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比清华北大还牛的《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值得每个中国人看

时间:2023/11/9 作者: 血天使 热度: 32614
  周莎

  作文君:2018年11月,纪录片《西南联大》一经播出,豆瓣评分就飙至9.3,还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纪录片”之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华北沦陷。南开大学被日军的炮火炸为废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停止办学。局势残酷,但人才培养绝不能停滞。就这样,三所学校南迁至长沙,后定址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存在不过8年的“最穷大学”,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因为它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数千名学生里,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等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郭永怀、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等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华罗庚、叶企孙等171位两院院士及汪曾祺、许渊冲等100多位人文大师,培养的人才超过抗战前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30年培养的人才的总和……当时的欧美教育界评價,世界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西南联大所在的中国昆明。很多00后说,看了《西南联大》,感受到一种力量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和作文君一起穿越时光,寻找那座在硝烟中,为历史建立的不朽丰碑——西南联大。

  内容简介

  这部纪录片由徐蓓导演,展现和解读了西南联大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纪录片有五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纪录片以历史风云中的几组共生关系——清华、北大、南开;象牙之塔与战乱中国;学术、教育与战争;师生与抗战;联大与云南——来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西南联大反映的是时代背景下年轻人选择的故事。在外敌入侵、内忧外患的中国,当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候,年轻人应该做出什么选择?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1938年至1944年,日本飞机先后281次袭击云南。西南联大的师生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仍然矢志不渝,专心致学,产出颇丰。费孝通构建社会学版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并写作《禄村农田》;王力出版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中国现代语法》;罗庸写出了《鸭池十讲》;吴宓以课堂讲义为基础,用英文写作《世界文学史大纲》;郑天挺开始留意西南边疆问题并撰写《发羌之地望与对音》;汤用彤《中国佛教史》《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气象学教授赵九章《大气之涡旋运动》,冯景兰《川康滇铜矿纪要》,周培源《湍流轮》等大批奠基性论著,都完成于战时昆明……

  经典旁白

  1.这些在中国学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在当时无非就是西南联大那些从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的教师。

  2.中国各处的宁静,都终结于1937年的炮火。

  3.就这样,中国各地的学子,历经各自的颠沛流离,终于在陌生的内陆高原,与自己的大学相遇。

  经典语录

  1.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严修《南开中学堂》镜子箴言

  2.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西南联大教授 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

  3.轰炸是火的洗礼,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般,已经从火里再生了。——西南联大教授 朱自清《论轰炸》

  4.万物并遇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伟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镜头一 千里迢迢,步行到西南联大

  1937年,三所学校南迁的时候,先是迁到长沙,组成长沙联合大学。没想到,长沙也很快要沦陷,于是进一步从长沙西迁到更加偏僻的云南。当年师生们分三路赶赴昆明。一批走水路,取道香港,坐船到越南,再走滇越铁路。一批坐汽车,也是从南边绕路,取道广西,经友谊关进入越南,走滇越铁路。第三批最令人印象深刻,取名“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经益阳、常德、桃园、芷江、晃县(今新晃),贵州玉屏、贵阳、镇宁、平彝(今云南富源县),最后到达昆明。一路如闻一多在自述中说:“国难期间,走几千里路算不了受罪。再者,我虽然是一个中国人,而对于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知道得很少,真是醉生梦死啊,现在应该认识认识祖国了。”

  闻一多一路背着画板和板凳,逢风景优美处就坐下写生,引来当地农民的称赞。彼时还是最年轻助教的吴征镒,和李继侗教授一道沿湘黔滇的大山采集植物标本,向学生们讲解植物最突出的地方。他后来定居云南,投入45年时间主编出版了126册《中国植物志》,记载了中国主要的植物。

  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的曾昭抡步行时不穿制服穿长衫,即使在“山路四十八盘”的贵州也完全沿公路行走,不抄近路;每到中途休息或营地留宿,都取出防毒面具,向当地民众讲解防毒防空常识。团员高小文回忆,曾昭抡纽扣很少纽准,鞋袜难以蔽足,小憩时从干粮袋中取出日记本和蘸水钢笔,缓缓写上一阵。

  冬末春初,湘西贵州天无三日晴,团员们依然边行路边考察。地质系学生跟随教授沿路采集矿物标本,生物系学生跟李继侗教授采集植物标本,袁复礼教授在湘西、黔东讲解河流、地貌的构造演进。文学系学生沿途采风、记录少数民族民风民歌,1946年,哲学心理系的刘兆吉还把收集的民歌整理成《西南风采录》交商务印书馆出版。

