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广州和深圳都争着要做“图书馆之城”,前者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每八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后者也开始筹建第二图书馆。
新图书馆盖起了一座又一座,中国人为什么还是提不起要去的欲望?
用户体验不佳,是我们对图书馆避而远之的关键原因。
大部分图书馆的馆藏数量都很震撼,但是藏书质量参差不齐。但这也不能全怪图书馆,看看国内目前的出版市場,畅销书榜上,长期占据高位的都是教你如何过好这一生的“鸡汤”学、成功学宝典,以及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小说。
选书是一个很专业的活,而很多图书馆的馆员往往由中老年人充当,他们缺乏必备的人文学科训练,更别提更专业一点的图书馆学了。于是,国内图书馆的选书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有知乎用户提到,县级图书馆选书是按照畅销书榜来弄的,所以名字像“夜宫天”“君临天下”和“王牌宠妃”这样的网络小说排满书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想找本社科类、经济类的专业图书的人,看见这样的书架,大概也就知难而退了吧。
普通读者想要进去看书,读者卡、学历职称证明、推荐信三道护身符缺一不可。等你拿到相关证明,破除万难进去了,想把书借回家慢慢研究,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既然不允许外借,那拍照、复印总可以了吧?抱歉,没那么容易。
学者林庆彰在编写《民国时期经学丛书》时,想去国图影印林履信著作,影印一本竟然要收人民币45000元。学者们借阅古籍都如此艰难,叫那些穷苦的文科生怎么做研究呢?
图书馆内部研究员可以自由借阅,外边的学者以及一般公众却轻易不能窥探,这难道不是一种学术垄断吗?加上如今数字阅读带来的便利,要读书,完全不需要到图书馆。
一年读5本纸质书,一天阅读大概20分钟,这样算下来,一本书看完怎么也需要两三个月了。如果是从图书馆借书的话,岂不是要续借几次?对于日常需要应付繁忙工作、生活的都市人来说,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上各大电商书城,下单就等书送到家门。而且电子书更加便宜。
图书馆里也不全是读书人。每天开馆前半小时,准备占座的考研大军就已在门口等候,除了这些图书馆的常驻人口,还有一批流动人口。网红图书墙刷屏、高颜值打卡胜地、科技感与时尚共存,这些与读书并不相关的宣传语句,吸引了大量慕名前来看热闹的游客。
对比起来,欧美的许多公共图书馆外表都很低调,建筑风格一般古朴典雅,给人以文化沉淀的庄严感。馆内屋顶的玻璃窗户,墙边高大的木质书架,配上昏黄温暖的灯光,使得前来拜访的人们,也会进入看书沉思的气氛中。既让来参观的游客不破坏气氛,又能留住读者。
新建一座图书馆的速度越来越快了,但是这些图书馆的人流量和借阅量,走势是否也是过山车开局?尝鲜完毕后的市民,又有多少人能坚持去这些新建的图书馆呢?
(摘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有删节)
【适用话题】阅读体验;图书馆建设;建筑意义
(本刊致力于为大家提供多元写作视角,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23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