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押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新版音乐教材出来,经典儿歌中的“一分钱”变成了“一元钱”,立即引来议论纷纷。有的人说,时代进步了,市面上已经没有一分钱的硬币,改了好;有人说,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一个时代的经典文化,要保留…… 这个改变引发很多人的思考,请你阐述一下你的看法。
要求: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套作,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解题指导】
耳熟能详的经典儿歌,改变了一个字,其蕴含的社会意义却是令人深思的,折射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促使我们去思考教育的方式。为此,在构思表现时,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1.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微信支付进入生活,1分的硬币和纸币离当今居民渐行渐远,市场流通的硬币偶尔有1角,更多是1元的。幼儿没有见过1分的,在唱歌时若好奇而问及1分的样式,恐怕找不到实物。1元是常见的,搭公交车时就用得上,对儿童来说,有深刻印象。顺应时代的,才是容易被记住的。
2.象征意义,无关价值高低。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歌词的本身,并不是钱的多少,它的目的是教育儿童,从小就要拾金不昧,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分钱”并不是刚好“1分钱”,可能有更多。一个事物一旦具有象征意义,需不需要改动,并不重要。其关键是作为教育的媒介,如何用好才是最重要的。
3.经典文化,必须要尊重原著。
《一分钱》作为深受广大教育者喜欢,并传唱数十年的儿歌,已经成为经典。在弘扬传统文化,保护经典作品的时代,对经典的东西要去保护,随意改变改编,不利于经典文化的传承。经典作品,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的表现,是一代人或几代人的记忆,随意改变,不利于经典文化的保护。
【学生佳作一】
纵万物变化,然精神永存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高二(6)班 洪思思
《一分钱》歌词里拾起的那一分钱,是拾起中华传统美德;《一元钱》唱的不是上交的那一元钱,唱的是稚儿传送的那颗真挚之心。时代变迁,世殊事异,万物虽千变万化,然其精神永恒,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思考其精神实质,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应只纠结于表面。
《淮南子》有云:“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外在形式不宜大于精神内核。作为一首传唱中华传统美德的儿歌,《一分钱》变成了《一元钱》,大家似乎更注重它的外在,而放弃了解它的内核。其实,人们完全可以先放下对这首儿歌外在变化的看法,转而深研其实质。
作为一个文学艺术作品,这首儿歌,自然是一个精神产物。若众人只说其名,却不闻其意,这就好比《买椟还珠》中买下精美的盒子,却归还最为珍贵的珍珠一样,成为一个笑话。岂不是本末倒置、阴阳颠倒?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万事万物变化何其迅速?你或许会被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弄得眼花缭乱,但若静守本心,抓其本质,万物尽在心中。
《一分钱》这首儿歌所传递给人们的精神力量,远远比这首歌的名字更重要。拾金不昧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中很重要的部分,作为刚刚接触世界的孩童,他们内心纯洁,这时便需要《一分钱》这样为孩童树立正确世界观的歌曲。一首儿歌并不在于它的名字好坏,一个经典也绝对不是因为其华丽的辞藻。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教育要从娃娃开始。歌曲传唱,正确地引导,孩童耳濡目染,成为诚实善良的好孩子,便是这首儿歌存在的意义。
《后汉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拾金不昧这个传统美德,并非我们嘴上说说,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地做到。精神的永恒,一在于文字的记载,让众人知道;二在于时代的召唤,让众人学习;三在于自我的实践,让众人做到。往往,第三点更为重要。
不要再执着于这首歌名称的变化是否合理,关键是躬身自问有没有做到歌中传递出的精神和情怀。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是祖国的现在进行时,更应该铭记这种精神,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為社会的和谐事业添砖加瓦。
【点评】标题出彩,生动鲜明,提出“时代变迁,精神永存”的道理。首段以对比句式展开,活用《兰亭集序》里的句子,开门见山,照应标题。在论述过程中,通过对王羲之、苏轼等人名句的引用,来分析当今时代儿童教育需要传承的精神,从而起到激发读者思考、共鸣的效果。文末照应,升华主旨。
【学生佳作二】
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高二(6)班 何彩玉
近日,一张“一元钱”的图片火遍了整个朋友圈。“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如此熟悉的歌词,如此熟悉的音调,内容却有了变化,因此引起广大网友的调侃:“从一分钱到一元钱,这倍数涨得过快,咱们都已经唱不起了。”这歌词到底应不应该改?
