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怎样写“打赏”作文

时间:2023/11/9 作者: 嘎嘎咖 热度: 32532
  刘大为

  

【原题呈现】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60分)

  “打赏”,古时指身份尊贵的人给低层、下属的赏赐或为报答别人服务而给予的钱。现在,继“点赞”之后,凭借意愿自由、数额随意等特征,网络“打赏”成为互联网新宠,直播平台、明星微博、个人自媒体,网络处处可见“打赏”字眼,人人可以成为“打赏者”。有人说网民“打赏”的不是金钱而是感觉心情,也有人说网民“打赏”的不是感觉心情而是自我需求,还有人说网络“打赏”就是一场草根文化的胜利。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 字。③不得抄袭。

【解析及写作要求】



  论述文写作提倡学生“思辨、独到、严密地思考分析”,做到“调用认知资源、保持怀疑心态、系统有逻辑地进行探索”,强调“基于事实的因果推断”和“基于道理的科学推导”。

  该作文思考分析的对象是“网络打赏”这一社会交往活动和现象。“网络打赏”一方面应用广泛并颇受好评,另一方面随着“打赏乱象” 丛生、社会批判不断;其本身所具有的争议性可以作为二元思辨论述的话题。同时,材料第二段的阐述旨在提倡学生也能够用多元的思维角度来思考和写作表达。

  文章写作切入的几个维度:

  ①对“网络打赏”现象本身的论述评价分析

  有人认为“网络打赏”是“你情我愿”的简单的“自由交流的形式”,社交时代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寻求互动交流,满足自我需求的新型人际交往形式,体现了自由平等交往的互联网精神;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以金钱为标准的商业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

  “网络打赏”模式本身促进了互联网生态的发展,是网络世界打开的又一个潘多拉盒子。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说,“打赏”是一种支持原创、鼓励作者的好方法;同时,连续出现“网络打赏”引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也折射出不少社会问题。

  ②对打赏者行为、心理的论述评价分析

  首先,对于打赏者而言,随便敲一下键盘,便可以将自己的心意表达,只要是心甘情愿,无论奉送出去多少银两,旁人管不着。所以有人这样说:“我打赏你,是满足我自己,与你无关。”

  其次,网络打赏的行为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对知识和劳动的尊重。对于被打赏者而言,因为自己付出了劳动,所以赢取粉丝崇拜和打赏,无可非议。

  也有人认为网络打赏者的行为仅仅是虚荣心的体现。仅靠金钱维系的网络关系和需求是空洞的。

  ③对“网络打赏”背后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深层次论述评价分析

  首先,从文化上来看,“打赏”成为粉丝大众表达对草根偶像崇拜的一种特别方式,有人将“打赏”看作草根文化的胜利,因为“打赏”打破了文化和娱乐精英在写作、表演等领域里的垄断地位,给了更多默默无闻的青年展示自我的机会。

  其次,针对“打赏乱象”,板子不能都打在青少年身上,网络平台和某些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推手”“诱饵”和“教唆者”的角色。“打赏乱象”反映出青少年缺乏现代法律意识,但是网络舆论监督和网络管理的缺位也是问题的一个诱因。

  再次,这也与国人长期形成的“围观”“看客”的文化心态有关。我们既习惯于聚拢围观,又喜欢看到有人“玩票”“捧角”。

突围角度一:类比论证,旁征博引,他山之石可攻玉



  且以“打赏”抒喜情

  □浙江省文成县武阳书院高三(1)班 李金丽

  当“打赏”热潮随“点赞”之后席卷而来,作为时代潮流里一叶随流的扁舟,或许我们也可以,且以“打赏”抒喜情。

  “打赏”一词因其“身份尊贵的人给低层、下属的赏赐”的含义,被部分网友贬为妄自抬高自我身价以满足高人一等的虚荣心。对此,我认为,何以厚非?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今,语言文化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打赏”也因而不再只具有古意,而是更增添了认同赞美的和谐意味。

  这就可以类比于饱受争议的“碎片化阅读”。就像我个人认为“坚持写长诗,以对抗碎片化的生活”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顽固与疏于变通,而抗拒“打赏”,坚守克制与冷漠的话语赞美或许也只是一种披上社会道德外衣的故步自封。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诺亚方舟,可以为坚守“打赏有过”和斥责着“吾不知舍此宁有他途”的守旧派们,提供一张逃离“打赏”时代的船票。我知道的是,我们在“打赏”他人的同时,收获的是遇到知己的欢欣,是释放压力的痛快,是自我需求的满足,何乐而不为呢?

  “打赏”,因其与金钱挂钩,更易被看作当代人“物欲症”滋长的温床。但实际上,它的意愿自由、数额随意的特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孕育物欲”的可能。“打赏”无过,错的是人们心中无法抑制的互相攀比的欲望,是“打肿脸充胖子”却不自知的虚伪,对自我认同永无底线的赏赐。

  对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屈于“打赏”金钱利益之下的是放纵人性的本我,皓首穷“金”而不自省;顺于“打赏”之流的是规则限制的自我,冷静思考,理性打赏;而在“打赏”风行于世之时,找寻自身价值的才是道德内化的超我,随心所欲不逾矩,且以打赏抒喜情。

  显而易见,在社会加速发展的趋势下,未来必然會创造出更多诸如“打赏”,诸如“碎片化阅读”,抑或是“网络文字盛行”一类的新兴事物。因其创新性,难免会让习惯于守旧的我们心生不适应之感,但我们应铭记尼采“哪有为了射落鼻尖上的苍蝇而死人,躲避一朵雪花而引起一场雪崩的道理”的忠告。毕竟,它们并不是与我们的社会有那么格格不入,恰好相反,它们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

