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4期)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作文素材 热度: 10776
  作文君:胡适学贯中西,是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身上共有30多个博士学位。1917年,胡适回国与陈独秀倡导白话文,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他与陈独秀齐名,时人称为“陈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二十世纪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学者、思想家……这是我们对于胡适的第一印象,但我们大多数人都对胡适的了解不甚深刻——直到爆款剧目《觉醒时代》中,胡适迎来了非常重的戏份。有人说剧中胡适的形象被贬低了,有人说被抬高了,其实胡适确实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民国有句名言,叫“我的朋友胡适之”,这曾经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可见当时胡适的交友之广,人缘之好。胡适为人处世灵活富有弹性,就连鲁迅也曾评价过他:“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粘一张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说是温文尔雅,胡适在历史上的骂名却也很多,从“走狗”,到“反革命”“反动文人”,甚至“人民公敌”,毛泽东说“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蒋介石曾斥责他是沽名钓誉的人,可以说,没有谁在“挨骂”上能超越胡适了……2021年12月17日是胡适诞辰130周年,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胡适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今天我们走进他的自传,一起去看看!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胡适童年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14岁到上海求学,开始接触新思想。20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生,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后改读文科,25岁时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受其“实验主义”哲学影响颇深。1917年,27岁的胡适回国,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成为文科教授。同年,他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后历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要职。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于中国台湾,享年72岁。胡适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史、哲、教育及社会活动方面都有巨大建树;他在任驻美大使时,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美国国务卿及其司长、各国驻美使节都有交往。

  《四十自述》是胡适在不惑之年写下的自传,也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在本书中,胡适回顧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逼上梁山”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是胡适与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进行的心灵对话。

  胡适认为自传可以“为史家做材料,为文学开生路”,因此他对自传有着不可遏止的热情,不仅亲自写,还到处动员朋友写,在他的倡导下,民国自传风气逐渐形成并达到高峰。就连胡适的夫人——江冬秀,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村妇女,竟也写起了自传,足见胡适的影响之大。有趣的是,作为一代开风气之先者的胡适,却迟迟没写完自传。他本来想将四十年的生活分作“留学以前—留学的七年—归国以后”这三个阶段,一气写成,但最终只写了第一阶段的六章。《四十自述》中,“留学以前”部分是采用小说体裁叙述的,真实又充满趣味,令人爱不释手,到了后半部分,胡适又改用严谨的历史叙述,“留学的七年”则一笔带过,“归国以后”这一阶段,花了大量笔墨着重写新文化运动,对于家庭和婚姻经历的叙述甚少。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知识分子特有的儒雅、睿智、幽默的文人气息。

  1.要了解胡适,《四十自述》应是必读的第一本书。——唐德刚,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

  2.《四十自述》是进入胡适生命的第一把钥匙。——潘光哲,中国台北胡适纪念馆主任

  3.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李慎之,哲学家、社会学家

  自序:赤裸裸的叙述是为了“给文学开生路”

  我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的很,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终不肯下笔。最可悲的一个例子是林长民先生,他答应了写他的五十自述作他五十岁生日的纪念;到了生日那一天,他对我说:“适之,今年实在太忙了,自述写不成了;明年生日我一定补写出来。”不幸他庆祝了五十岁的生日之后,不上半年,他就死在郭松龄的战役里。他那富于浪漫意味的一生就成了一部人间永不能读的逸书了!

  梁启超先生也曾同样的允许我。他自信他的体力精力都很强,所以他不肯开始写他的自传。谁也不料那样一位生龙活虎一般的中年作家只活了五十五岁!虽然他的信札和诗文留下了绝多的传记材料,但谁能有他那样“笔锋常带情感”的健笔来写他那五十五年最关重要又最有趣味的生活呢!中国近世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就都因此受了一桩无法补救的绝大损失了。

  我有一次见着梁士诒先生,我很诚恳的劝他写一部自叙,因为我知道他在中国政治史与财政史上都曾扮演过很重要的脚色,所以我希望他替将来的史家留下一点史料。我也知道他写的自传也许是要替他自己洗刷他的罪过;但这是不妨事的,有训练的史家自有防弊的方法;最要紧的是要他自己写他心理上的动机,黑幕里的线索,和他站在特殊地位的观察。前两个月,我读了梁士诒先生的讣告,他的自叙或年谱大概也就成了我的梦想了。

