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卸任杭州刺史时,带了两块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一天,他在摆弄石头时反省自己:如果到西湖的游玩者都带几块天竺石走,天竺山的秀美岂不要消失殆尽?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如同贪污,玷污了名声。于是,他写下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①。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注释]①檗(bò):黄檗,落叶乔木。树皮味苦,可入药。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篇叙事类材料作文,折射出我国社会廉政建设的时代热点与需求,也投影了新课标“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在写作时,可从多个角度提炼立意:从白居易自我反省的角度,写人要善于反思、勇于自省;从白居易认识的角度,写谨慎做事、修身养德等;从他自责的角度,写人应该善于自我批评、改错向善等。要写好这道题,首先注意精准把握材料的内涵,理解材料时防止断章取义;其次要注意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眼光审视事物,体现辩证思考。
【佳作赏析】
浮尘不拂,珍珠难露
□贵阳市白云区兴农中学高三(10)班 穆贵芳
一珍珠置于盒上,吸收光芒精华,可绽日月之光。渐有尘覆,愈积愈沉,终光华可灭矣。人亦此般,若不能在“浮尘”满天的尘世间善拂己身,善修己容,终会像蒙了尘的珍珠。
诗人白居易携两块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后却幡然醒悟,并作下自责诗。勇于自责自省的白居易拂去浮尘,涤去贪念,仍能胸怀赤子之心,保留那份淡定与从容,傲然立于历史长河之上,千古留名。
“君子之修身也,外正其容,内正其心。”古代仁人志士不断鞭笞自己,以修身为基,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从古至今,世人一直探寻古之“圣人之所以为圣”的秘诀,善自省、勤自制或许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
而身处“快时代”之中的我们,似乎面临着更多的“浮尘”:电子诱惑、生活惰性、宅心“人”厚……正如“抖音五分钟,人间三小时”,有人说现代人正在变为娱乐至狂的物种,也有人说人们正在被自己喜爱的东西逐步毁灭。在我看来,放纵、沉溺是人生对生活无声的抗议,若能多些自我反思、自我解剖,未尝不能拾起对生活的憧憬。
拂却尘埃,不仅拂的是身上之尘,更拂的是心中之尘。金庸在回答应该怎样度过人生时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个创造了刀光剑影、快意江湖的一代侠宗,也曾坦言自己无法放下名利,也许正是凭借这份真诚坦荡,才让他做到了不为名利所累,活得淡泊洒脱。大文豪鲁迅曾经帮助过一个致力于批判他的文学青年出版书籍,对此有人不解,但鲁迅自有天地,心头全无浮尘。不管是大侠金庸,还是文豪鲁迅,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侠之大者、文之豪者,根本所在是能够自我批判、反省,以自我人格之劲风驱散尘埃……
每个人都是一颗珍珠,唯有善拒诱惑,善省己身,保持本真而不被浮尘覆盖,才能一身清气洁白,散发出独特、璀璨的光芒。
浮尘不拂,终为尘覆;浮尘善拂,珍珠常露。
名师点评
比兴开头,匠心独运。由“珍珠”及“人”,由珍珠“蒙尘”之弊引出人“蒙尘”之弊,水到渠成引出观点,自然流畅。开头围绕主旨从反面论述,中间三段分别从三个层面阐述拂却浮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尾照应开头,收束全文,结构井然,论证缜密。
助力高考
名师押题:学以成人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谢政满
【文题展示】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2019年海淀期末试题)
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我国召开,大会的主题为“学以成人”,它启发我们思考: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
请以“学以成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思路点拨】
“学以成人”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日常小事和自我发展,思考自身与他人、自我价值与社会生活、国家命运和时代发展的辩证关系,以提高自我境界,体现人生价值,促进生命成长。本次作文标题就是文章的论点。因而“学”“以”与“成人”都是关键词。“学”,学什么?学习人类先进的文化知识、过硬的本领技能、高尚的人性品质、前沿的思想动向……“成人”,成就怎样的人?从文题材料可知,这样的人应是“名副其实”的“人”,不只是徒有躯壳的形体,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精气神,有灵魂有思想的丰富立体的“人”;是一个拥有知识和技能,懂得礼让和尊重,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丰厚的“人”……“以”,释为“用来”,仅为虚词,但虚词不虚,它强调了“学”与“成人”之间的关联,阐析了“学”是“成人”的必由之路。所以,写作时应首先构建自己心目中理想中的、名副其实的、具体可感的“人”的形象,并紧扣“学以成人”的中心论点进行援事析理,充分阐析“学”与“成人”的逻辑关系。
【佳作赏析】
学以成人
□北京十二中 马璟程
春秋时期,伟大的先哲孔子十分重视教育,他广收弟子三千,帮助他们学习,为的是让他们传播天下道义。同时期的古希腊,苏格拉底面对雅典民主的弊端,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口号,意在让更多人在掌握知识后参与政治活动。两位先哲未曾谋面,面临的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但都不约而同地把学习放在重要地位。今日我们回顾先哲们的思想,不难发现一个道理:通过学习才可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
何谓名副其实的人?在我看来,这样的人应有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应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得懂得欣赏身边的美好,具备这些因素才能构成一个立体丰富的“人”。
在学习中,人们可以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这样的学习不仅来自书本,更来自周围人的言传身教。好的言传身教,也会让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多年前的一则公益广告中,疲惫了一天的母亲正为家中长辈擦洗身体,而见此情景的孩子为她端来了洗脚水。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习了母亲的“孝”,而正是这样的学习,才对人影响深远。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让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人。而错误的价值观,则会让人与“人”这个概念背道而驰。因此,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学习,就不足以成为人。
如果把人比为树,价值观是根。知识技能就是支撑人生长的树干。只有在学习中,人们才会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人所需的安身立命之本。“传于我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自古人生于世,需有一技之能,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霸王别姬》中戏班青年在晨练时说的这句话诠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习得一技之长,目的是让人被需要而不被取代,这样才可以体现人的价值。改革开放初期,曾有“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之说,须知茶叶蛋人人都能卖,原子弹可不是人人都能造,于敏院士可以获得改革开放贡献奖而名垂青史,但史书上却很少看到有关于“卖茶叶蛋”的人物记载。这便是为什么学习知识,可以让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人”。
价值观是根,知识是树干,而发现美的能力就是花。一个在美术鉴赏课上走神的人说不上蒙娜丽莎美在哪里;一个只是草草看过名著的人也一定说不出《红楼梦》的妙处所在;终日“宅”在家中的人,听不惯鸟语、闻不了花香。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欣赏美,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第24届哲学大会的主题是“学以成人”,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在学习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知识技能与审美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写的人。
名师点评
开篇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谈起,自然导入中心论点。接着作者构建起理想的“名副其實”的“人”的形象。最值得称道的是本文援事析理时注重阐析所引事例与观点的逻辑关系,关注了逻辑推理的过程:正是“学习”使“人”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了“知识与技能”,培养了“欣赏美的能力”,而正是这种“正确的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发现美的能力”组构成了一个丰富立体、名副其实的人。全篇构思精巧,说理透彻,论辩力强。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14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