  “一切有为法”,自在人心,而我的选择,是找寻那看似黑暗罅隙中的熹微光亮,且以“打赏”抒喜情。

  点评

  用“碎片化阅读”“人格结构理论”“语言的新陈代谢”三个类比,推出“打赏”在现代社会的合理性。另外引用弗洛伊德、尼采的理论为文章的中心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体现出不俗的写作功底。

突围角度二:理性辩证,文化探源,碧波深处锦鳞游



  打赏是一阵风

  □浙江省文成县武阳书院高三(1)班 胡灿阳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文化层出不穷,继“点赞”之后,“打赏”文化横空出世,它像一阵风在互联网中丝丝入缝。有的人否定它,有的人接受它;有的人深恶痛绝,有的人乐此不疲。而在我看来,“打赏”是一阵风,风起于世,不如随之而不逐之。

  面对大批的否定者,哲学家黑格尔会说:“存在即合理。”“打赏”的出现也断然不是一日之风起,其实当我们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内心的观念里就存在着一种蔑视。在古代“打赏者”与“被打赏者”其实就处于现今所谓的“鄙视链”的顶端和底端。而以儒学为万学之首的我国在骨子里或多或少还是有等级制的血液。“被打赏者”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是与“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甚至是“奴颜媚骨”相联系的。道家讲究“顺”,儒家讲究“忍”,而正是两者的矛盾得以让“打赏”文化生而不灭,当然,“打赏”作为一种矛盾事物一定是有它本身的不合理性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它存在的意义。就像“顺”和“忍”这两个相悖的观点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自己面对未知而对自己的选择,人们恐惧选择,所以有了“忍”和“顺”,而要正确看待“打赏”,我们势必要抛开旧观念,用自己的内心去审视。

  “打赏”确实是一阵风,它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这一点它也像雨。鲍勃·迪伦的话可谓黄钟大吕:“下雨了,有的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湿。”“打赏”作为当今社会大众生活的一个剪影,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情感变化息息相关,“打赏”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精神消费”。而这个对于精神满足的消费是用物质来表达的。大多数人之所以否定它,是因为认为人们用物质衡量精神需求,是对文化的摧残。而我想说这种观点孤立了物质与精神,你的精神终究需要栖身之所,而这个栖身之所往往是物质。就像人们认为文人一定是安贫乐道的,但实际上精神与物质并不矛盾,只是不通过出卖精神来换取罢了。

  我们可以感受海子的诗:“活在这珍贵的人世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而这些精神却都是自然成就的,自然也是物质的,连风也是。

  “打赏”是一阵风,四季变化,其势不同,而我们与其被风刮得不安,倒不如去感受风。

  点评

  作者准确地抓住了“网络打赏”的争议焦点,巧妙地通过文化探源,从儒道两家的思想根源解释了人们面对打赏无所适从的原因。从社会现象上升到民族文化基因,不可谓不深刻。

突围角度三:关注现实,开阔视野,登高壮观天地间



  “打赏”的天空

  □浙江省文成县武阳书院高三(1)班 贾淑瑶

  “打赏”为文化工作者的盈利打开了一片新的天空。但这片天空究竟将呈现流岚虹霓还是电光石火,还将取决于慷慨解囊的受众。

  对于创作者而言,这种盈利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它的挑战在于它将筹码从“关注度”移向了“内容”。在“打赏”功能出现以前,创作者主要通过广告获得财务收入,而广告商的核心目的在于点击量。他们希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被更多的人知道。所以为了迎合这一要求,奇葩标题、大尺度配图应运而生。但这种粗鄙化倾向与受众的意愿和需求往往是相悖的。我们花时间阅读文章,主要期望的还是读到好的内容。于是,受众通过“打赏”把主动权争夺回来,希望创作者能以更扎实走心的内容打动他们。

  这种形式带给创作者的机遇之一便是它对小众需求的保护,因为打赏提供的支持是以金额计的,并不与浏览量直接挂钩。《南方周末》之前曾有一篇报道罕见病求医渠道的特稿,但由于受众不足并没有后续的跟进。这些不被大众所需要,却对小部分人极其宝贵的信息在打赏的天空里是有可能独立、长久地存在的。记者写稿需要时间和调查成本,而“打赏”便填补了由于受众不足带来的资金空白。

  “打赏”究竟能否积极地影响文化产业的变革,取决于受众的态度。

  近来受众对打赏的热情高涨,在我看来,是处于一种对“表达认同”的需要。由于打赏金额可量化,它可以较好地反映认同的程度深浅;由于创作者直接受益,表达的过程更简单、直接,没有距离感。

  但这个模式要发展,不仅要求受众有较高的参与度,还要求他们有辨别良莠的好眼力。做出一个“打赏”决定需要的时间并不长,恐怕许多时候会是情绪而不是思考占了上风。我不知道在这种“自主定价”的形式里,马克思说的“价格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还是否成立。但目前的情况是,定论简单粗暴、站在舆论高地上指责的那些文章往往会因为获得暂时性的共鸣而获得重赏。那些调查严谨、支持资料翔实的文章却常常门庭冷落。

  受众以“打赏”的方式表达认同固然可喜,但创作者为了非理性受众的打赏而依附认同却是可悲的。往往是这种心态,而非这种形式本身沖击了精英文化。

  安娜·拉佩曾说,“最理想的境界莫过于,你花出的每一笔钱,都是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唯愿我们小小的打赏能给那些步履维艰却认真说话的人一片自由的天空。

  点评

  作者掌握了许多关于“网络打赏”方面的社会知识,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因而在论述中能够上升到文化产业变革的高度,并且能为让打赏的天空更加辽阔而出谋划策,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20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