有一部分人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在当今社会谁还会用一分钱?一元钱更贴近当今社会情况。毋庸置疑,从现实意义看,这个观点一点也没错,但是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更追求精神意义吗?从一分钱到一元钱变的不仅仅是金额,更是我们对传统经典的随意窜改,“一分钱”是一个时代的经典,我们要保留!
……
评价经典的好坏,要关注它带给人们的影响。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经典确实使我们受益,从这点看它就是成功的,既然目的都是一样的,保留经典原文又有什么不好呢?“一元钱事件”让我们反思: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中西交融的今天,我们是否遗忘了经典?在各类通俗小说和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有多少人通览耗费二十七年心血的《本草纲目》?又有谁还能背诵锤炼了十几个冬夏的《红楼梦》?这些经典都是作者们呕心沥血,甚至耗尽一生所成。这些文化的精髓,值得一读再读。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它们作为一种时代象征存在,我们不能随便改变它。如果为了迎合当下而丢失经典,更令人感到惋惜!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分钱可以变成一元钱,一元钱可以变成十元钱,盲目追赶、随意修改這些外在的形式没有必要,反而是《一分钱》里代表的诚信等精神内核一旦被碾碎,便再也无法恢复原样。
……
【点评】文章标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传承经典”“保留经典”的观点。首段以分析歌词入文,用反问的方式引发人们的思考。引用《本草纲目》《红楼梦》等经典为例,更好地提出对经典的尊重,及其对当今时代不尊重经典进行批评,引人深思。
【学生佳作三】
与时俱进虽好,但须谨言慎行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高二(6)班 余梦晴
近日,在朋友圈转发中看到这样一张图片:幼儿音乐书里将“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改为“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歌曲的标题赫然在目的是《一元钱》。将经典歌曲进行窜改是否真的符合时代,还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此番改写,能获得认可吗?
我认为,与时俱进未尝不可,但一定要谨言慎行。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被拍成电视剧,获得巨大的成功,剧情里塑造的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李少红导演重拍《新红楼梦》,虽美女如云,但拍成之后,并没有太大反响。87版的《红楼梦》已成经典,翻拍难以超越,被观众冷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曾有报道,在多年前的一次全国“两会”上,有人提出,国家繁荣富强了,国歌的歌词应该改成符合当今时代的,但很快被否决了。《义勇军进行曲》早就烙印在所有中国人心中,国歌里有对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先烈的歌颂,有中华民族敢于打破黑暗社会的勇气,更有中华儿女拼搏奋进的激情。修改歌词,或许容易,但想要改变人们心中对国歌独一无二的感觉,很难。故而,提案被否决,也就在情理之中。经典的作品,社会公认的文化,不能轻易说“不”。
由此可见,改变了人们心中的经典,虽然契合了当下的发展,但这种与时俱进并不可取。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能够在人们心中留下一种叫作“本来”的感觉,如果将经典进行窜改,势必显得不伦不类、莫名其妙。
《一分钱》这首歌本身的意义,在于教导孩子们拾金不昧的精神,而不是讲捡到钱多少的问题。自以为然地将其改为《一元钱》,这是否有些过分在意表面而轻视其内在价值的嫌疑?经典的东西贵在其内核,外在的固然重要,但我们更需要明确事物的本质,不能因形伤义。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精神并非不可取,但要谨言慎行,以恰当的形式和方法,才能发挥它们最大的作用。卡梅隆把《泰坦尼克号》从2D电影转拍3D电影,获得更大成功;杨洁在1998年补拍《西游记》,“真假美猴王”“险渡通天河”加入了特效技术,吸引了更多观众。
当作品已成经典,若要提升改变、适应时代,必须要深入了解作品与社会的关系,做好相应的科学调研,契合时代需要,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共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
【点评】反面论证,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先提出“与时俱进”这个鲜明的话题,然后引用《红楼梦》的重拍和“两会”提议修改国歌,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在面对经典作品时,“与时俱进”这一虽然契合时代的事,但在生活日常中必须要谨慎,才能获得民众认可和接受。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21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