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名师押题:多与少

时间:2023/11/9 作者: 南小西 热度: 32587
  谭丽 田天甜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皇帝驾临临济禅师所在的寺院,得知有万余名僧人在此修行,深感震惊。

  皇帝想了解僧人的确切数目,便问道:“禅师,您究竟有多少弟子?”

  临济禅师回答:“四五个。”

  要求:根据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一、从禅师的角度

  立意1:僧人数量至巨,但禅师深知,不是每位都是诚心修行之人,其中仅有四五个才是一心向佛、提升境界的真弟子。由此引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一切工作,都不能不知晓自己的教育对象、工作对象的特点,不能不了解他们的心性、爱好和需求,这样才能避免付出时的盲目和无效。

  立意2:实事求是,不图面子,摒弃好大喜功。皇帝的震惊,是惊诧于修行弟子之多。按理,禅师完全可以依照僧人的数量,悉数报出确切的数目,既可满足皇帝的好奇心,又能给自己赚足面子,但禅师没有如俗人一般受虚荣心的驱使,借机自我宣扬和标榜,以浪得虚名。而现实中一些好大喜功之人,热衷于浮夸虚报、虚假宣传,与禅师相比,其境界可谓判若云泥。

  二、从皇帝的角度

  立意3:只见表象,不究其实,双眼必被蒙蔽。皇帝眼中,寺院里的每位僧人都是修行者,怎料这其中仅有四五位入得禅师法眼。可见表面所见,并非实情。认识任何现象和事物,都要分析和思考其深层次的实质,否则就会误判误断。

  三、从众弟子的角度

  立意4:盲目跟风,滥竽充数,难以修成正果。虽说寺院僧人上万,但绝大多数都是各怀心思,有其名而无其实,袈裟在身,滥竽充数,不只误了自身,也污了寺院清名。反观现实,有不少人为抬高身价,总要绞尽脑汁弄出唬人背景,腹内草莽却要装腔作势。

  立意5:专心修行,真心实意,才能登堂入室。禅师之所以对那四五位僧人青眼相加,一定源于他们非同寻常的表现。其实各行业的翘楚,均是因为他们既有从业的热情,又有超乎常人的付出,最终才出类拔萃。

  突围角度一:仁智各见议论式

  名师支招:选择议论文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评判,是绝大多数同学考场的首选。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要做到准(审题准确)、明(观点鲜明)、紧(扣题紧密)、清(层次清晰),以确保议论文的品质。

  【佳作展示】

  “少数人”之道

  □王学晟

  面对皇帝的真诚询问,临济禅师语出惊人——“我的弟子只有四五人。”这是在告诉皇帝,万人的禅院,只有四五人是成功的“少数人”,其他人都被淹没在浩浩的修行人海中,给“少数人”做了陪衬。

  人从一出生就想成为那些“少数人”,出人头地,扬名立万。我们都曾考虑过类似“我上哈佛还是上麻省”这样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最终却默默无闻,沦为平庸,而“少数人”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他们拥有别人不具备的优秀品质。

  “少数人”都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我们早已对“宁静致远”“专心致志”这类词耳熟能详,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偌大的世外禅院仅有这四五人,这凡尘俗世就更不言而喻了。大禹治水时的“三过家门而不入”,雕塑家罗丹由于工作太过投入,放了自己朋友半天“鸽子”……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正是因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心专一,正是“少数人”成功的法宝。

  “少数人”都具有忍受孤独的耐性。大部分僧人虽身处禅院中,却不像那四五人一样能真正静下心来,在寂寞中让生命如莲。易卜生说过:“世界上最强而有力的那个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少数人”成功的力量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他们能忍受孤独。

  人们尊孔子为“孔圣人”,却很少有人了解他的孤独。“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他周游列国十四年,每到一个国家,都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推行周礼、周公之道,但却四处碰壁,即使如此,他始终没有放弃,屡屡遭拒仍雄心不改,在默默忍耐中等待时机。可见,不必担心孤独,孤独有时正是思想的产床,是成功的助推器。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少有时间去思考,随波逐流已成为常态,心猿意马、浮躁不定阻止了我们向上的脚步。愿渴望成功的你我,能像那四五个“少数人”一样,专心致志,忍受孤独,把自己的灵魂抬到一个俗人不可企及的高度。

  名师点评

  作者从四五位弟子的角度切入,展开思考,抓住了材料的核心,使立论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体现了审题时的“靶心”意识。在分析四五位弟子的品质时,作者提取出他们身上心无旁骛和忍受孤独两点,以此作为分论点贯穿全文,共同破解“少数人之道”这一论题。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分两个层次拓展说理,名言与事实结合,中国与外国兼备,增强了说服力。

  突围角度二:观照自我心得式

  名师支招:把材料的含意与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将自己置于材料的辐射之下,进行对照反思。这种文体,叙则有真情实感,议则有现实针对,剖析能触及灵魂,因有极强的自我代入感,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佳作展示】

  我的自检书

  □郭天乐

  我的父母师叔长辈,曾是这样说的:有些话你现在不懂,以后就懂了。对此我深以为然,比如对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这句,我以前就不甚了了。