  后来经统计,在西南联大培养的80位两院院士中,参加此次徒步计划的院士,占比17.5%。

  镜头二 西南联大校训——时代的灵魂

  西南联大成立后,面向全体师生征集校训,最后选了四个字:“刚毅坚卓”。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八年,确实体现了这样的精神。当时的西南联大,没有像样的教室,坟地里盖的平房,铁皮做的顶,泥巴垒的墙,窗户是拿纸糊的。遇到下雨,雨水打在铁皮屋顶上,叮当叮当,嗓门不够大的老师,上不了课。有一次,教授陈岱孙实在没办法,在黑板上写下:停课赏雨。满屋子的青年才俊,坐在木椅子上,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风雨声。

  课本也是稀缺货,几乎没有一本新的,常常是学生之间,传抄“复制”课本。有时候,新入学的学弟学妹,拿到的手抄课本,是从几年前的毕业生那里一级级继承下来的。气象学的学生上课,连最基本的温度表和量雨筒都没有,怎么办?上课的老师李宪之就教大家用土办法:如,手指蘸水,来感应风向,他对学生说,手指哪面比较凉,风向就是哪边。

  1938年9月28日,昆明上空迎来第一次空袭,西南联大师生们迅速撤离,等空袭过后,继续上课。右眼失明、左眼视力恶化的陈寅恪,在空袭警报拉响时,常常带着小板凳躲到坑里去,昆明多雨,有时他要在深几尺的水坑中等待警報解除。金岳霖为了保护自己写的手稿,每次撤离时都把手稿放到公文包内,然后带着公文包撤离。有一次,70万字手稿不小心失落,他只好凭借记忆重写。

  1938年至1944年,西南联大师生们随时都面临轰炸危机,他们的教室、住所,在一次次轰炸中,毁了建,建了又毁。可是,哪怕环境已是如此恶劣,西南联大都没有停过一天课,轰炸过后,就在废墟尘土里讲课上课。

  镜头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在1937年7月发生改变的。史学大师陈寅恪,抗战之前,他就是衣食无忧潜心地做学问。然后突然战争爆发了,父亲去世,日军包围了北平城。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要留在北平做手术的话,就有可能被日本人挟持利用。他不愿意为日本人服务,决定跟着学校一起走,实际上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右眼。他一路颠沛流离,因为放弃治疗,右眼失明,左眼也接近失明。心理学家周先庚,就直接开始研究战时心理学。他跑到部队去,跟士兵交谈,给他们做辅导。他的战时心理学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化学家曾昭抡写了大量的军事科普文章,教学生在打仗的阵地上要建厕所的话怎么清理,怎么净化饮用水,毒气有哪些,怎么防治。

  抗战初期,教授物理的叶企孙先生,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大学师生秘密生产TNT炸药和无线电发报机,偷偷送往冀中的抗日部队。来到昆明之后,叶企孙积极筹划在西南联大建立与战事紧密相关的航空、无线电、金属、农业和国情普查研究所,还在昆明建了一个风洞,研发驱逐机。

  随着战局逐渐恶化,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开始纷纷报名参军,投身到抗日战争中。许渊冲等30多名外语系学生,报名参加战地服务团译训班。著名诗人穆旦参加了远征军赴缅甸抗日,成为第5军参谋长罗友伦的随身翻译,他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差点丧命。在侥幸逃出森林后,他去印度休养了三个月,几次都差点因为饥饿后遗症导致的过饱而死去。

  学生当中有报名考飞行员的,在美国接受训练,回来跟飞虎队一起作战。有好些学生都牺牲了,当时学生的口号是:“中国不亡,有我!”他们的姓名,大多刻在位于今日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背面,总计834人,后亦有人称之为西南联大“八百壮士”。

  场外花絮·?烽火年代的青春记忆

  这部纪录片拍了2年多,节目组一共采访了17位在世的西南联大校友。最年轻的彭珮云女士89岁,还有一批都是98、97岁,还有100岁的。当讲到西南联大的时候,每一个人眼睛都在放光。他们每个人都记得自己的学号。P、T、N分别代表了北大、清华和南开的学籍身份。他们说,西南联大那个时候要张榜的,张榜时不会写谁谁谁得了多少分,而是把学号写在上面,所以每个人都非常在意自己的学号。

  采访巫宁坤先生的时候,他非常激动。本来约好早上10点钟采访的,他那天凌晨2点就起来了。他夫人告诉节目组,他经常在梦里大声地说一个地名“大西门外”,“大西门外”就是西南联大校址。许渊冲说:“我的根在西南联大,在钱钟书、在朱自清、在闻一多。”

  西南联大非常严格。八年里面,八千多人入学,招来的都是全国各地的精英学霸,最后只有两千多人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先生说,我们那个时候没有时间谈恋爱,我们每一天都在担心下一次考试会不会挂掉。

  链接:了解西南联大,这些书不能不看

  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学生汪曾祺《人间草木》

  西南联大学生鹿桥(本名吴讷孙)《未央歌》

  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梅贻琦《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西南联大常务委员蒋梦麟《西潮》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10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