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京报》:讨伐埃航遇难浙江女生是怎样一种心理

时间:2023/11/9 作者: 黑咖啡 热度: 36690
  凤起

  导语:

  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机在起飞后6分钟即坠毁,机上157人全部遇难。罹难乘客和机组人员共来自35个国家,包括8名中国乘客。其中遇难的浙江女孩为浙江万里学院新闻专业大四学生,1997年出生,2019年即将毕业。空难发生后,不少网友来到她的微博评论区留言表示哀悼,可其中竟然夹杂着不和谐的声音,对遇难女生进行人身攻击。3月12日,微博官方宣布关闭多个发布人身攻击内容且情节恶劣的微博账号,呼吁尊重逝者,理性讨论。

  埃塞俄比亚空难,无一人生还,本是至伤时刻,社交媒体上却出现些许不和谐的声音——对遇难者“挖坟”并加以讽刺。

  在遇难者当中,有一位来自浙江的女大学生,和男友相约前往非洲旅行。她还有两个月年满22岁,生命之花尚未绽开便无声陨落。对她的父母来说,痛失独女,其悲孰甚;对于公众来说,由恻隐之心生出“物伤其类”的悲悯,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事情的走向让人始料未及:先是女孩的微博账号、学校、照片被曝光,之后还有部分网民涌入死者微博恶言相向——“当我看你住着几千块钱一晚的酒店,每天锦衣玉食,看个长颈鹿要去,而且马上可以去非洲肯尼亚的时候,虽然我不会幸灾乐祸,但也绝对同情不起来。”

  不打开遇难女孩的微博,可能都无法想象一些人的心理到底有多灰暗。有一些网友,用极尽羞辱性的语言,辱骂这个刚刚殒身异国他乡的年轻女孩,有人甚至说她死有余辜……更多的语言,是任何一个稍微受过一点教育的人、稍微有点良知的人,都难以启齿的。人血馒头的故事在舆论场不知上演了多少轮,有人痛失至亲,有人却能借此在社交场上掀起一次又一次邪恶的集体狂欢。

  这里的“恶”有两层,一层是曝光隐私,将逝者过去的生活一一展露人前,毫无半点对生命与死亡的敬畏。逝者已矣,无法辩驳,只能忍受人们无止境的窥探。如果逝者“不幸”,再是个妙龄少女,有点私生活的“花边”,更容易被嗅觉灵敏之人捕捉,推上道德的审判台反复吊打。

  另一层则是对遇难者生活方式的仇视。这背后的逻辑就是,你年轻、漂亮,能住得起几千块一晚的酒店,就意味着你的人生充满原罪。那些喷子的愤愤不平,究其根本,还在于人性中的仇富心理。

  可正常的逻辑应是,生命皆可贵,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但生而为人,我们起码要保有对同类的尊重。同情,源于人性,也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出复杂社会的基础。仰赖于“同情”,我们才能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形成最起码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形成最基本的法律和规则。

  但道德原则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痛骂那些毫无同情心的网友,表面上很解气,却也于事无补。刚说了,同情是人性,他们也概莫能外,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人性中的同情心蒙尘,只留下嫉妒、仇视、冷眼旁观,这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但无论如何,即便深陷困顿、心有不忿,转而向遇难者“开炮”,都只是个懦夫。而打著“绝对公平”的旗号,罔顾人性人伦底线,也令人不齿。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9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