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常常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明媚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请以“明媚的角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立意自定。
明媚的角落
□一考生
这是一个阴暗的角落。一间脏兮兮的垃圾房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垃圾,臭味冲天。人们经过这儿,总会皱起眉头,掩住鼻子,唯恐避之不及,好像躲着一个传染病人。【开篇设置情景,动词“皱”“掩”“避”的选用,生动形象,比较精彩。】
一个老人频繁出入此处,显然不是环卫工人,他没穿醒目的黄马甲,瘦骨嶙峋的身上覆盖着一件残破的灰衬衫。他佝偻着背,动作缓慢,像一台锈了的机器。他的眼里只有垃圾,他双手快速地拨开一袋袋污秽不堪的垃圾,左瞧右看,不时把饮料瓶、废纸板等一件件平放到他破旧的三轮车里,像发现了新大陆上的奇珍异宝似的。不一会儿,那张黝黑的脸上露出一丝满足的笑容,他满载而归,远去的三轮车吱吱作响,仿佛散了架一般。看着这位老人,我的心里不禁一阵悲哀:这个城市的多余者,多么影响市容啊。【记事一。细节描写,重点介绍拾荒者的形象。语言比较简练。】
我想他只是我生命中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像他那样,即使在其他场合被我撞见,我也会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作者此处想要设置伏笔,与末尾“明媚的角落”作对比,形成反差。但此处是“我”的感想,而结尾是拾荒者对狗的做法,两者相比,显得不伦不类。】
一个周日的清晨,我正要去图书馆,母亲要我顺便扔掉家里的垃圾。我左手提着垃圾袋,右手拎着书袋,哼着小曲下了楼。一出小区门口,我远远地将一个袋子潇洒地扔进了垃圾房中,感觉好极了!忽然,我觉得手中还有一个沉甸甸的袋子,我低头一瞧,扔掉的竟然是书袋。遥望着书袋被一大堆五颜六色、弥漫着馊臭气味的垃圾簇拥着,我沮丧不已,进退两难,焦急万分。【记事二。勾连起“我”与“拾荒者”,产生故事。】
此时,一辆叮当作响的三轮车吱吱而来,停在了我的面前,是那位拾荒者。他见我手足无措,呆呆地望着垃圾堆,似乎明白了什么。他淡然地走进了垃圾房,泰然处之,左手轻轻一勾,我的书袋到了他的手中。他走到我的面前,把书袋递给了我,面带微笑。【“他见我手足无措,呆呆地望着垃圾堆,似乎明白了什么”有些牵强。“淡然地走进了垃圾房,泰然处之”,表述有问题。】
我的内心不由一震,满脸羞愧,满心感激,朝他点了点头。
国庆期间,我又一次路过垃圾房,看到一只狗嘴里不时流出一串串垂涎,呜咽着,大概快死了。就在这时,那熟悉的吱吱声又来了。他快步上前,一把抱起狗,把它抱上了他的三轮车。我疑窦顿生,难道他晚上要吃狗肉?【记事三。第一次出现了狗,一笔带过,写得过少。】
后来,我又看见他几次,不同的是,他的身后多了一只黄狗,尾随着他上蹿下跳,我走上前跟他友好地打了招呼,询问黄狗的来历。他一如既往地微笑着,告诉我是他从这个垃圾房捡回去的,花了好长时间才医好的。望着他善意的笑容,我不由对他刮目相看。【文章的重点应该写拾荒者与狗的关系,才能升华到“明媚的角落”的主题。此处过于简略,因此结尾就显得飘忽。】
也许,我们不应看低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一位拾荒者,他也可能拥有一颗善良之心,而这,足以明媚堆满垃圾的角落。【結尾虽然点题,却显得苍白而乏力。】
本文构思比较平庸,以“我”为视角,叙述了“我”看到一个肮脏不堪的拾荒者的几个相关故事,文章容易造成雷同。文章主次不分,头重脚轻。重点应该多写“狗”的部分,写拾荒者与狗的关系,而原文一笔带过,蜻蜓点水,并无出彩之处。 无奇不有的想象力,则是知识的源泉,推动着世界进步。因此,在生活中,去捕捉、挖掘想象之源,创设生活情景的想象之点,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改变叙述视角,可以写好一个故事。
如果我们逆向思维,变换角度,采用寓言体,以物的视角看待人间百态,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寓言视角”,即以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作为中心人物,通过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的视角来观看人间百态,通过陌生化来虚构故事,进行一波三折的叙述,进而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它们的心理,从而感受到人间的善恶美丑,产生想象,思考人生。
因此,本文若能转换视角,用寓言体写法,以狗的视角来写,通过狗的眼睛,来观察拾荒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在千篇一律的作文中让人耳目一新。
英国唯美派作家王尔德曾说:“第一个把鲜花比喻成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再用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审美习惯的“喜新厌旧”,其实这也很正常,相同视角的写作看多了,自然会腻味,产生审美疲劳。换一个角度看,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产生了陌生感,有了趣味,结果自然就大不同。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明媚的角落
