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南开白博添:写作是“外界输入+自我输出”的黑科技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阳 热度: 39542
  白博添

  

  走出高考考场,我更新了一条空间动态——“恩怨散去,刀剑已归隐。敬属江上雨,寒舟里我独饮”。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起这句话。回到家里细细回想,这是前些年我一直在听的歌中的一句,再琢磨歌词中的意境,和结束的高考有几分契合。

  写作就像发一条朋友圈。此时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落在纸上,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构思与多么精巧的铺垫,就是一篇好文章。笔在纸张上的来来回回,从根本上说是在满足人的表达欲望,用“顺理成章”去形容它,再合适不过。

  写作不是卷上那三两行文字布下的任务,而是一个外界输入与自我输出的过程,是藏于生活中的兴趣。

  我是男孩,却没有一般男孩的数学潜质,解不出超难的数学题;也不能在游戏里“一战成名”、Carry队友。我更喜欢的是旅行、听歌、看歌曲下的评论、看纪录片、看各种科普博主的视频、看看最近的新闻。这些算是我的“输入”。这种“逆潮流”的行为让我接触的领域无限扩大,我慢慢了解各个领域的人是以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不同的思路在我头脑中汇聚,帮助我在后来的议论文写作中抓住卷上那三两行文字的中心,不至于跑题。

  那你会问我,旅行、听歌、看新闻不都是放松的方式吗?确实是啊,网络革新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但也让阅读变得“碎片化”。“碎片化”的时间中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新闻,它短小而完整,几百字就能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说透彻,议论文中常会用几句话引用小事例做辅助论据,这时把合适的新闻加以概括,论据真实又新颖。

  要说写作是一种安静的表达,那歌曲应该算最狂野的嘶吼。我喜欢听歌,更喜欢找歌曲背后的故事。歌曲没有电影般视觉的限制,闭上眼睛,所有的画面自己来做导演。高中时代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各地游走,那就听听歌,想一想歌词里写的地方。有一次我去北京见老友,坐上地铁四号线,方向是安河桥北,突兀地想起宋东野的专辑。后来我在一篇作文里写,“安河桥北被宋东野写进歌曲里,那里一定有他认为的美丽。我往安河桥北的方向,便找到了你”。歌曲是歌手或词人思想的凝练,是一个人的一段人生经历,而歌曲下的评论就是不同人的同一段经历。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历练,听听歌看看评论,体味一下自己世界以外的人生,看似无用功,却总能在需要时一鸣惊人。我在刚开始接触议论文时总是不会起標题、写开头,甚至空下标题白丢五分。偶然一次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失去与拥有”,就想起“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陈奕迅《富士山下》),几个字就把“失去”与“拥有”的关系点透。我尝到了甜头,此后更加留心歌词中的精华部分:写时间,可以用“从惊蛰一路走到霜降”(银临《锦鲤抄》)、“寒梅落尽把冬了”(许嵩《燕归巢》);写变通,可以写“唱不了的歌就转调”(许嵩《小烦恼没什么大不了》);写青春,可以写“曾以为青春难偷”(于盛/王上/钟逸伦Dylan/毕啸天《少年游》)……

  若让写作的兴趣藏于生活,有了“输入”就一定要有“输出”。我的“输出”始于QQ空间日志,起一个很随性的题目,在里面写一些最近的见闻和自己的一些感想。最开始就是“流水账”,后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去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再把两件事情罗列在一起,有主有次;再后来会加上一些自己的感想或评价。完成这些,我也步入了高中时代,学习生活陡然紧张,我还是住宿生,接触外界的机会相比走读生少了许多,不过我准备了一个耐用的大本子,在上面写随笔,记录那些有趣的好玩的事情,两周下来林林总总写了十多页,周末放假回到家整理一下贴到空间日志上。母亲也曾问我写这些要干吗,我歪着头回答她说,“可能是我想当个记录者”。现在想来,这些看似随性的记录,其实一点一点锻炼了我的总结转述能力,也在不知不觉间帮助我去思考“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当拿到一个作文要求,你可以开始回想自己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表达了什么感情,你要做的就是把你想到的形象、感情用文字写出来。比喻、比拟、对比、联想等修辞手法就可以派上用场,开门见山、正侧结合等也都可以用。我曾经写过两个人见面的场景,但是没有直接去写,而是换了个角度去写机场的一个标志牌:“机场会合点的图标像是一段电影,一个人提着行李,另一个人等待。见面,手就握在一起,到此画面定格。我想后面两个人一定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

  记叙文体像是倾诉,议论文体像是阐述。写作,就是把自己的故事向别人娓娓道来。作文考的不是“空中楼阁”——你会多少华丽的写作技巧、你背过多少好的范文段落;它考的是“自己”——“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生活的观察了解有多深”。

  说写作“顺理成章”的另一个原因是真情。“情”从何来?只因喜爱;喜爱从何来?爱由心生。初一的英语老师对当时还是小毛孩的我们说“用心不用脑”,当时我还觉得这是笑话,咀嚼多年发现单纯用脑只会算计,用心才是投入。印象很深的是写过一次关于“熬”的作文,很明显的立意但是难表达——一般思路是在文中举“熬”过困苦最终成功的例子。这样写出来让人感觉套路感满满,不偏题不跑题却没有新意。其实可以从很常见的“熬”入手:熬一锅粥、煎一服药、煲一盆汤,粥多熬黏稠,汤多熬有味,小火慢炖中得到升华。再写到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作大多是重复,熬得住才能出头。最后上升到人生:身处逆境,难熬可挺住;偶遇危机,煎熬能撑起;适逢艰难,苦熬能过关。人总是在经历一件又一件事,文章根植于生活便能激起人与人之间的共鸣,也从侧面向别人展现了你对生活的热爱——只会喝粥的人不会去关注美味的粥是怎么做出来的。

  有一位知名作者演讲的一段话令我颇有感触,她说:“21世纪,应该是一个大倾听的时代。”换个角度说,作文者就是讲述者,你讲你的故事给别人听,别人想听到的不是满满套路的人生哲理,而是你在生活中用心体会到的一点温馨、一点道理。功利一点说,作文,是让你“用真心换真心”。你的真心来源于哪里?来自万家灯火的市井街巷。

  800字不多,但足够讲好一个故事。现在我们能轻易得到各种资料,所以我特别希望看文章的你在平日多一些“输出”,写一写随笔、填一首小诗,让笔尖多和纸张接触。慢慢地,你将理清自己的写作逻辑,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并且盘点了脑中存有的素材,空缺处再适时补充。拿起笔,打开稿纸,讲你的故事给他们听。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20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