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桩传说中的“幸福事”,就是“当老师”。这几年每到教师节,许多地方庆祝教师节,都是“民国风”走起。互联网上的文章,也动不动就用“民国教师工资高”“民国教师多幸福”来博眼球。那么穿越到民国做教师,真有好些“现代票友”演绎的那么幸福?真没有。
乍一看去,民国教师确实很幸福,比如北洋时期的教授们,月薪动辄三四百大洋。普通大学教授一年的薪水,基本就能在北京西直门买套房。到了1927年后的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的助教月薪,都是一百多法币走起,教授的月薪更是三四百法币走起。如此高工资,放在那个年代躺着花都够用,多少“民国大师”惹人羡慕的“风雅生活”,都是由此而来。
但这些人,其实都是极少数。
民国时期占到教师人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学教师“待遇”可就没这么高。比如在北方的山东等省份,理论上说,小学教师也能拿到三四十法币的月薪,但实际上,大多在十到十五法币,只有大学教授月薪的三十分之一。在识字率较高,经济教育都很发达的江浙地区,小学教师的月薪也只是十多元,最低的竟只有三元。要知道,抗战前当地公务员的工资,都是每月五十五元起。
所谓“民国教师很幸福”,只是属于“教授”“大师”们的幸福,却是大多数教师的贫寒记忆。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根子上的一条,还是民国对教育的投入太低,哪怕是在“大师”们卖力炫耀的“黄金十年”,中华民国教育开支在国家开支里的占比,常年都是在百分之二左右,就这么一点钱,每年还要给“教授”“大师”发高工资,发到普通教师手里的,自然少之又少。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优雅”的民国,文盲率常年维持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所谓充满“优雅风情”的民国教育,哪里是让人羡慕的过往?分明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不能忘却的沉痛教训。
(田宇轩摘自微信公众号“朝文社”)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2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