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林巧稚120周年诞辰。人们不断地怀念和解读林巧稚,恰恰是因为直到今天,面对现代医学变得日益冷漠、医患矛盾日益激化的困境,她依然在提供重要的启示。林巧稚曾说:“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直到晚年,她依然心系妇产科学事业。小编从多个角度梳理了林巧稚医生的素材资料,快来和我一起感受这位“万婴之母”的医学大家风范吧。
一年少立志,走进医学殿堂
1901年,林巧稚出身于福建厦门鼓浪屿,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她取名“巧稚”,寓意她一生灵巧而天真。5岁时,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妇科肿瘤病故。自此她树立了一个终生理想:立志学医,拯救更多的病人。1920年,从厦门女子学院毕业的林巧稚拒绝了留校任教,想上北京学医。父亲在她离家前对她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1921年,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从此投身中国现代妇产科学。
1 被协和医学院破格录取
1921年7月,林巧稚和女伴余琼英到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考试。在考英语时,由于天气酷热难耐,余琼英中暑晕倒在考场,她立即中断考试,与另一位女生将余琼英迅速抬到阴凉处,仅用十来分钟,便迅速地处理完了这起突发事件。然而,回到考场,考试时间已过。所幸,在考场之外,她被考官发现了难得的素质:第一,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在协和学习至关重要;第二,处理突发事件沉着果断有序,这是当医生不可缺少的;第三,她的各科总成绩并不低。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展现的才华所感动,破格录取她入学。
2 荣获“文海奖”,成为首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1929年,林巧稚在同届16人中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成为协和医科大学首位毕业留校的中国女医生。并获得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文海奖”,该奖项每届只授予一人。评选的时候,校委会曾有过小小的争执。就成绩论,林巧稚比另一位男同学高出1.5分。有人说,男学生对协和的贡献必定超过女学生,他们成绩也差不多。最终决定乾坤的是一位先生的话,他说:林巧稚课余为公益活动尽了许多义务,她为人热诚、有爱心,这是从医人的根本。
【适用话题】年少立志;仁爱之心;舍己为人;沉着冷静
二医术精湛,一心倾负妇产科
1 身为助理医师,已能独立完成大手术
林巧稚还在当助理医师的时候,就是一位出色的医生,独立地完成了第一例大手术。
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圣诞夜,协和医院遇到了一位子宫破裂流血不止的年轻妇女。当时林巧稚还是助理医生,无权处置这种病人。关键是当天是平安夜,所有高级别的外国医生,都去参加圣诞聚会了。她向妇产科主任马冰墩医生报告危急情况后,主任让她尽快负责。外面风雪那么大,病人好不容易才来到这里,现在居然让快死的病人去转院,往哪儿转呢?想到这儿,林巧稚的侠义之心冒了出来,她果敢地通知手术室,站上手术台,完成了医生生涯中的第一例大手术。手术的成功,引起了医院更多人的注目,她被提前三个月由助理医生晋升为住院医生。
2 专注妇产事业,婉拒开国大典的邀请
1932年,林巧稚被派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深造。193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林巧稚的妇产科研究视野被逐渐打开。她醉心学术、潜心钻研,这些奠定了她研究治疗绒毛膜上皮癌的基础。在英国皇家医学院进修时,她所进行的小儿宫内呼吸课题研究成果,被推荐到英国妇产科医学会议上交流,受到好评。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她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并在北京协和医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妇产科医生。二十年间,林巧稚在妇产科領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1949年,林巧稚收到一封出席开国大典的请柬。
被邀请参加开国大典是极大的荣誉。但一贯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的林巧稚,常常把孕产妇的健康摆在第一位。林巧稚把请柬递给助手说:“我是个医生,请我去做什么呢?”她放下请柬,依然快步走向产房,救治急切需要她的孕妇。
3 专注诊病,不关注来访者身份
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个下午,诊室来了位穿着普通的中年妇人。林巧稚仔细地为她做了检查,这位病人已经永远地失去了孩子,林巧稚希望自己能够解除她的病痛。有人问林巧稚:“您知道刚才找您看病的是谁吗?”林巧稚不在意地摇摇头。每天接待的病人太多了,她不关心她们的来历,也不关心她们的姓名,只坚守自己的职责。那人说:“她是周恩来总理的夫人。”林巧稚赶紧去看病历,上面写着邓颖超,觉得有些难以置信。邓颖超对林巧稚有着非常独特的印象,她不止一次对别人说:“林巧稚不是一般的大夫,她对病人有种特殊的吸引力。”
朱德的夫人康克清更是在一篇回忆林巧稚的文章中写道:“林巧稚看病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贫苦农民,她都同样认真,同样负责。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4 临床无小事,哪怕是一滴汗1947年秋天,北京协和医学院招收了19名新生。时任协和妇产科系主任的林巧稚坚信医者必须为以后的临床和科研打牢基础,其中包括给予足够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临床无小事”。gzslib202204011143于是,学生们来产科见习,林巧稚这样要求:“请对10例初产妇分娩全过程进行观察,并用英文写出完整产程报告。”有一次,经过全程观摩和认真观察,学生们对整个分娩过程详尽记录,甚至没有漏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操作。然而,这些细致再现产程的报告在林巧稚看来仍不合格。满头雾水的学生只得找来上次报告中唯一批阅了“Good”的作业学习。他们发现,好作业的产程记录上多了一句话:产妇的额头上冒出了豆粒大的汗珠。
“医学科学的一切结论都建立在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临床医学的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对‘这一个病人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上。”林巧稚对学生说。在林巧稚看来,出现在产妇身上的豆粒大的汗珠,是她的临床指征和体征表征,是临床诊断的依据。“有人问,产科的规律是什么?要我说,产科的规律就是无规律!”在林巧稚的眼里,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规律和经验是依据和基础,但对每个病人的临床诊断,需要医者去细心体察,发现和掌握病人的身体状况,再做出决定。产妇和胎儿的变化常常发生在瞬间,难产和顺产的转化,也常常令人意想不到。
【适用话题】医术精湛;专注医学;坚守职责;严谨认真
三一生未嫁,将慈爱洒向人间
1 终身未婚的“万婴之母”
林巧稚考上协和时已近20岁,除了她,其他女同学基本都结婚了。当时,家人担心她的婚嫁问题,曾劝阻她留在厦门女子学院任教,但她坚决去参加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考试,据说她还撂下一句气话:“那我就一辈子也不嫁!”毕业后因学业优异留校任职,然而聘书中规定:“……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林巧稚接下此聘书,若结婚生子,则会被解聘。据说她曾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由于在医院表现出色,被派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因此直到晚年,林巧稚都未曾婚嫁,一直致力于妇产工作。家里的电话放在床头,医院有严重的病例,她就整夜地守着电话等消息。她曾说过,“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她说:“我对妇女、儿童充满了爱,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那是一首绝妙的生命进行曲,胜过人间一切最悦耳的音乐。”虽然她从未有过孩子,但她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吴文藻与冰心的孩子、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孩子也都是由她接生的。而这5万名婴儿中,还包括后来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每一个她亲手接生的孩子的出生证上,她都会用英文签下一行字:Lin 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因此,她被赞誉为“万婴之母”。
2 大师笔下的双语病历
时至2015年,有位73岁的老太太在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主任王世军医师求诊时,出示了几张自家长辈的病历复印件。一看到病历的落款,王医师顿时震惊了:这不是我国现代妇产科泰斗林巧稚书写的病历吗?经患者同意后,王医师用手机把病历拍了下来,发到朋友圈,不少医学界达人看到后,对林巧稚大夫的大师风范赞不绝口。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5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