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31期“科学真好玩”演讲文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授、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汪筱林的演讲:《见龙在田,飞龙在天》。
我叫汪筱林,是研究古生物的,我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从我今天的演讲题目《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中有两个“龙”字,大家就知道我是干什么的了——我是研究“龙”的,研究翼龙和恐龙。题目中的这两句话出自中国传统经典《易经》。《易经》是预测未来的,而我是研究过去的。
其实古生物研究也有阶段性,也分时代,我研究的就是中生代。中生代的地球,海陆空全是爬行动物,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也是恐龙的时代。
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侏罗纪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有著名的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当时天上飞的是翼龙,陆地上有各种各样的恐龙,水里边是鱼龙等水生的爬行动物。
有些人认为翼龙就是会飞的恐龙,其实不是。不过翼龙和恐龙倒是有个共同的祖先,它们在两亿两千万年前左右就出现了。出现以后,一个飞在天上,一个在地上行走,分化成两支。翼龙的第五趾退化消失了,第四趾加长变成一只翅膀,附着翼膜飞行。
我们也是骨科医生和牙科医生。我们最喜欢的是牙齿,牙齿和头骨能给我们提供非常多的信息。岩石和化石是会说话的,我们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把它们的语言翻译成我们听得懂的语言,所以也是“翻译家”。
我经常说一句话,地层或岩层是记录地球演化和生命演化的百科全书,岩石就是文字,化石就是其中精美的插图。我们可以了解它的语言,可以在时空隧道里面自由穿梭。
好多人都羡慕我的工作,我觉得羡慕是应该的。为什么这么说?
好多不学我们专业的朋友,看山,觉得很好看,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和他们不完全一样。因为当我们看一座山,它不仅仅是一座山,它还记录了一段地球演化的历史。
也有人叫我们“探险家”,虽然我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险家。但我喜欢出野外,我主持了几十次大大小小规模的野外考察和发掘,进过原始森林,进过戈壁沙漠无人区。我们发现了大量非常重要的化石,据不完全统计,我和我的团队研究命名的化石,包括翼龙、恐龙以及恐龙蛋等,就有六七十种。
我之前一直说,自己算半个地质学家。事实上,我的古生物学研究起步较晚,在那之前,我找过钻石,找过黄金,还找过石油。
是什么促使我最终从事了古生物学研究?我想有三件事情影响了我。第一件事情发生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我们在鲁西南地区寻找金刚石。当我的老师发现沉积岩上的一个现象后,她一下子就趴到地上(现在也成了我的习惯,野外经常趴到地上),一会戴上眼镜看,一会又摘下眼镜看,一会用嘴吹一吹,还把她的一整瓶野外喝的水全部浇在上面,把它清洗干净。她告诉我们,不同的沉积现象能解释过去的环境,包括古气候、水的深浅等。这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后来,我就考取了沉积岩石学专业的研究生。
第二件事情,研究生毕业后,我留在长春地质学院博物馆工作,学校现在合并到吉林大学了。当时,我既要在黑龙江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找黄金,也要在黑龙江江边挖恐龙。
还有一件事情,机缘巧合,是我和孔子鸟之间的缘分。20世纪90年代我参加一个石油项目,在辽西一个小村子进行野外考察时,当地老百姓说发现了和鸟一般大小的恐龙。当时,我刚刚从黑龙江发掘恐龙回来,黑龙江的恐龙怎么也得七八米长,怎么可能有鸟那么小的恐龙?我就问老乡,能不能给我们看看标本,但是被拒绝了。随后,我把这个信息写信告诉了古脊椎所的老师们。他们收到消息后,当年周忠和院士等来到野外,发现了著名的孔子鸟化石。孔子鸟的发现掀起了热河生物群发现和研究的序幕,这也是20世纪最大的古生物發现。
后来,我就从事了古生物学研究。
在多年考察中,我们发现了好多重要的遗址,一些化石地点我们已经进行了长达十多年二十年的研究。
我们不仅要研究好这些遗址,还要保护好、利用好它们。
所以我们在长期野外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还协助地方申请了很多国家地质公园,建立了博物馆。因为有些地点往往都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这样一来,还可以助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同时,给青少年朋友们提供一些学习、科普教育和研学的场所,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点东西。
最近十几年二十年来,我们也一直在做青少年朋友的科普教育工作。我的那些野外现场,基本上年年都有孩子们到访。孩子们既可以寻找化石,又可以发掘,还可以修理,野外科考的几乎所有的过程他们都可以亲身体验。如果朋友们感兴趣,也欢迎你们到我们的野外科考和发掘现场,我可以为大家当一个专业的解说,做一个合格的向导。
谢谢大家。
【观点引路·热爱自己的工作】汪筱林说:“研究了20多年翼龙和恐龙,很多人羡慕我的工作,我觉得羡慕是应该的。”好一个“羡慕是应该的”,充溢着满满的科研岗位的成就感,以及科研价值的自我认同。为了研究恐龙,他是骨科医生和牙科医生,是探险家,是地质学家;他可以坚持20年;他们申报地质公园,建立博物馆,他们既研究过去,又普及现在,更引领将来。而他们所有的付出,都是源于内心对古生物科考研究的真诚热爱。
【适用话题】热爱 过去和未来 坚持 科研价值
(特约教师 刘志新)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10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