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学五年级遇到了俞敏之老师。俞老师教国文,也是班导,办公桌就在课室后面,她偶尔会坐在那儿抽没有滤嘴的香烟,夹烟的手指黄黄的。坐在俞老师对面的,是另一位教数学的班导刘美蓉。刘老师在那一年还怀着孕——我对她的记忆不多,似乎总是在俞老师的烟雾中改考卷,以及拿大板子抽打我们的手掌心。
俞老师也打人,不过不用大板子,她的兵器是一根较细的藤条;有的时候抽抽屁股,有的时候抽抽小腿,点到为止。那一年“九年国教”的政策定案,初中联考废止,对我们而言,风中传来的消息就是一句话:比我们高一级的学长们都无须联考就可以进入“国民中学”了。而俞老师却神色凝重地告诉我们:“你们如果掉以轻心,就‘下去了!”
五年级正式开课之前的暑假里,学校还是依往例举办暑修,教习珠算、作文,还有大段时间的体育课。俞老师使用的课本很特别,是一本有如小说的儿童读物,国语日报出版,童书作家苏尚耀写的《好孩子生活周记》。两年以后我考进另一所私立初中,才发现苏尚耀也是一位老师,教的也是国文,长年穿着或深蓝、或土绿的中山装,他也在办公室里抽没有滤嘴的香烟,手指也是黄黄的。
除了指斥作文中的缺陷,俞敏之老师教书通常都流露着一种“吉人辞寡”的风度。她平时说话扼要明朗,句短意白,从未卖弄过几十年后非常流行的那些“修辞法则”, 也没有倡导过“如何将作文提升到六级分”的诸般公式。印象中,她最常鼓励我们多认识成语,不是为了把成语写进作文,而是因为成语里面常常“藏着故事”。但是一旦骂上了人,话就无消无歇、无休无止、绵绵无绝期了。我甚至觉得:若不是因为在拈出坏作文时可以痛快骂人,她可能根本不愿意上这堂课呢。
有一回我在一篇作文里用了“载欣载奔”的成语,俞老师给画了个大红叉,说:“怕人家不知道你读过陶渊明吗?”“读过陶渊明就要随手拿人家的东西吗?”“人家的东西拿来你家放着你也不看一眼合不合适吗?”直到我活到当年俞老师那样的年纪,已经健忘得一塌糊涂,是在什么样的上下文联系之间用了这个成语,已经不能想起。只依稀记得有两个穿着蓑衣在雨中奔跑的农夫——说不定也只是一则简短的看图说故事吧?
但是俞老师足足骂了我一整节的下课时间,必然有她的道理。她強调的是文言语感和白话语感的融合。同样是“载……载……”,我们在使用“载歌载舞”的时候或许不会感到突兀;而用“载欣载奔”形容高兴奔跑,却难掩那雅不可耐的别扭。
五年级下学期的某次月考,俞老师出了个作文题:《放学后》。我得到的等级是“丙”。非但成绩空前地差,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俞老师还特地用我的那一篇当反面教材,声色俱厉,显得浙江乡音更浓重:“第一行跟第二行,意思差个十万八千里,翻什么鬼筋斗啊?”
我的第一行写的是四个字、四个标点符号:“打啊!杀啊!”——这当然是指放学之后校车上最常听见的打闹声。之后的第二行,另起一段,第一句如此写道:“我是坐校车上下学的……”
俞老师摇晃着我的作文簿,接着再骂:“打啊杀啊跟你坐校车有什么关系?文从字顺是什么意思你不懂吗?上面一个字跟下面一个字可以没关系嘛,上面一个词跟下面一个词也可以没关系嘛,上面一句话跟下面一句话也可以没关系嘛,上面一段文章和下面一段文章也可以没关系嘛!”——你已经听出来了,老太太说的是反话!接着,隔了五六个同学,她把作文簿扔过来,全班同学一时俱回头,都知道是我写的了。他们当然也都立刻明白:俞老师是因为失望而生气的。
“我看你是要下去了!”她说。
从俞老师帐下,一直到高三,前后八年,教过我国文的还有孙砚方老师、陈翠香老师、申伯楷老师、林学礼老师、胡达霄老师、魏开瑜老师;几乎每一位国文老师都当堂朗读过我的作文。那些一时为老师激赏、同学赞叹的东西究竟是些什么东西?我连一句、一字都记不得了,五十年春秋华发到如今,印象深刻的偏只“载欣载奔”和《放学后》那蹩脚的起手式。两番痛切的斥责,则字字灌耳,不敢忘却。想来兴许有些沉重,却在我成为专职写作之人的时候,时刻作用着。无论我日后写什么,也无论使用什么书写工具,时刻在我眼前浮起的,总是米黄色打着绿格子的折页毛边纸,也总是那浓重的浙江腔的提醒:“上面一段和下面一段……”
说得雅驯一点,俞老师讲究的就是语感协调、结构严密,但是教人写作,雅驯之言虽简明扼要,却显得空洞、飘忽。我很庆幸,在我求学的过程中,那么多老师里面没有一个教我什么是类叠法,什么是排比法,什么是映衬法。他们只要带着饱满的情感朗诵课文,在上下文相互呼应之际,递出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就足以让学子体会:什么是语言的美好。
初中毕业前夕,高中联考在即,却由于不大受管束,又浮荡着那种不知道哪天就再也不会踏进校门的惆怅情绪,我们在校园各个角落里寻找着偷看了三年的女生班同学。有的拿出纪念册,要个题款或赠言;有的伺机递上自觉帅气的照片,要求交换留影。我则带着那本珍藏了五年的《好孩子生活周记》,在理化教室旁的楼梯上拦住苏尚耀老师,请他给签个名。他从中山装胸前的口袋里拔出老花镜戴上,工整地签下了名字。我问他:“为什么老师说‘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
他乍没听清,我又问了一次,他沉吟了一会儿,才说:“作文是人家给你出题目;真正写文章,是自己找题目的。”
我是在那一刻,感觉小学、中学一起毕了业。
(余长生摘自《自在文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素材运用】年少时的“我”,几乎受到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赞赏;到了天命之年,记忆深刻的却偏是老师对自己的两次斥责。人非圣贤,难免会有自鸣得意而忘了“天高地厚”之时,尽管有时雅驯即可令其醒悟,但更多时候非当头棒喝不足以震其心。这种“棒喝”,其实是爱的另一种方式。
【适用话题】爱的方式;师恩;长大;顿悟
(特约教师 张金枝)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11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