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穷人的孩子,怎么追(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9期)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作文素材 热度: 14803
  作文君:有人认为,穷人家的孩子起点会比别人落后5~10年。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努力也很难立足。你认同这个观点吗?又是什么原因让大家得出这种结论呢?寒门学子又该如何破局?

  “穷人的孩子进社会,比别人落后5~10年”,怎么追

  □庆 哥

  最近一位博主的一段话,让我陷入了沉思,他说:“穷孩子进入社会工作,比别人落后5~10年。因穷人的前20年,大脑基本处于懵懂的状态,如果自己的父母既愚蠢、暴躁,又没文化,那么,进入社会的第1~2年,基本上智商、情商、勇气、口才、心理素质,样样都不如别人。你必须要自己苦苦摸索,受尽人世间的白眼,尝尽人世间的辛酸,弄得头破血流,体无完肤,才能得到点可怜的人生经验与生存技巧。”

  这话带点偏见,好像又有点道理。由此,我想到了自己,报读哪个学校、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都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走过很多弯路,吃过不少苦,一步步走到现在。

  社会的捷径不为普通人开放。拓宽眼界和思维都要靠自我成全,自己成为自己的贵人,才能有别的贵人接力。

  前几天重读梁启超写给梁思成的信,他建议儿子毕业后不必着急找工作,“若专为生计独立之一目的,勉强去就那不合式(适)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所以,1927年,梁思成拿下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学位后,梁启超安排儿子和林徽因欧游,主要任务是考察欧洲各国的建筑、美术等,目的在于开阔两人的学术视野。

  甚至回国后,梁启超跟儿子说,不必着急找工作,可以当他的学生一两年,或者潜心写一部著作,造出将来自己的学术地位。

  梁思成的学问、见识、从容、有多样的选择,都是因为他有个爸爸叫梁启超,连梁启超自己都说,你有我这样的爸爸,是多么幸福。

  可是对那个时代的普通毕业青年来说,大多数要立刻靠自己的劳作去养父母,抚育弟妹,不管什么职业能做就做,什么欧游长见识、闭门做学问,都是天方夜谭。

  回到我们这个时代,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你没有梁启超这样的父母帮你的思维、大脑、前途开天辟地,自我应该怎么争取?没人为你兜底,该怎么保住人生的下限?

  1.你得自我觉醒

  为什么有些人会自我觉醒,而有的人不会?这就是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

  人穷,就要多读书,这是第一层觉醒。大量的阅读,可以一点点地剔除你在原生家庭里浸润过的思维毒素,重塑健康的三观。一位清华大一的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广泛地去读哲学、文学作品,可以奠定一个人说话和思维的逻辑,让思想更深邃,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深思熟虑后的人生价值观。

  没有原生家庭给你的底气,就从书里找。作家余秋雨出身于贫困家庭,他在一篇采访里说,他到各国考察时,永远不会胆怯。因为他大量阅读过世界各国自古至今最重要的哲学、美学、文化、人类学等著作,对世界文化有了比较完整的把握,他熟悉每片土地上最优秀的圣哲,是他们给的自信底气。

  有时候,真的因为你只多看一眼某本书、某个段落、某行句子,人生境界就会因此不同。

  2.努力永远都是稀缺的

  现在都流行“躺平”,说努力好像有点“老土”,但是对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的你来说,除了努力还有什么?

  朋友跟我分享她的一则故事,她说小时候跟妈妈一起到地里摘花生,晒干的花生可以榨油卖钱,火辣辣的太阳将她的脸晒得發红,又累又热地苦干了一天,才摘了不到两分地。那时候她就觉得如果不好好读书,可能还有无数日日夜夜的农活等着她。苦孩子,如果不努力,你的发展路径是清晰可见的。不论农村做题家还是小镇做题家,都先要努力。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才能站得高望得远,拓宽眼界和思维,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引擎。

  人穷不能志短,更不能偷懒。《人世间》里周志刚说自己的儿子周秉昆憨厚、勤奋,以后的日子不会差的。我相信,这句话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通用句式。

  运气决定你的上限,读书兜住你的下限。脑子里的东西不容易失去,当命运一次又一次地刁难你时,知识会提升你洞察世事以及自我排解的能力,并稍微减轻内心的痛楚。

  学习时刻都在发生化学作用,不论什么时候都是如此。

  (离萧天摘自微信公众号“哪梁爽哪喜庆”)

  穷人家的孩子,我该怎么逆袭

  □了兮兮

  从能查到的记录和家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来看,我的家族从来都属于农民阶层,几十年上百年没有一个人升官发财,飞黄腾达。为了实现这个逆袭成功的梦想,我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计划。

  第一,要敢想

  “既然有人能成功,那为什么不是我?”这种精神能够使我们勇敢、坚韧,敢想敢做,不怕失败。曾有句被批评的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当时要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梦想是不敢想象的,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样的梦想已经实现了。所以说,只有敢想才可能敢做,只有敢做才有可能成功。

