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话题】阅读 亚洲知己知彼
犹太人有言:“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都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城,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既是无数人魂牵梦绕之地,也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几千年中,为了这块圣地,战争无休。《耶路撒冷三千年》讲的便是这座城市的故事,作者以时间顺序,围绕三大宗教对“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讲述了不断易主的耶路撒冷城的前世今生。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共同呈现出这座城市三千年的瑰丽历史。
关于耶路撒冷,也不妨读读以色列作家奥兹的小说,城市的历史打上了个人的印记,文学是另一扇洞察世界的窗口(本刊2018年第23期P74曾刊登《“我聊的一切都是关于爱”——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奥兹〈爱与黑暗的故事〉赏读》介绍了奥兹的小说)。还有国内作家云也退的非虚构作品《自由与爱之地》,记录了他在基布兹“打工”的经历,呈现出今日以色列的另一种面相。
著名瑞典旅行家斯文·赫定(1865—1952)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一书是畅销世界的探险作品。斯文·赫定曾先后五次深入亚洲腹地,在新疆、西藏、中亚一带游历,留下不少传奇探险经历。他热衷于发现古代城市和文明遗址,其中最知名的便是发现震惊中外的楼兰古城和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他所发掘的这片旧日丝绸之路景观吸引了大批世界探险家、考古学家前往。在此期间,他也和中国科学家共同合作探索,对我国在战乱年月中的文物保护有重要意义。在这本回忆录中,曲折惊心的探险故事背后,徐徐展开的是一幅失落的中亚文明画卷。
蒋彝(1903—1977)是位传奇人物(本刊2018年第1期P74曾刊登《愿被世界留恋,誓与平凡为敌——“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蒋彝逝世四十周年纪事》介绍了他的传奇一生),他的“哑行者游记”系列在国外影响甚广,《日本画记》是其中一部。20世纪60年代,蒋彝行至日本,且游且记且画且诗,足迹甚至远超大多数日本国人之所及。虽侨居海外多年,但蒋彝依旧保持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纪行方式,笔下是被文人趣味浸染过的日本文化。
关于日本传统文化的风味,几部经典当然也可供反复咀嚼,如紫式部之《源氏物语》、清少纳言之《枕草子》(本刊2019年第4期P73曾刊登《风从哪页吹起,便从哪页读起——日本古典文学双璧之一〈枕草子〉赏读》介绍了这本书)、川端康成之《古都》等,皆是明寂有致的画卷。
诺奖获得者奈保尔是很多人熟悉的印度裔英国作家,殖民地身份認同一直是其绕不开的问题意识。20世纪60至90年代,他在自己三次重返印度的基础上,陆续写成“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这也是其非虚构写作的开端。奈保尔的印度书写,兼具同情与批判,从人类整体文明的视野上去重新观照这个挣扎中的“幽暗国度”。
帕慕克之于伊斯坦布尔,宛如老舍之于北京,令人往往触动于那样一种作家对自己生长之地的深情。《伊斯坦布尔》是一部自传性作品,既是个人成长的记忆,也是一座城市的忧伤。伊斯坦布尔是独特的,它地跨欧亚,位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是一座处处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渗入了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能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如同一首悠长而迷人的歌谣。
(摘自《北京晚报》2019年5月10日)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14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