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引读 >>
高铁内的蚊子会不会被甩到车厢后面,1克核反应物能炖熟多少牛肉……这些贴近生活且喜闻乐见的话题,原本是中科院物理所科普团队用专业的知识解构的一个个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科院物理所”“科学大院”“科普中国”等“科普国家队”专业机构及一线科技人员纷纷在各大平台推出了短视频和直播等线上节目,在科学大事件上让公众能第一时间得到来自权威专业人士的解读。不仅如此,一段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某平台发布的说唱歌曲《道·中国》也走红网络:“水稻大豆小米慢慢开始种植,杂交品种我们知道很有优势,遵循自然讲究节气还有干支……”朗朗上口的唱词、别出心裁的设计,让不少网友“循环播放,停不下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曾经“高冷”的科学知识,如今正以更多元、更新潮的方式来到公众身边。
素材聚焦 互联网科普很繁荣
打开社交媒体、网站、论坛等内容平台,大量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跨界从业者以及科学爱好者聚集于此,输出图文音视频、慕课直播、线上论坛等多种形式的知识内容。据科技部的统计数据,“通过微博、网络、微信形式传播的科学信息已经占到80%以上”。在传统科普渠道,变化同样悄然发生。线下科普展览、讲座等融合了虚拟技术、沉浸式体验、文创开发等,更新着呈现形式。书籍、音像制品等出版物也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在技术加持下增添了实操互动的可能性,“立体”地输出科普内容。《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新建科普网站2732个、创办科普类微博3282个、创办科普类微信公众号8632个。同时,科普图书出版依然强劲,2020年,中国共出版科普图书9853.6万册,期刊发行1.31亿册。
【考场仿真试题】请就“科普与未来”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范文片段示例】互聯网的蓬勃发展正在为科普注入新的活力,全新的科普形式和内容,极大地拓展了受众的量级,让科学与日常学习有机联系,更易入脑入心。但我们更要有理性思考和辨别的能力,意识到科学不是凭空产生或一蹴而就的。面对海量科普知识,我们要勤学善思,在前人的基础上潜心摸索,发现自己感兴趣且愿意深耕的知识,深究细琢并总结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有所创新和发展。相信孕自互联网科普的力量,正为社会发展注入动能,也许在未来,通过这种方式会产生许多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科研成果,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其他适用话题】热爱科学 科普的与时俱进 科技创新
意林·作文素材 2023年2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