  第二,坚持学习

  研究表明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逆袭归根结底还是知识匮乏,几百年前的伟人早已告诉我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请永远别放弃学习,人都说技多不压身,知识永远不会多余。

  第三,勇于“攀高枝”

  这里的“攀高枝”是指要勇于结交比你优秀的人,张良结识了黄石公从而成了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所以千万不要因为自卑害怕而不好意思和优秀的人来往,向人学习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把知识变现的能力。

  第四,改变思维方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这个现象让这个社会看似有些不公平,那便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首先,因为富人有能力有资本不怕失败,敢于冒险,从经济学角度讲,风险越大,收益就越高;而穷人穷怕了,有点钱舍不得花也不敢投资、理财;其次,富人愿意花钱提升自己,而穷人只想做个守财奴。这样的恶性循环带来的结果就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所以想要摆脱贫穷,就不能怕穷,要改变思维方式,要设立小目标去赚钱,也要舍得花钱给自己充电。以上是我为逆袭成功做的准备,总结起来不外乎敢想敢做,坚持学习,见贤思齐,改变思维。其实穷是一时的,我们要有信心,要有毅力去奋斗,从而摆脱贫穷。2827F5D8-C1DA-4E93-8FD2-46ABC46B9726

  (摘自简书“了兮兮”)

  财富是勤奋的副产品

  □[美]洛克菲勒

  亲爱的约翰:

  收到你的来信,爸爸很高兴。更让爸爸欣慰的是在你的信中爸爸看到了两句话,那是“你要不是赢家你就是在自暴自弃”和“勤奋出贵族”。这两句话就是爸爸的人生格言,并且爸爸可以不谦虚地说,这两句话也正是爸爸人生的缩影。

  那些怀揣嫉妒的人只看到我财源滚滚,却看不到我为得到财富所付出的勤奋。儿子,要记住:机会只留给勤奋的人!年少时,爸爸就笃信一条成功法则:财富是勤奋工作的副产品。那些享有地位、尊严、荣耀和财富的贵族,都有一颗永不停息的心,在他们身上都凸显毅力和顽强意志的光芒。

  爸爸小的时候,穿的是破衣烂衫,家境贫寒到要靠好心人来接济。但今天爸爸已拥有一个庞大的财富帝国。出身卑贱和家境贫寒的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执着的追求和智慧,同样能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成为一个新贵族。

  所有的尊贵和荣耀都必须靠自己的创造去获取,但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富家子弟处在一种不进则退的情况下。不幸的是,他们中的很多都缺乏进取精神,却好逸恶劳,挥霍无度,以致有很多人虽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却不免在贫困中死去。

  所以,你要让你的孩子明白,要想驾驭自己人生的这艘轮船,并与迎面而来的风浪搏击,要想不断地完善自己、成就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赢得社会的尊敬,高歌人生,只能凭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要让他们知道,荣誉的桂冠只会戴在那些勇于探索的人头上;告诉他们,勤奋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他们是勤奋的最大受益者。

  爸爸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辛勤的耕耘就不会有丰硕的收获。作为贫穷人家的孩子,要想获得成功、赢得财富、受人敬仰,除了勤奋,别无他法。上学时,爸爸不是一个悟性特别好的学生,但爸爸有一颗不甘示弱的心,所以爸爸只能勤恳地准备功课,并能持之以恒。在爸爸十岁时,就知道要尽我所能地多干活,砍柴、挤奶、打水、耕种,爸爸什么都干,而且从不惜力。正是农村艰苦而辛劳的岁月,磨炼了爸爸的意志,使爸爸能够承受日后创业的艰辛,也让爸爸变得更加坚忍不拔,塑造了爸爸坚强的自信心。

  爸爸知道,爸爸之所以在以后身陷逆境时总能泰然处之,包括爸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爸爸自小建立的自信心。

  勤奋能修炼人的品质,更能培養人的能力。爸爸受雇于亨特—特奥尔公司时,终日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当时的雇主就对我说,你一定会成功,以你这非凡的毅力。尽管爸爸不明白将来会是什么样子,但有一点爸爸相信,只要我用心去干一件事,我绝不会失败。

  今天,爸爸尽管已年近古稀,但依然征战于商场,因为爸爸知道,结束生命最快捷的方式就是什么也不做。那种无所事事的生活态度会使人中毒。爸爸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奋斗。

  儿子,爸爸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爸爸能有今天的显赫地位和巨额财富,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爸爸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劳动和创造。爸爸头上的桂冠,是爸爸以坚强的毅力、顽强的耕耘换来的。

  我们的财富是对我们勤奋的嘉奖。让我们坚定信念,认定目标,凭着对上帝意志的信心,继续努力吧,我的儿子。

  爱你的父亲

  (秋水长天摘自《洛克菲勒写给孩子的38封信》煤炭工业出版社)2827F5D8-C1DA-4E93-8FD2-46ABC46B9726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9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