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唐德刚先生认为,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周恩来是一个,李鸿章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西方的工具书这样介绍他:“顾维钧,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和联合国的缔造者之一。”顾维钧的“半个”外交家的称号,与1919年他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分不开。在和会中为中国竭力斡旋的顾维钧,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拒绝签字,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五四爱国运动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在一百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近那个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的中国外交家——顾维钧。
01从小立志外交,他是风头最劲的哥伦比亚学生
(1)从小立志外交
顾维钧从小聪颖过人,4岁时入私塾读书,12岁跟着父亲到上海读书,不久便考入南京市育才中学。他生在鸦片战争后,看到过很多中外不平等的状况,也因此从小就有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积弱状况的理想。一次,少年顾维钧经过外白渡桥,看见一个英国人坐着黄包车,急着要去看跑马。拉车上桥本来就累得很,他还用鞭子抽打车夫。顾维钧很愤怒,于是斥责这个英国人说:“Are you a gentleman?”(你还算是个绅士吗?)后来,顾维钧在回忆录中提到这段往事,并说:“我从小就受到这些影响,感到一定要收回租界,取消不平等条约。”1905年,16岁的顾维钧剪辫易服,远渡重洋,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
【适用话题】努力;理想;立志
(2)提前读完大学却不愿毕业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史册中最杰出的人物,不是胡适,不是徐志摩,不是冯友兰、马寅初、潘光旦、金岳霖,而是顾维钧。不同于其他留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的只顾读书不关心时事,顾维钧一到哥大,就如鱼得水,很快成了学生中最活跃的一员,参加学生辩论队,而且成了哥大多个社团和协会的成员。他读书十分刻苦,可是读得太快,只用三年就读完了毕业所需的一百二十四个学分。哥大注册处发来通知,他可以提前一年毕业,可他却几乎急哭了。他说,他太喜欢这里的校园和学习环境,离不开这儿的老师、同学,不愿意放弃自己承担的《观察者》日报的编辑工作。注册主任都傻了,最终帮助顾维钧用迟交毕业费的办法延迟毕业,这在哥大建校近三百年历史上,可能是个绝无仅有的例子。顾维钧本科、硕士、博士皆就读哥大,他是个真正的“哥伦比亚人”。
【适用话题】关心时事;积极;爱母校
(3)读书还是救国
据顾维钧回忆,对他一生和事业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业师穆尔教授。穆尔教授非常器重这个中国学生,而且一直关心中国问题。他教导学生说,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使用知识。他常常告诫学生:“第一,你们不必把自己的脑子用在记事实、日期、人名和地点上,重要的是要学会到哪里去找这些资料。第二,要学会推理。哪怕你有满满一屋子的国际法藏书,也无法包罗大千世界的需要,重要的是要善于推理。”周末,穆尔先生常常约顾维钧参加他的家庭茶会,希望他能多接触各类社会人士。
顾维钧学业优异,深受学校和社会器重。1912年春,他正在忙着写博士论文,袁世凯却要聘他做总统府秘书。少年气盛的顾维钧断然拒绝,他的决定却没得到穆尔先生一如既往的赞许。难道自己错了?顾维钧嗫嚅着说:“我想,工作的事,应该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再考虑。”
穆尔教授臉色严肃,正视着顾维钧:“你想过没有,你为什么要得到博士学位?难道不是为了准备担任公职,更好地为你的国家服务吗?”后来几经敦促,顾维钧接受了政府的聘请。为了让顾维钧无后顾之忧地回国服务、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发挥作用,穆尔教授还和几位教授网开一面,允许顾维钧提前口试。
【适用话题】读书;救国;选择;服务国家
02抵死救国的外交家
(1)“二十一条”谈判中的顾维钧
顾维钧于1912年4月返国,任国务院和总统府秘书。四个月后兼任外交部秘书,不久升任外交部顾问。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于10月底11月初战胜德国,控制了青岛。1915年1月,刚由东京回任的日本公使要求特别会见时任总统袁世凯,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即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并要袁世凯答应保守秘密,这对中国犹如晴天霹雳,政府内部立即陷入紧张状态。谈判定然十分艰巨,结果如何要看中国能获得讲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英国的多大支持,顾维钧被定为代表之一。但日本要进行秘密谈判,会英语的顾维钧被排斥于中国代表团之外。
顾维钧认为有必要让华盛顿了解“二十一条”的内容,也应告知伦敦,尽力争取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支持。每次外交部开完会,顾维钧在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便去见美国公使丙恩施和英国公使朱尔典。秘密越来越公开,日本谈判代表对中国政府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企图迅速签订条约,结束谈判。
5月7日,日本公使递交最后通牒,限定中国48小时内签订条约。在如何起草回文接受条款的问题上,关于《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顾维钧明确指出中国不能接受。代表团中讲日文的施履本却建议改为“容后再议”,东京可能更容易接受。顾维钧认为没有必要,否则中国就太软弱、太妥协了,而且给日本将来重新提出此问题提供借口。1915年5月25日,中日双方签订《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这无疑是当时最重要的外交事件之一。然而对中国来说,问题并没有结束。在巴黎和会和1921年2月华盛顿会议上,这个问题再次成为外交争端。
【适用话题】明辨是非;尽己所能;退而求其次
(2)奔赴巴黎参加和会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人们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顾维钧的妻子唐宝玥(国务总理唐绍仪之女)不幸染病去世,顾维钧心情沉痛,但巴黎和会即将召开,作为当时中国少有的几个通晓国际法的外交家,他被派遣为中国谈判代表。1918年深冬,顾维钧只得奔赴巴黎,这一年,他31岁。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11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