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悄悄逼近的思辨评判力

时间:2023/11/9 作者: 采薇 热度: 39272
  沈中

  现如今在写作活动中,如果我们师生仍然热衷于背诵些事例、素材以求速成,那可真耽误事儿了,甚至连最起码的目标——应付高考,也难以完成。

  因为我们多年沿袭不变的观念,可能跟不上高考作文变革的脚步:命题、命意、命域。比如,江苏高考作文2007年的“怀想天空”和2012年的“忧与爱”是命题作文;2016年的“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有人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无话的时候也要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个时代,是彰显个性还是提倡创新?”是命意作文,这个“意”明明白白的,就是“彰显个性,提倡创新”;2017年的“车来车往,车的种类纷繁复杂,生活中已离不开车,车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转变,车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是“命域”作文,给你一个有限的域,你不能突破它,也不能代替它,但你有什么想法都来自你对于这个域中事实的思辨评判。

  这“想法”不是命题者给予的,是现场产生于考生脑海里的,考场中考生对于所给事实的思辨评判力立见高下。“命域”作文就是关注现实“说事见理见情”,事在前、理在后,解决问题为目的:事—理—事。

  而命题、命意作文则是理在先、例在后,“论理找例”:理—例—理。即先把“理”预设好,明示或暗示给考生,然后要求考生从自己的素材库里“找事找人”,来印证或演绎出题者的旨意,考查的是记忆能力和印证能力,鼓励学生怎么去说“正确的废话、空话”。也就是说,考生其实不是在说“自己”的想法或观点,考生的观点被包办了、思想被阉割了,这其实有违写作目的和思辨说理的规律,不是“真实的思考和写作”。

  写作其实就是个思想整理的过程,没有思想何谈整理、没有思辨评判力又如何整理?现在,高考作文正悄悄逼近真正的思辨评判力的考查,而我们还停留在命题、命意作文的准备上,能不牵绊写作水平提高的脚步吗?

  如果说全国卷或者江苏卷,在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时,着意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2018年应该还是“命域”作文为主;反之,若只是偶然为之、无意之举,则一切皆有可能。

  不过,我们依然要做好写作“命域”作文的思想准备。对此,我们如何应对?我想,重点在培养思辨评判力,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提高作文思辨评判力的全面性,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我们在写作时,从审题到构思,再到具体表达都要有意识地强调思辨的全面性。全面性是个相对概念,其根基在于思维的辩证性——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譬如“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这首短诗,有三个意象:露珠、枫叶、荷花,分开来理解都构不成明确的意义,两两结合起来也不能体现准确全面的内涵。所以三者不可孤立、静止地来观照,要联系起来全面地、辩证地来看,才能正确领会诗的意旨。露珠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色彩,由此联想到人,不一样的环境,可以造就不一样的人生。这个立意是整合两个部分而得一整体,只抓住一点则不知所云了。

二提高作文思辨评判力的深入性,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对于思辨性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材料作文的“料”常常是摆出现象,提出问题。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要分析“料”的深层意蕴。还是上面的短诗,根据露珠“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的现象,我们可以来追问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其特质在于协调和适应。那么,人在不同的境遇下又会怎样呢?当然要适应、顺应社会,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当然,更深层次挖掘,露珠也不是被动的,它在不同的环境展现出不同的美。无疑是告诉我们,人不仅要被动地顺应环境,更要主动地在不同的位置上,展示自己不同的人生价值。这样就层层深转下去了。

三提高作文思辨评判力的逆向性,要注意发散和集中的关系



  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转换角度思考,常可以推陈出新。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式,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

  比如大家都赞赏、鼓励勤奋的人,但是很多时候人们没有意识到,岁月都湮没在看似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不愿拿出时间进行思考,思维始终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终难有成。所以反过来想,缺乏思考、智慧的勤奋是蛮干、苦干,我们更应该鼓励的是巧干。物理学家卢瑟福就曾厉声斥责他的学生:“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

  思辨的逆向性,还体现在发散和集中的思维形式上。材料作文临场构思必须做到发散与集中的统一。“发散”,相较于线性的、单向的思维而言,它是一种多向的,像互联网一样不断地去链接的,切点联面、切此联彼、切内联外,即从材料切入,联想开去,不断推演,不断探究;“集中”,即将发散思維所得筛选定向,聚焦一点,贯一拯乱,提纲挈领。用六个字概括这种关系,即“撒得开,收得拢”。