  有道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今我当一天学生,自然是上一天学,而且,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可在看到那则皇帝与禅师的对话后,突然有所醒悟,在深味其意后自发一问:如果我是故事中的一名僧人,那么我本人又是万余名僧侣中的哪一类呢?是名副其实的那四五人,还是贻笑大方且自鸣得意的万分之一?我不禁悚然,因此之故,作为跟自恃修行的僧人有些相似的学生,我真该有一番自检的必要了。

  以学生的身份而言,学业便是重中之重,学业之于学生,恐怕是更甚于修行之于僧人。对于自己的学业虽有零星成绩但暴露出来的更多是不足之处,我是感到有些惭愧的。因为课业繁忙,或是悄然变得慵懒,我总是不自觉地回避不足,以致问题越积越多。

  仅以作息时间来看,就有着巨大的退步,原本一直是五点五十起床,竟在一个月后拖延到了六点十分,甚至更晚,这显然不是换个床铺,有人打呼噜造成的,归根到底是随着环境的熟悉,我已然丧失了曾经目标在前、不敢懈怠的意志啊!

  而从学习表现来看,我的两大掣肘学科一是英语二是数学,虽在课堂上没有丝毫松懈,然课后去办公室问问题的次数少了,唠嗑的时间却多了;在原先一口气可以通读的单词手册,这一月竟连一半都读不到。猛地一想,我可真是有点惶悚了,如此下去,我如何实现给自己确立的超越梦想的宏大计划?又如何能让家长和老师放心?

  此时,如果我就在故事中,只是满足于做一名续茶倒水、无所事事的僧人,怕已是于无声处遭受雷暴的洗礼了吧。念及此,我已经是一身冷汗,羞愧难当了。

  如何做呢?惜时如金,买一个闹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多思考,多询问,多请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禅师眼中的那四五位为榜样。

  我一定要时刻谨记,目标在前方,而路在脚下。

  名师点评

  把材料作文写成自检书的形式,可谓标新立异。这种形式的好处,一是因以置入式的状态进入材料之中,容易写出入骨入髓的文字,进而引发共鸣;二是因其将材料内化为作者自身的感受,因而材料的含意能得到充分展示。行文层次明晰,语言简练准确,朴实中不乏文采,值得称道。

  突围角度三:改编想象故事式

  名师支招:这种文体多借用画面和故事来演绎材料的内涵,或贴船下篙,另编故事;或顺手牵羊,改编扩展。当然,后者不能搞成简单的扩写,必须做到内容有新意,情节有拓展,入乎材料之内而出乎其外。

  【佳作展示】

  有限與无限

  □裴 航

  之一

  我是本国的皇帝,自当权以来一心为国。从小我的父皇便教导我说:“小大之事,虽不能察,必以情。”所以,我自上任以来,便尽职尽责,如今早已筋疲力尽,我天天忧叹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

  当我听说有一座寺庙,有万余名僧人修行,而且管理得井然有序之时,我决定亲自前去拜访一下当地的住持。

  我屈尊请教住持临济禅师之时,他竟敢戏谑说他只有徒弟四五人。我为国事日夜操劳,费尽心思,今本想从此习得壮大强国之法,可怎知却受辱于此!

  之二

  我是一名禅师,法号临济。不久之前,皇帝来此请教我管理万人之法,我只说我有徒弟不过四五人。他先是疑惑,进而恼火,很明显,他并没有明白我的用意。

  我作为一名禅师,一位容纳万余僧人寺庙的住持,我一人管理授教四五人,然后让他们每个人再管理授教四五人,如此一来,被管理授教的人数便呈几何倍数增长,区区万余僧人何足道哉?

  我决定了,要晓谕我们的皇帝,何为有限,何为无限。我告诉他,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与生俱来的不同资源,我用尽精力却止于授教四五人,他们便是一种属于我的资源。事实上,我所拥有的资源少得可怜,而且,很遗憾地说,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拥有太多的资源,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这有限的资源做出无限的贡献。

  我也是一名普通人,精力极其有限,万余僧人的寺庙,凭我一人怎能打理过来?我一人倾尽全力管理四五名弟子,我的徒弟每人再倾尽全力去管理四五人,依次类推。这样,管理数万人,不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吗?因此,合理利用我们手头上有限的资源,不要小瞧它,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不堪,运用至极方可产生大作用。

  之三

  我是皇帝,听了禅师一席话之后,我终于开悟。国之大,一人难治也。国人无数,我怎能一一管理?若将国分为道、州、县,我一人视大局,管理节度使,节度使再去管理刺史,依次管理,国虽大,何谈难治也?

  一个人精力、能力有限,但运用得好,就可以管好无限的大众,这真是一门高超的管理智慧啊!这一去,不虚此行!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有两大亮点:一是构思新巧。文章采用两地书的形式,以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皇帝与临济禅师互陈心曲,他们如同舞台上两个彼此背对而互相言说的角色,共同对材料进行了新颖而别致的演绎。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通过编述故事表达自己对材料的独特理解。二是立意高妙。作者站在管理学的高度,通过临济禅师以少驭多、分层负责的经验,表达了管理过程中以有限统领无限的高超智慧,富含哲理。皇帝的开悟以及对此的借鉴,将寺院中的智慧移植于治国,是对主旨的深化。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12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