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以艺术特长生的身份考入黑龙江省的一所省級重点中学。我的高中母校历来是黑龙江的物理竞赛重要阵地,所以高中入学的第一周,我选择了参加学校的物理竞赛课程,提前学习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我后来并没有成为学校物理奥赛班的在编成员,我隐隐感觉到,教练似乎不喜欢我。我吃不了竞赛班的苦,加上的确没有走竞赛这条路的必要,就慢慢退出了。
但我后来还是一直刷题,并在高三那年参加了物理竞赛的笔试,想给自主招生的简历增加一些亮点。结果笔试成绩出来后,我居然进了全省前10名。
有了竞赛成绩后,我参加了北大的保送考试,顺利进入了北大数学学院。智力带来的纯粹之美,是我当时最向往的。
来到北大数学学院后,我学得很认真,但只能勉强达到中等偏上的水平。这里的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几乎集合了所有竞赛的金牌选手。很快我就意识到,我并不适合也没有能力成为一名数学家。当时无论考试还是做研究,数学证明都是最核心的活动。可是一个很简单的小问题,我都需要苦思冥想好几天,用10页纸才能证明出来。我逐渐开始怀疑,费了这么大劲把这些东西证明出来,对一个人的人生、对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到底有什么用呢?正是在这种怀疑之中,大二下学期,我决定转入人文学院,因为当时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认知极其有限,我猜想,或许一个新的学习领域会带给我不一样的启示。大学最后一年,我参加了保研考试,我的导师主动提出让我直接攻读博士。当时的我对做学术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单纯出于对导师的喜爱,我成为中文系的一名博士生。
就像曾经从数学学院出走那样,到博士三年级,我再次发现,我并不那么适合做学术。因为读博不仅需要读书、写论文,还需要进行社交,学术圈也是一个人际圈。而用我导师的话说,我在人情往来方面有点“缺根筋”。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有了做中学老师的想法。读博的最后一年,我参加了北京、深圳几所重点中学的招聘,最后入职北京的一所名校。其实找工作的同时,我也在写博士论文,写到最后,意义的缺失每天都撞击着我,脑子里止不住地产生疑问:我每天写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会看呢?我相信做老师可以更直接地去影响一些人。
真正成为一名中学老师之后,我的共情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时间长了,我还发现,有些孩子尽管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他们的人格非常健全,这份健全渐渐成了我想要努力守护的东西。学生们也给了我特别好的回馈:教师节那天,我亲手从学生们手里接过他们为我画的肖像、制作的手工作品时,差点儿当场哭出来。我也突然明白了什么叫“为人师表”,因为老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痕迹,甚至放大。来到这个岗位,感受到了“为人师表”和“仁爱之心”的真正含义,我才意识到,这每一个字都不是“套话”,而是饱含深情。那一刻,我与世界和解了。
(羽惊林摘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素材运用】“我”几经辗转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获得了新的生命体验。在成长和择业的路上,每个人都会面临许多选择,我们一定要准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
【适用话题】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大材小用
(特约教师 牛瑞兵)
3466501908218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3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