  此外,我还劝告过蔡元培先生,张元济先生,高梦旦先生,陈独秀先生,熊希龄先生,叶景葵先生,我盼望他们都不要叫我失望。

  前几年,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忽然发愤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自传,我读了很感动,认为是中国妇女的自传文学的破天荒的写实创作。但不幸她在一种精神病态中把这部稿本全烧了。当初她每写成一篇寄给我看时,我因为尊重她的意思,不曾替她留一个副本,至今引为憾事。

  关于这书的体例,我要声明一点。我本想从这四十年中挑出十来个比较有趣味的题目,用每个题目来写一篇小说式的文字,略如第一篇写我的父母的结婚。这个计划曾经得死友徐志摩的热烈的赞许,我自己也很高兴,因为这个方法是自传文学上的一条新路子,并且可以让我(遇必要时)用假的人名地名描写一些太亲切的情绪方面的生活。但我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回到了谨严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这一变颇使志摩失望,但他读了那写家庭和乡村教育的一章,也曾表示赞许;还有许多朋友写信来说这一章比前一章更动人。从此以后,我就爽性这样写下去了。因为第一章只是用小说体追写一个传说,其中写那“太子会”颇有用想象补充的部分,虽然堇人叔来信指出,我也不去更动了。但因为传闻究竟与我自己的亲见亲闻有别,所以我把这一章提出,称为“序幕”。

  我的这部《自述》虽然至今没写成,几位旧友的自传,如郭沫若先生的,如李季先生的,都早已出版了。自传的风气似乎已开了。我很盼望我们这几个三四十岁的人的自传的出世可以引起一班老年朋友的兴趣,可以使我们的文学里添出无数的可读而又可信的传记来。我们抛出几块砖瓦,只是希望能引出许多块美玉宝石来;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小编感悟】文化有什么用?用处就在于每个人的人生,它本来最终都是很可能到处散落飘零的小珠子,滚到哪里、被沉埋在哪里全凭宿命。但是有了文化就不一样了,文化是一条坚韧的长线,它能把无数原本会散落湮灭的细小珠子贯穿起来,成为一条谁都再也不能无视的长河。“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这是很大的抱负,却是从每个人对亲身经历的点滴记述开始。诸位拿起笔来,不负此生坎坷!

  感谢我的慈母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實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得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下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小编感悟】所谓响鼓不用重槌,教养好孩子,真的需要有严有慈。管束,不是为管而管,更不是做给人看,而是启发孩子明白对错,学会自我教育。胡适母亲的大气量、好性子,分分钟都在影响儿子。这就是言传身教的最大益处。正是因为这样的言传身教,成就了胡适。

  真正的成长一定是从自我觉醒开始的

  ——《四十自述》有感

  □金 色

  不管我们的后人如何评价胡适,在促进白话文的使用进程中,他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说,胡适是个厉害的人。就是这样一个厉害的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波折。

  他小的时候,在父母的影响下,一直非常努力地读书。过早逝世的父亲,一直都希望他能够努力读书,在遗嘱上就写明要求他努力读书。胡适的母亲,虽然只是庄稼人家的女孩子,不认识字,但也坚信读书的重要性,她花比别人多很多的钱给教书的老师,每天督促孩子认真读书。

  在别人看来,胡适就是一个认真读书的孩子,从此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有一次,和小伙伴在玩铜板的游戏,旁边过来的老人说他竟然还玩这个,这样的话语让他非常惭愧。一方面自己也不是很讨厌读书,另一方面外面的环境也要求他认真读书,因此,他在学习方面一直非常有成绩。同时,爱玩的天性被压抑着,他可能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在成长过程中自己所在的位置。

  在做教员的那段日子里,对自己下个方向非常迷惘,和一帮所谓的朋友,在一起喝酒、赌钱、唱小曲等。假设下,如果,从那个时候起,胡适没有离开这样的生活,我想在历史上能够留下后来的那笔,应该是完全没有可能的。有天他喝醉酒,醒来后,躺在冰冷的地上,发现自己被巡捕抓了关在牢房里,回家看着镜子中的自己脸上的伤,在那一刻,他真正觉醒过来,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应该是什么。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一定在于自己觉醒的那刻,外界的力量可能会在一段时间起作用,这样的作用能持续的时间,可能会长一点,也可能会短一点,但是,这样的作用终不会太长久,就像一句话所说的那样,赶鸭子可以上架,但是上不了高架,要想跑得太快是不可能的。

  3790501908293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4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