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名画也能“开口说话”?真人cosplay纪录片《奇趣美术馆》你不能错过(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2期)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作文素材 热度: 12591
  金雨小编:“艺术”在你们眼里是什么样子的?高岭之花?只有学者才能欣赏的事物?总之,不明觉厉,就是很难懂。那么,艺术纪录片又是什么样的?冗长枯燥?催眠神器?如果这些感觉你都有,那小编必须给你推荐一部颠覆你认知的豆瓣评分高达9.4分的“炸裂”级“伪”纪录片——《奇趣美术馆》了。各路喜剧演员cosplay(角色扮演)世界名画中的人物,服装造型都无比用心,让人不禁惊呼神还原!用看似娱乐和玩笑的方式,碎片化地介绍名画,寓教于乐,简直就是行走的法式幽默。到目前为止一共更新了两季,共60集,每集只有短短2分钟。不得不说,这个时长对“学生党”太友好——勤勤恳恳刷完一套卷子,来一集换换脑子,整个人神清气爽!同时,这部纪录片开了“让名画开口说话”真人演绎的先河,它让名画“活”了起来,让画中的人物进行“官方吐槽”,通过正经搞笑的台词和表演,既有对艺术作品的科普,也有对人文社会主题的探讨,让那些看似枯燥高深的“艺术”,变得让人想要亲近。那么还等什么,快来“吃”下小编这波“摁头安利”,带你的艺术素养直线“起飞”,相信看完的素粉一定会大呼:原来艺术还能这么玩儿,谁还没点儿“艺术细菌”了!

  【“正经”科普】《蒙娜丽莎》主要表现了女性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该画作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的女性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奇趣”科普】从1502年就一直在法国卢浮宫“供职”的蒙娜丽莎,作为“名画圈”“yyds”、卢浮宫“一姐”,每天不得不面对着一群又一群“碳基生物(人类)”营业,永远保持“莎牌”专属假笑。《奇趣美术馆》反其道而行之,不再展现“莎莎”“乖巧甜美”的一面,反而直接让她来了个“世纪大变脸”!没错,每天对着2万人保持微笑,她表示下巴都要笑抽筋了,一成不变独来独往的无聊生活,让她决定申请换一个地方,她拨通了“经纪人”多米尼克的电话,在电话中她疲惫地“吐槽”自己做不到每天假笑了——这简直和迪士尼公园里的大公仔没区别,并提议到处逛逛,她想去《最后的晚餐》那儿开派对很久了。最重要的,“莎莎”也是个“追星”女孩,那可是鼎鼎有名的达·芬奇大师的画啊,谁能拒绝?

  可惜这一提议被多米尼克无情拒绝,理由苍白又简单——《最后的晚餐》在意大利米兰,而《蒙娜丽莎》在巴黎卢浮宫,这段“单向奔赴”终究输给了距离。“气急败坏”的“莎莎”只好罢工——毕竟她可是身在有着罢工传统的法国!但她最終被多米尼克的“巧言令色”给哄骗住了,他承诺让她出演即将开拍的《达·芬奇密码》的女主角,而且男主角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听此消息“莎莎”开心地转圈,刚准备挂电话就听到经纪人的“吐槽”——“这些女演员,骗她们可真容易!”

  但是怎么办,挂掉电话,“莎莎”也只能继续保持“招牌微笑”,毕竟是“签”了合同的。

  【小编解惑】法国人为什么对“罢工”乐此不疲?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在《法国大革命讲稿》和《自由的历史》中曾说,法国大革命点燃了法国人的浪漫主义狂热和理想主义情怀。毫无疑问,多少年来,“神圣革命”的理想与“理想之光”的普照,使大革命的浪漫主义逐渐演变成理想主义,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改造一切、摧毁一切已成“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使法国人与其邻居德国人形成反差。在当代法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公共投票、全体表决、公开辩论等体现公开原则的活动占主导,频繁发生的罢工也是这种社会政治文化的反映。

  【“正经”科普】油画《美国哥特式》是在1930年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由格兰特·伍德所创作的,这幅油画以农民为主题,其名声和意义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有很大关系。因为展出的前一年,股市崩盘、银行倒闭,整个美国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大萧条。

