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稳定清晰的画面和清脆响亮的声音从九天之外传来,中国科技馆内直播授课地面课堂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担任“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三人介绍并展示了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条件下的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的科学原理。这些天地间差别巨大的现象,令同学们赞叹不已。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国家。从2013年的“太空授课”到今天的“天宫课堂”,时隔八年,中国航天人再次将太空世界的奇妙通过一条“信息天路”传递给了全国乃至世界的青少年们。精彩的太空授课内容,展示了中国航天的自信、开放与强大。
镜头1天地连线:感受航天员的空间站生活
开课导览
开场白:我们是“感觉良好乘组”
宽敞整洁的空间站核心舱中,一个黄色陀螺旋转着出现在镜头中,王亚平的声音响起:“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随着不断旋转的陀螺,我们已经从神舟十号任务,进入了空间站时代。欢迎来到‘天宫课堂’!”王亚平和同学们打起招呼,并风趣地介绍身边的“感觉良好乘组”。“嗨,同學们好,我是指令长翟志刚。”“同学们好,我是航天员叶光富。”
导览一:核心舱睡眠区
明亮的空间站核心舱中,王亚平带着同学们逛起了“太空之家”。核心舱有三个睡眠区。王亚平的睡眠区里贴着家人的照片,十分温馨。透过舷窗,太空和地球美景尽收眼底。
导览二:太空厨房
在太空厨房,太空橱柜里有加热装置、饮水分配器、食品冷藏箱。王亚平轻轻拉开食品冷藏箱,掏出一个新鲜的苹果。饮水分配器是取用生活用水的地方。王亚平说,随着技术的进步,空间站舱内的生活用水已经实现了再生,每滴水都会做到物尽其用。
导览三:脸肿、肌肉萎缩,都是失重惹的祸
1.脸都肿了,健身不能停
“失重环境,血液分布和地面不同,下部的血液上涌,所以我们的脸会看起来胖胖的。这会影响健康,所以我们要通过很多种锻炼方法对抗失重生理效应。”王亚平演示了如何使用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
2.对抗肌肉萎缩,咱有高科技“企鹅服”
为了展示如何对抗太空失重,叶光富给翟志刚当起了模特。翟志刚介绍,为了防止失重造成的肌肉萎缩,除了锻炼工具,还有个“秘密武器”,就是穿在叶光富身上的“企鹅服”。它有很多拉带让肌肉保持张力,对抗肌肉萎缩。“小小服装背后,浓缩着航天科技专家的巧思妙想。”翟志刚说。
镜头 2天地实验:令人惊呼神奇的科学原理
实验一:艰难的行走和转身
“在太空能正常行走吗?”叶光富尝试像在地面一样走路。但刚“踩”了几下,就不由自主地飘了起来,引得大家一阵笑。“在太空没有重力,无法像在地面一样正常行走。”王亚平揭示了答案。“不光是走路,太空转身也和地面有很大差别,我们在太空转身很难。”王亚平请叶光富示范太空转身的难度,游泳式、吹气式都不行,最后举起单臂不断转圈,终于转身成功。
原理:太空转身实验的关键词是角动量。角动量是描述物体转动的物理量。这个实验展现的是在微重力的环境中,航天员在不接触空间站的情况下,验证“没有外力矩,物体会处于角动量守恒”。也就是说,航天员上半身向左转时,因角动量守衡,下半身就会向右转,因此无法实现转身。
实验二:太空中,乒乓球入水不会浮起来
地面课堂上,同学们把乒乓球放在水杯里,球会浮起来。而在空间站里,球却停留在了水中。
原理:这个实验所展现的是浮力和重力伴生的现象。浮力来源于重力引起的液体在不同深度的压强差。当重力消失时,液体内部压强相同,浮力也就消失了。地球表面难以让浮力消失,这个实验很难直观地展示出来。在空间站的微重力条件下,浮力和重力之间的伴生关系就可以非常清楚地显现。
实验三:水膜张力让折纸花朵在水面上绽放
王亚平拿出她和女儿在地球上一起准备的花朵折纸放入厚水膜中,花朵边旋转边“开”了起来,“我们得到了一朵在太空中盛开的花,非常美丽。”王亚平动情地说。王亚平勉励同学们:“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含苞待放,未来是你们的,希望你们的梦想都能在宇宙中绽放。”
原理:这是因为水面一部分运动较快的分子不断跑到空气中去(水蒸发),使水分子间的距离变大,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张力,使得水面好像有一层“表皮”。所以折纸花朵才能绽放在水面上。
实验四:神奇的泡腾片水球
王亚平往水膜里不断加水,利用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做出一个在地面上无法做出的水球。随后她注入蓝色颜料,放入半片普通的维生素泡腾片。瞬间,水球变成了蓝色。气泡不断产生,但并没有离开水球。
原理:在失重环境中浮力消失,气泡不再上浮,而是相互挤压。这个水球因此会被气泡撑得更大,这样就能看到水球一点点膨胀的效果。
镜头 3天地互动:天宫课堂点燃科学梦想
同学提问一:地面和太空可以互通邮件吗?
“我们目前在核心舱可以向地面发邮件,也可以视频。周末休息的时候,还可以和家人双向通话。不过,目前我们与地面的邮件通信需要特殊处理,暂时收不到同学们发来的邮件。不过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在网上给我们留言,也欢迎大家积极评论!”叶光富回答。
同学提问二:空间站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如何循环?
