但丑的内容如能致使我们醒悟,那这必然是对心灵的一次净化。如果我的小说能够做到把生活中颠倒了的美丑重新颠倒过来,那必然是一种可喜的成功,这是一次艰难的探索,至少现阶段不能实现。
  
  反映丑的文学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这些作品在作者死后大红大紫,这应当说作者自己的悲哀,然而更悲哀的是应当作者活着时的那个文学界。
  
  我自认为小说中钱鑫鑫与韩柳婷是塑造得较成功的形象,我也最喜欢这两个人物。钱鑫鑫内向,韩柳婷开朗。至于小说的讲述者韩郁是一个性格一步一步变化的人物,从幼稚到半成熟、从逆来顺受到抗拒叛逆,最后成为一个所谓的“问题学生”,这是人物的成长过程。但作为“我”,多少有我自己的影子,我对韩郁充满了期待,更多的又是同情与关心。韩郁是有良知的,有爱心的,虽然性格中有些地方深深地被“丑角化”了,如那次“划车事件”,可谓恶毒,但这完全是一位弱者对欺压者的报复行为。当然我并不持赞同这样的行为。韩郁的良知表现在小说快结尾处,看见畸形乞童在雨中爬行,心灵被深深打动,在旁人都麻木的情况下,跑入雨帘中给了乞童两个硬币。韩郁最后因写了一个剧本,叫《五四》,“五四”运动过去已快九十载,已是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印在教科书上,被学生用来背诵的东西。背诵后,考试,考试后,忘记。“五四”也许对当代的青年已经远去。韩郁就是想表达这样的内容的。但结果被政教处指责,愤怒之下,韩郁一脚踢在这个老师的胯下。最后,因各种原因韩郁离开了向前中学。韩郁是否解脱?我想是的。
  
  小说有很多地方没有使用标点符号,看过《问题学生》的朋友说不明白我这样做。然后我说我是模仿了《尤利西斯》。这是意识流的东西,我们中国人看不明白外国人写的这些,但我写的几乎没有杂乱无章,所以应当不难理解。
  
  上述内容可能有点自夸,如果要评点《问题学生》的,还是看了再说。好了,就写这些,算是自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