  比如,还是针对上面小诗“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如果我们一开始是多点多向发散开去的话,那么最终要学会反过来,加以集中。前面的发散联想很丰富,但是都是集中于“露珠”一点的,并没有去胡乱发散。当然,一般思维都是集中于露珠来生发,我们又何妨反逆一下,从对面立意呢?由枫叶、荷花想到环境的作用,我们除了顺应环境,还可学会依靠、利用环境;一般思维都是集中于露珠色彩之“变”来生发,我们又何妨反逆一下,从其“不变”来发散、集中呢——变的是外表、现象,不变的是永远不朽的精神、本质。

  举个例子来让大家体会一下吧,请看下面的一篇学生作文:

  盛衰有时,不改本真

  □一考生

  露珠因枫叶而红红闪烁,因荷花而苍白透明,露珠的色彩因為所处的环境不同而不同,但不变的是自身的晶莹剔透。同样,生而为人也应如此,不管处境如何风云变幻,我们都要珍视今天的一切,不改积极向上的本真,在当下的处境中自己珍重。

  主持人汪涵说过,不管是逐渐繁华,还是即将枯萎,此时此刻才是我们结结实实的人生。有时人生就像朝露,环境会不断改变,与其自怨自艾叹命运弄人,不如学习朝露的智慧,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史铁生遭遇双腿瘫痪,他的内心涌起的竟是对人生现在时光的敬重。在疾病这个强大对手面前,史铁生选择精彩地活在当下,还原生命的本真,用写作来使生活不再苍白无助。可以说,哪怕即将枯萎,也要懂得:此时此刻,我们仍可以把握,不改初心,仍旧可以成为当下那个最好的自己。

  如果有一天,你湮没在人群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你没有坚持自我。雷海为,一个热爱诗词且再普通不过的外卖小哥。尽管送外卖的工作辛苦又极其占用时间,但他不改本真,坚持学习,风里雨里都会随身携带一本《唐诗三百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碎片化时间学习、背诵,在商家等餐时,在等红灯时,甚至骑车在路上时。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强大。

  只有弱者才怨天尤人,真正的强者会让自己生命的价值在不同的位置上达到最大限度的施展。像苔花,即使“如米小”,依然“也学牡丹开”。

  同样可贵的便是自己有伟绩,而仍兢兢业业,不改追求本真的初衷,繁华中仍旧开出更鲜艳的花。季羡林先生,堪称文学界的泰斗人物,著作等身,备受后人学者之敬仰。可当别人谈到他的成就时,他总是一笑置之,谦虚而又释然于物外。他从不把过往的成果当作谈资,笔耕不辍,写出一篇篇惊世醒世之作,始终将现在作为立足点,不断追求人生新高度。正如印度的励志电影《三个傻瓜》中的一句台词:“不断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中赶上你。”

  环境不同,但露珠始终不变晶莹剔透的本真。唯愿我们也能拥抱当下环境,不因或衰或盛而停止前进的步伐,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底色。相信这底色终有一天会像露珠一样,在各色环境下,绽放出七彩光芒。

  这篇作文,立意不同于一般,绕过露珠色彩之“变”而写其“不变”,这一提法颇有新意,并以此成文,独树一帜。

  当然,提高思辨评判能力需要长期努力,短时间内我们可集中练习几种简单的类型:肯定型,直接肯定域中现象并提取观点;否定型,解剖域中现象谬误并提取观点;二选一型,找出域中现象并立的两观点并选取一个辩证立意;开放型,找出材料中蕴含的多个观点并选取一个立意或辩证分析立意。

  比如,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完成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通过调查,70%的填写者遭遇过网络暴力。对于网络暴力,有人甚而因此放弃生命。

  这个题目很有意义,角度很多。既切中千百年来人性的劣根,又切中时下网络广场的弊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大家想象一下广场上人群的样子,就会明了现在网络上的样子。

  这个题目也很有意思,因为它容易使一部分不善动脑筋的同学掉进陷阱。审题时如果单从人性的高度出发,自然会想到“人言可畏”“人言无畏”两个并立的观点,然后二选一立意成文。

  可是,我们要注意抓住域中材料的关键性概念来分析,既是“网络暴力”,其“言”必过分、消极。“人言可畏”的情感取向本身已经很明显,再用归纳演绎法证明人言是有害的,是无意义的,证明我们要畏服人言、网络暴力,这个观点是消极的、不足取的,若要从积极一面去论证要抵制网络暴力,那就与“人言无畏”的论点同向了。

  所以这个题目从人性角度出发,看似是二选一型,其实是否定型。如果从其他角度看,它本身又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可说的太多,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14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