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名学生问我,如何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近乎满分的作文。我说:“你只要参悟透‘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就可以了。”学生一脸迷惑,我于是便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象形的“木”字,并解释道:“木,树也。”学生不解。“一棵树如何长好?”我再问。“固根。”学生答道。“非常正确。”我赞美道,并顺手在木下加了一个横,“本,根也。“今天,我就和你一起聊一聊写作。”我笑着对孩子说。“那太好了!”学生抑制不住鼓掌雀跃。
画龙要点睛
我们坐定,我说:“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结构清晰。这好比人的外貌。眉目清晰、面容姣好、身量匀称、气质超凡的帅哥美女我们还是愿意多看几眼的。同样结构清晰、思路清楚的文章自然会赢得阅卷老师的首肯。
比如我们写记叙文,以我多年教书的体会和对课本名家作品的综合分析,我逐渐悟出了:一篇好的散文在结构上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叙议。”
“‘叙议?怎么理解呢?”孩子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其实‘叙就是记叙,我们可以叙人,可以叙事,这其实是我们写文的主体,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大家擅长的,但常常为大家忽略的是没有明白我们叙人、叙事的最终目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学会了画龙,但忘了点睛。文后的‘议其实就是我们要点的‘睛。比如我们看一篇以前选入教材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一件小事》。”我顺手将文章递给孩子。
“你能给我叙述一下故事情节吗?”
“拉车的车夫在路上为了搀扶一位被他无意中带倒、并且自称‘摔坏了但在雇主眼中却是在‘装腔作势的老女人而不听雇主的催促,然后又放弃了生意去帮助这位与自己不相识的老女人,最后主人公‘我深受感动,托警察将车费交与那名车夫的故事。”
“那你能找到点睛的文字吗?”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非常棒!我们再看两篇文章。”我又将杨朔的《荔枝蜜》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两篇文章递给孩子。孩子看完都能很好地找到文章通过“议”做到点睛的文字。“其实现代的名家在这么做,古代的名家也在如此做。”我又翻开学过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刘基的《卖柑者言》,递给他。他阅读后也能很快地分清记叙和议论的部分。
布局要有序·开篇
“看来你已经基本掌握了记叙文的写作结构。”孩子点点头。“掌握了基本结构刚是起步,我想写好记叙文第二步应该是设计好自己的文章布局。”
“那又如何做呢?”孩子问。“其实也不难,”我一指窗外的树说,“你看,树可以分为树冠、树干、树根三个部分。”我又一指他说:“人可以分为头、躯干、脚三部分。”孩子抢着说:“老师我明白了,您是不是要说文章也分为三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呀?”“孺子可教也。”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我们写文章就是要设计好文章的这三部分。”“老师,有便捷的操作性强的方法吗?”孩子急切地问。
我笑着给他展示了三篇文章的开头。
一篇是杨朔的《荔枝蜜》: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一篇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再一篇是刘基的《卖柑者言》: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读完了你能说说体会吗?”我问。
“后两个开头,我都能找到题目中的关键字,第一个开头虽然找不到关键字,但很明显看出作者是不喜欢蜜蜂的。”
“你分析得很对,其实我们想写好文章的开头,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点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你刚才的观察,初学者如何做到点题很简单,就是把题目中的关键字或关键词写进第一段,再深一点说应该是写进每一段,这样阅卷老师在阅卷时,文章中点题的词语就像星星一样总在阅卷老师眼前闪烁。好处就是你的文章被判为跑题或偏题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我们写开头除了点题外,还应做好定位工作。就如文中说的‘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其实就是感情的定位,此外我们还要完成写作范围定位。”“什么是写作范围定位?”孩子插話道。“写作范围定位就是需要你在开头明确告诉大家你下文要写什么。比如《荔枝蜜》是不是就要写蜜蜂,《故都的秋》是不是要写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卖柑者言》是不是要写一探究竟?”孩子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我又给了他两个开头。
一个是小学课本中《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开头:“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一篇朱自清先生《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孩子能很清楚地分清前一个定了两个写作范围“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后一个定了一个写作范围 “背影”。
“咱们归纳一下,写好开头要做到‘点题和‘定位,‘定位我们要体现感情定位和写作范围定位。”
布局要有序·主体
“老师,写好文章的中间部分我应该如何做呢?”孩子兴致勃勃地问。
“中间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我想一是常规的顺序问题和详略处理的问题,二是文章可读性的问题,三是文采的问题。”
“老师,那您就快点给我说说呗。”孩子一听仅有三点,立刻来了兴致。
“我们先说一说第一个问题吧,写文章一定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这样自己的思路不会乱,读者阅读的思路自然也不会乱。你能给我说说常用的写作顺序吗?”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有逻辑顺序吧。”孩子回答说。
“正确。我们写记叙文常用的顺序就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写人记事我们常用时间顺序,写游记我们通常选用空间顺序。这两点就不用我给你展开了吧。”
“不用,老师咱说说详略处理的问题吧。”
“好的,详略处理我们记住一个原则就行了,围绕中心取舍材料,比如作家魏巍曾说过这样一段创作体会:‘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20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因此,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里我们只看到了‘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儿童、防空洞里的一席谈话这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集中体现了志愿军战士身上最本质的东西——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们同学常犯的就是对叙述过程中的事例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反倒画蛇添足了。”
“老师,当我们掌握的相同主题的素材多了,并且这些素材大家又都很熟悉了,详写令人生烦,怎样才能增加它的可读性呢?”
“这一点,司马迁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孩子一脸疑惑地看着我。
“我们好多同学在写战胜困境时经常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你还记得吗?”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你背得非常好!对于当时的汉朝人来说这些例子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司马迁为避免大家的审美疲劳,采用了——”
“排比的修辞。”我还没说完,孩子抢着答道。
“确实是,把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压缩成排比句,这样既可以避免大家的审美疲劳,又可以在咄咄逼人的气势下令人信服。其实这也是我们处理文章详略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老师,您再说说第三个问题吧,如何增添文章的文采。”孩子很专注地说。
“我想我们可以在句式的选择上,在修辞上,在感官的调动上下些功夫。老师获益最深的作家就是朱自清先生。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两段朱先生《春》里的语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这个语段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调动了人的视觉,运用了化静为动手法,赋予了静止的花朵以活泼的动感,句式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了对称句式,增大了文章的容量。‘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人的视觉,运用了排比句式。‘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调动了人的嗅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调动了人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调动了人的听觉和视觉,同样也调动了人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除了调动人的视觉,在句式上同样运用了对称的整齐句式。”
布局要有序·结尾
“最后我再说一说结尾的写法。结尾我们一定要做到呼应开头,首尾照应。如何照应开头呢?我们看一看前面提到的两篇文章的结尾,你试着概括一下。”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富饶的西沙群島》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故都的秋》
“老师,我有些懂了,是不是和开头一样将题目中的词语再一次嵌到结尾段里面去?”
“非常正确,最好让这些词在行文的语段中不停地闪现。除了这之外,我们还要做好‘议的工作。要在结尾处写出自己的感想、感受或感悟,注意这些感想、感受或感悟一定要体现一个独特性,发人想发却发不出的。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这里我套用一下,我将课本上的名家名作比喻成‘本,将‘道理解成规律、方法。我想我们参悟透了名家写作的方法,掌握了文章的一般规律,把根扎实了,我们写作这棵大树怎能不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呢?”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2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