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话题】美与丑 多元审美 新型社交方式
淘宝“丑东西大赛”受到热捧,被赞“可爱”,说明这种“丑东西”跟那些“丑东西”是不一样的。首先,它没有以丑为美、自诩很美,而是自黑得很彻底,就是“丑东西”,“丑”也有它的用处和拥趸。然后,它没有在涉及公共审美的“公共品”“公共空间”“公共领域”去主张这种“丑东西”,而是在社交圈层中“寻找共同的爱好者”。更重要的是,没有给他人形象和公共利益带来伤害,不存在“可能对谁形成丑化”“冒犯别人尊严”的问题。
毕加索说过一句话:艺术是一种谎言,它教我们去理解真理。——这些“丑东西”之所以受到热捧,可能是年轻人的一种行为艺术,以日常生活用品的“丑”作为减压的艺术中介,在美丑对比中更好地去理解美,追求美的生活。作家史蒂文斯的这句话是一个著名的悖论:现实主义就是对现实不忠实的描绘。无论“微笑的橘子头套”,还是“仿真人脸口罩”,丑的面具,嘻哈的表象,扭曲夸张的“丑样子”,都包含着现实主义的追求。这些“丑东西”,都包含着当下年轻人很丰富的精神内在。
这是年轻人的一种减压方式。日常压力太大,主流的“成功美学”“滤镜美学”对年轻人形成一种巨大的规训和表演压力,上名校,进“大厂”,教育出神童,活成朋友圈美颜滤镜所呈现的样子,无处不在的“内卷”让现代人太累太焦虑了。维持那种“成功美学”和“完美人设”,成本很高。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社交之所以累,是因为每个人都试图表现出自己其实并不具备的品质。评选“丑东西”,面对日常中的“丑”和自己身上的“丑”,是一种减压。就好像年轻人说“躺平”,不是真的躺平,只是为了减压。丧文化,毒鸡汤,废话文学,社牛,凡尔赛,都是减压方式。维持那种“人皆称赞的美”已经让现代人喘不过气来,而这时“丑东西”的出现可以说太减压了。
这是年轻人的一种社交方式。“丑东西”很多时候并不是人们所追求的,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一种圈层交流的话题,人们在其中找到了一种社交亲密感。每一波流行语,凡尔赛啊,废话文学啊,都创造了一波社交高潮。美是给外人看的,越亲密的关系,越能承受和面对“丑”,就像调侃和开黑只会在熟人间进行,“丑东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制造了社交亲密度。
这更是年轻人表现自身创造力的一种行为艺术。保罗·克利说,他所要探求的视觉形式就是人们从未见过甚至想到过的,是未来乃至宇宙的奇特视觉形式。这种探求正是艺术家的创造力,他名之为“构形力”。我还想到了“陌生化”这个美学概念,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这些“丑东西”看似很丑,却让我们能够换一个视角看待日常生活中这些常见之物,比如那些谐趣搞怪欢乐十足的口罩,获奖者就说:疫情之下,一成不變的表情渐渐在我们的面孔上定格,仿真人脸口罩的出现,是希望能提醒蓝白口罩下的自己,多笑一笑。
可爱的“丑东西”与可怕、可恶、面目可憎的“丑东西”的不同就在这些方面。
(摘自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新知小识】心理学中的“恐怖谷现象”
心理学中的“恐怖谷现象”指的是当机器人和人的容貌非常接近时,会让人极度不舒服,过于完美的仿生反而会带来惊悚之感。这些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有“淘宝丑东西大赛”这样的存在。
小编画外音:英国文化评论家史蒂芬·贝利在他的作品《审丑》里表达过这么一个意思:对丑思考得越多,看得越久,丑这个概念就变得越发诡谲多变,捉摸不定。最后我们甚至能从丑东西中看出“美”来。总之,花极低的成本就能换来的快乐,这样的“丑东西”请给我来一打!
3754501908297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4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