“在空间站里,氧气和二氧化碳是怎么循环的呢?”广西地面分课堂的同学问。
叶光富回答,空间站利用电解制氧子系统产生氧气,二氧化碳去除系统去除二氧化碳。后续还会配备二氧化碳还原子系统,它可以使电解制氧产生的氢气和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水。“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空间站的物资循环能力啦。”
“天宫老师”寄语: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课堂的最后,每位航天员都为同学们送上了一句太空寄语——翟志刚:“同学们,太空科技,奥秘无穷,未来属于你们!”叶光富:“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张开梦想的风帆,向无尽的宇宙远航。”王亚平:“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同学们,期待下次再见。”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余建斌、冯华)
角度一:太空科普有着强大的播种科学梦想的力量
“天宫课堂”:最高处授课,最深处“播种”
□评论员白佳丽
从聆听太空里“东方红”的旋律,到建设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体现了国家发展与技术进步。然而,把讲台搬到距地面400公里外的太空,用精心策划的太空授课传播科学知识,不仅是科技的飞跃,更是科普意识的可喜提高。
太空授课本身,就是一场全民科学素质课。中国空间站是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天宫”作为科研创新的平台,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孩子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是中国航天应有的态度。
科普更有着播种的力量。一群大学生设计研发的“宇宙八音盒”卫星乐器装置,其创作灵感就来自八年前的那堂太空授课。八年前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太空第一课”的孩子们已经长大,八年后新的“天宫课堂”接力航天理想的“浪漫主义”教育必将指引更多青少年的太空梦远航。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国家,如今这堂太空授课是对八年前“太空第一课”的继承和发展。“课堂”升级了,“课表”也升级了,新的风貌下人类也将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成为科技强国与重视科普密不可分,中国的科技在飞速发展,中国的科普也应跟上步伐。如果日常科普能够像“太空课堂”一样新颖、有趣,我们将培养出更多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追梦人。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适用话题】梦想;创新精神;科技强国
链接
宇宙八音盒
宇宙真的寂然无声吗?我们能听到宇宙波动的韵律吗?“宇宙八音盒”可以收集来自外太空的波形数据,将其转化成宇宙的声音基音,并用光谱生成星球的音色。通过这个装置,体验者能够听见宇宙八方的音乐与地球音乐之间的共奏,实现“天地共鸣”。
“太空授课”是灵感来源
2021年正在读研究生的团队成员林子雄,八年前还是一名初中生。“我当时是和全校同学一起看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两个陀螺的演示。”“太空第一课”让林子雄对航天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关于重力的问题。他课余时间学习了很多物理知识。后来成功考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角度二:“天宫课堂”是能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和爱国精神的教育契机
让“天宫之光”照亮青春梦想
□评论员栗玉晨
2021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0.56%,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任务。大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需要创造和用好更多“天宫课堂”这样的科学教育契机。
“天宫课堂”也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不管中国人进入太空,还是开展出舱,或是举办“天宫课堂”,这些活动都向国人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科技事业蒸蒸日上的实力。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经回忆,是1970年从他头顶飞过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了他的科学梦想。今天,30岁左右的年青一代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的技术骨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航天员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励下投身航天事业的。这当中,就有再次站上“太空课堂”讲台的王亚平。
只有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才能让创新创造拥有不竭的源头活水。“天宫课堂”是一把进入科学世界的金钥匙,为大中小学校、幼儿园、科技馆、博物馆等教育机构更好成为引导和培养我国科技力量后备军的“孵化器”树立了样本,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探索“十万个为什么”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让我们一起呵护被“天宫之光”照亮的青春梦想。若干年后,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一代青少年,一定会记起来自太空的这宝贵一课。
(摘自《北京青年报》)
【适用话题】爱国;科学素养;好奇心
角度三:“天宫课堂”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
太空课激活奇思妙想
□耿银平
这堂课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那些问题充满想象,甚至怪诞,但又见水平。
当下,很多孩子已被应试教育搞得筋疲力尽,不爱质疑、不愿提问。可这节神奇的太空课,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井喷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
看来只要我们为孩子搭建起宽敞的思维平台,允许孩子思想奔放,充分理解、包容其不足,孩子潜在的发散性思维就能够喷薄而出。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让太空课激活我们的奇思妙想,也激活更多的“地面课”,激活孩子们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摘自《人民日报》)
【适用话题】想象力;应试教育;创新思维
更多友网留言
@親密空间-张伟:太难描述我现在有多激动了(我在餐厅吃晚饭时观看,竟然激动到流泪)。这个课堂实在太牛了,虽然看上去只是一节课,但实际上显示的是中国的综合实力。我实在是没想到空间站还能用来上物理课,甚至宇航员也愿意成为老师来激励和教导孩子们,这必定会激励更多中国人去拥抱星辰大海的梦想。
@小豌豆圆饼:“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摇篮,但是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站,相信未来中国人的脚步,一定会踏入月球、火星和更远的深空。
@Leaves_July:比金钱更珍贵的是知识,比知识更珍贵的是无休止的好奇心,而比好奇心更珍贵的,是我们头上的星空。
3038501908282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3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