□一考生
我是一只被遗弃的流浪狗,在一间脏兮兮的垃圾房旁讨生活。【首段开门见山,点明“流浪狗”身份。“讨生活”一词,写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人们经过这儿,总会皱起眉头,掩住鼻子,唯恐避之不及,好像在躲一个传染病人。【“皱”“掩”“躲”三个词,写出了人们对垃圾房之肮脏的厌恶之情,跃然纸上。】
一天正在进食时,我看见一个人走了过来。显然不是环卫工人,他没穿醒目的黄马甲,瘦骨嶙峋的身上只有一件残破的灰衬衫。初见这位不速之客,我远远逃开了。我一边躲着他,一边回望着我的大餐。【“狗”与“人”首次发生联系:狗怕人,是常理。因而狗要躲闪人,不仅写出了狗的习性,也写出狗的眼中拾荒者的形象:年老,衣服破旧。“不速之客”,写出狗对人不请自来的扫兴。“逃”“躲”“回望”,不仅写出了狗怕人的习性,还写出了狗对来之不易的大餐的恋恋不舍。人与狗的第一次交锋,以拾荒者的胜利结束,一转。】
他佝偻着背,动作缓慢,像一台锈了的机器,对我视而不见。他的双手快速地拨开一袋袋污秽不堪的垃圾,左瞧右看,不时把饮料瓶、废纸板等一件件平放到他破旧的三轮车里,像发现了新大陆上的奇珍异宝似的。不一会儿,那张黝黑的脸上露出一丝满足的笑容,他满载而归,远去的三轮车吱吱作响,仿佛马上要散架一般。【拾荒者的动作描写精练:“拨开”“左瞧右看”“平放”,写出拾荒者寻找垃圾时的认真状态,欣喜之情。第一次出现三轮车的描写。三轮车是拾荒者的必备用具,三轮车的破旧,暗示拾荒者干这个行当已然很久。由急渐缓。】
作为一只流浪狗,也许我今生跟他有缘。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用餐时,一辆叮当作响的三轮车就会吱吱而来,打乱我用餐的时间。几次三番后,我才放松戒备,知道我们“井水不犯河水”。【“也许我今生跟他有缘。”承上启下,同时,为下文被救埋下伏笔。又一次出现三轮车。“叮当作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破旧的三轮车成为拾荒者的象征。情况二转后,再次平缓。】
流浪的生活注定不会风平浪静。一个闷热的夏天,用餐后我的肚子一直酸痛。我躺在垃圾房里嗷嗷直叫,我的肠胃如烈火般灼烧着,难道我将不久于“狗世”?我的嘴里不时流出一串串垂涎,我绝望地闭上了双眼。【“流浪的生活注定不会风平浪静。”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详细描写“我”食物中毒,节外生枝,再生一事,使得文章更加曲折。“不久于‘狗世’”,再现风趣诙谐。】
就在这时,那熟悉的吱吱声又来了。我忍着剧痛睁开眼,果然是他。他看见我,快步上前,一把抱起我。难道他要“乘狗之危”,落井下石?令我吃惊的是,他满脸同情,轻柔地把我抱上了他的三轮车。我在颠簸中前行,“吱——”的一声,他在一间破旧的平房前停了下来,小心地把我捧进了屋里。【“那熟悉的吱吱声又来了。”第三次出现三轮车。四转。狗在落难之际,拾荒者是否会落井下石?悬念顿生。“满脸同情”“轻柔地抱”“ 捧进”,紧张后再次舒缓。】
屋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破烂,狭窄得简直无处立足。他用一块废纸板麻利地搭出一个小屋,把我轻轻抱进去,又给我端来一碗水。我口渴难忍,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舔而尽,没料到水里竟然有股淡淡的苦味。【白描拾荒者住处的狭窄简陋破旧。“搭”“抱”“端”,写出了老人极富同情心,喂“我”吃药,吃饭。】
接连几天,我每天都会喝他端来的“苦水”,还吃到他送来的新鲜食物。痊愈后,我被他送回“老家”垃圾房,离开几步后,他又回头看了我一眼。我立即追了上去,咬住他的裤腿不放,恋恋不舍地呜咽着。他不忍地弯下了腰,再次把我抱上了三轮车。【“接连几天”,表现老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善心使然。“追”“咬”“呜咽”,表现我对老人日久情生,对老人恋恋不舍。第四次出现三轮车,表现老人将于我患难与共。】
如今,我已不再是一条流浪狗了。哪里有他吱吱作响的三轮车,哪里就有我快活的身影。每天我都尾随着他,出现在城市堆放垃圾的各个角落。或许,你对此会不屑一顾,而我却永远活在他的春天里。
【第五次出现“吱吱作响的三轮车”,虽然破败不堪,即使是社会的底层劳动者,但只要拥有爱心善心,一样会有温暖。结尾化用歌曲《活在春天里》,升华主题,点题。】
通过转换视角,以流浪狗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人间社会,题材新颖。详细写出了流浪狗的生存环境—流浪狗进食—初次遭遇拾荒者的惊慌失措—再次遭遇的坦然处之,食物中毒—拾荒者救难—尾随拾荒者几件事,可谓一波三折,顿生波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拾荒者的生存环境、平凡人的光輝品质。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视点,即在语言表达的叙述过程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故事面貌,也会具有不同的意义。改变叙事视角,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
意林·作文素材 2023年1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