  【“奇趣”科普】和刚刚的“莎牌”微笑截然相反,受到“二九经济危机”的影响,生活举步维艰,所以画中的父女两人不苟言笑。女儿问爸爸为什么每天都板着个脸,爸爸没好气地“怼”回去:“没办法,他们就是这么画的我。”“况且你也懂得,我们代表的是劳动人民,苦难和磨砺,你懂吗?”女儿为自己辩解道:“我的表情是坚韧,才不是不开心,你的嘴角向下而我的嘴角是平的!”后来她想坐车回家,不得不问爸爸借车费,却被斩钉截铁地拒绝:“没钱!”在三言两语中就把时代背景交代得明明白白,让人神奇地记住了好多知识点,这不比抱着“世界史”“啃”“香”多了?

  【餐后小点】《美国哥特式》展出后的不同声音

  这幅作品发布后,出现了两种反对的声音——许多东海岸的评论家轻蔑地宣称这幅画代表着农村的落后;也有很多爱荷华州的家庭主妇,发起了写信活动,说她们看上去并不像画里的女人那样,也并不落后,她们的农场有拖拉机和其他现代化的农用设备。

  【“正经”科普】这幅现存于巴黎橘园博物馆的《哈勒昆和皮埃罗》,是19世纪有名的法国艺术商人和收藏家保罗·纪尧姆委托德兰创作的,内容是以即兴剧里的小丑为主题,在毕加索、塞尚等人都对小丑感兴趣的同时,德兰创作的版本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奇趣”科普】“你闻到什么味道了吗?”“那是我没洗澡的味道。”“你疯了吗?为什么不洗澡?“这是现在的潮流,因为我是野兽派,闻起来就很野兽。”“野兽派和气味无关,是在色彩上做文章,是用鲜艳分明的颜色作画,而颜色之间也没有交错渐变,这才是野兽派。”没有长篇大论和各种专业性名词,胖小哥皮埃罗几句话就为大家阐释清楚了野兽派的风格特征,堪称“一句话总结大师”。

  【“硬核”科普】什么是野兽派

  野兽派是自1898年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绘画风格。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展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

  【餐后小点】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兴起了一种即兴剧表演——即兴喜剧,里面的角色都是定型的,剧本很简单,分工也明确。所以演员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即兴剧有两个小丑的角色:哈勒昆和皮埃罗——画中的两个人就是即兴剧的人物原型。左边那位是哈勒昆,穿着典型的“花花格子”连体服,头戴双角帽,搞笑、滑稽;右边那位是皮埃罗,穿着白色“大口子睡袍”,脖子环绕一圈皱领,“有点忧郁”。然而这幅画最有意思的点是:两人的琴没有琴弦——没有琴弦,自然没有声音,这就加剧了那种焦虑和孤独感。有人认为这幅画更重视秩序与稳定,因为创作时间是在“一战”后。作者安放在画中的更像是牵线小丑,像是映射了自己遇到的嘲讽和挫折。

  【“正经”科普】爱德华·马奈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凡·高、莫奈、塞尚都受到过他的影响。这幅画的女模特,是19世纪70年代巴黎的时装大亨。她的美貌和时尚品位,让马奈为之倾倒。画中的两个人都戴着婚戒,显然是夫妻。

  【“奇趣”科普】想象一下:1879年,如果一位妻子的收入和名声高于她的丈夫,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夫妻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男人抱怨腰酸背痛,女人“吐槽”是他弯腰驼背的姿势导致的。男女主人公还在一来一往的斗嘴中,点出了画家爱德华·马奈的作风:“说吧,笑吧,摇摆吧,你们活着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马奈的风格,在当时,马奈大胆采用鲜明色彩,将绘画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迈出革命性的一大步。此外,还向观众科普了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印象派就是捕捉瞬间,捕捉表情、动作,就像照片一样。

  小编画外音:篇幅有限,小编真想再多给你们写几个呀!其实,《奇趣美术馆》这部纪录片的特别之处在于事实之上的大胆演绎,更像是基于名画本身的戏剧创作。而灵感来源就是观众对画作的不同感受,或许艺术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只隔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所以亲爱的素粉们,最近你们看到了哪些有趣有料的电影,千万别忘了分享给小编哦,等你们来信!

  (本专题资料综合自微信公众号“留爷”“郑大中法电影”“纪录片视界”“中国画报出版社”“铃灵社”等)

  3045500559588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2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