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门三父子,苏洵和苏辙对后世的影响力与苏轼完全没法比,其中苏辙的存在感尤其弱。和苏轼同时代的人,注定多多少少都要活在他的阴影里,而越是亲近的人,离阴影的中心也就越近。那么,有这样一个不世出的奇才做哥哥,对苏辙来说,究竟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苏辙和哥哥苏轼是同榜进士,虽然当时表现没有哥哥抢眼,但是胜在年龄小。苏轼当时22岁,苏辙只有19岁,少了三年的学习时间也能和哥哥肩并肩,应该说,苏辙的实力并不弱。
进士考试后,二人又一起参考难度最高的制举考试。在这次考试中,苏辙的策论比哥哥苏轼的更激烈尖锐,而且矛头直指年老无为的宋仁宗,通篇言辞犀利,情绪愤慨,这篇策论一出,就掀起轩然大波。
然而,其实大部分时候,苏辙都是性情沉稳,老成持重,比性情外露、胸无城府的苏轼靠谱多了。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一家老小都转到苏辙处。苏辙白天为救助哥哥奔波谋划,回到家还要安抚两家的老老少少,是整个家族的主心骨。
苏轼免死出狱后,第二天就被押往贬所黄州。苏辙也受到牵连被贬至江西,来不及松一口氣,他便收拾家当,带着两家老小一起上路。此时的苏辙,膝下已有十个儿女,家里早就“债负山积”,日子过得十分辛苦,再加上哥哥的家眷妻儿,负担可想而知。到江西安顿好家人后,苏辙还得再次出发,将哥哥的一家老小安全护送至黄州。
人人都羡慕苏轼随性洒脱,却不知道他身后一直有弟弟苏辙在尽心扶持、任劳任怨。其实,苏轼对弟弟苏辙十分依赖,这一生,他最怕的就是和弟弟分离。他们从小一起读书成长,科场共搏击,仕途同起落。彼此不仅是手足,更是人生路上最为信任和持久的知音与战友。
苏轼说:“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苏辙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弟弟是哥哥的精神支撑,哥哥也同样是弟弟的心灵港湾。做苏轼的弟弟有失落,有无奈,但更多的,是满满的幸福和骄傲。
《宋史·苏辙传》中评价这段兄弟情是:“辙与兄进退出处,患难之中,友爱弥笃,近古罕见。”作家赵允芳说:“苏轼与苏辙的关系就像箭与弓,箭之离弦,离不开弓的隐忍内敛。唯弓弩收得愈紧,箭方能弹射得愈远。”
当我们今天仰望光芒璀璨的苏轼时,不要忘记他身后永远站着一个苏辙。当哥哥志得意满,风光无限时,他是人群中摇旗呐喊的喝彩者;当哥哥失意潦倒,流落天涯时,他是背后担负一切的支持者。
四海多友朋,无如一子由。
(摘自微信公众号“周公子爱读书”)
【素材分析】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才华相当,却性格迥异,苏轼聪慧,苏辙沉稳,所以在苏轼仕途屡遭不顺之时,往往是心思缜密的苏辙出来料理。车“轼”、车“辙”本为一体,苏氏两兄弟,不仅星斗其人,更是兄友弟恭,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NEW视野
嘉祐六年,苏轼派任凤翔签判,苏辙留京事父。苏轼在游终南山下的玉女洞时,发现泉水甘美,带了两瓶回去。后又派士卒专程至玉女洞取水,为防士卒用其他地方的水来冒充,便与寺僧破竹为契,作为往来凭据,并作一首《调水符》。而后苏辙也作了一首《和子瞻调水符》,劝哥哥与其大费周章取水,不如减少欲望,自可免此忧烦。诗的最后二句说: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两人个性上的差异由此可见。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20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