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展示
最近一段时间,为了稳增长、促发展,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发布“引才”新政,大招迭出。例如西安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就能在线落户,三天内抢到了全国在校大学生1.5万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相继推出具体政策,面向全球征集高端人才……
在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阶段后,人才作为经济要素的重要性地位,亦随之凸显出来,各地为了稳增长、促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轰轰烈烈的“人才大战”亦由此迸发。
但另一方面,人才的海量涌入,也给城市整体发展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引进人才与相关配套措施的不匹配、岗位需求量和人才引进数量的不匹配、本地就业压力大、人才后期流失……
对于以上材料提到的“人才大战”现象,请联系古今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观点明确,论述有条理,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的目的始终只有一个: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启发学生辩证思考,期待理性深入分析问题。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时代的特征、当今社会的变化的同时,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应该就是时评作文题目应运而生且备受命题者青睐的原因。
作文材料内容没有理解上的困难,第一段概述“人才大战”的现象,第二段分析“人才大战”产生的原因,第三段分析“人才大战”的不足。但是作文不能停留在浅层次,不能只是材料的丰富,需要我们对材料有更加深入的分析。第一段的“人才大战”所采取的措施目的都是吸引人才,或者是放宽政策,或者是生活补贴,而关于城市迫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发展人才,则没有体现。这种政策的缺陷,会导致第三段出现的不良后果。这样审题文章立意就深刻了。
在写作中,很多同学会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来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论证的力度。但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引用名言要准、新、雅。
所谓“准”,就是要选用与中心论点贴合度较高的名言,在论证过程中要分析名言与中心论点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并使用恰当分析性语句把名言和中心论点连接起来。所谓“新”,就是要选用让人读来耳目一新的名言,告别陈词滥调。所谓“雅”,是指引用的名言要有文化内涵,语言雅致,杜绝使用过于通俗甚至是恶俗的网络流行语。
二是引用名言要掌握运用的技巧。
名言在文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名言可以放在文章开头,引出中心论点;可以放在观点后面,紧扣观点或阐发观点;可以支撑观点,让观点具备更强大的说服力;可以放在文章的结尾,收束全文,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名言可以直接引用,可以根据需求化用;可以单个使用,也可以群组使用。群组使用时,可以借用排比修辞,以整句的形式呈现,增强引用名言的力度。有意识地使用名言,代替自己啰啰唆唆的大白话,会让文章语言更加精练,彰显文化底蕴。
原文呈现
理性选才
□河北正中实验中学 潘星昆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需求越来越多,各个省市同样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留住优秀大学生人才。但尼采说过:“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我认为,引才政策固然好,但各个省市在留住人才时,心中一定要存有一份理性。(作文开篇简述材料,引用尼采的名言,但是名言与中心论点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交代清楚,无法实现引用名言的论证作用。在修改时,需要增加对名言的分析,让名言自然引出中心论点。)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写道:“社会是个泥坑,我们要站在高地上。”跳出人才的角度看,大量引才造成了人才过多,基础设施不匹配,岗位竞争压力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恰恰是盲目引才带来的后果。(想要借助名言说明不能盲目引进人才的观点,“泥坑”“高地”都应该有比喻义。且列举材料中的不足后,还需要明确观点。)
纵观历史,我国从早期宗法制只有贵族当权,到曹魏时期察举制,再到完善的科举制,无不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一个时期,人才的多不多、强不强,往往决定着发展的好坏。正如黑格尔所言:“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群仰望星空的年轻人,那我们可以断言,这个民族是无希望的。”人才之重要,毋庸再言。所以对人才的挽留亦显得尤为重要。(“贵族当权”“察举制”“科举制”是如何体现人才的重要性的,并没有说清楚。段中引用黑格尔的名言后的分析也不够明确,不能让观点分析更加透彻。)
但此挽留非彼挽留,我们要留住的是人才,而并不是政策引才,吸引大学生落户,像这样草率引才,势必良莠不齐,势必影响城市和社会的发展,也给真正的人才设置了种种障碍。所以各个城市与其盲目引才不利城市发展,不如理性选才,净化社会风气。(本段使用因果论证的方式,分析理性选才的必要性,但这里分析过于浅显,可以借助上段黑格尔的名言,对关注人才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
白居易说:“世上好物难坚守,彩云易散琉璃碎。”在正确道路上行走必会困难重重,我们理性选才,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主张,当各个省市出台新政策,例如将大学生的表现和是否允许落户挂钩,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从中理性选取有利于城市发展的人才。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何进行理性选才,更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探索。(本段开头的名言与后面的论证没有关系,可以替换为能引出“怎么做”的名言,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俗语,过于大众,后文也没有适当过渡,使用很突兀。)
伊达·那慕尔说:“我将穿越,但我永远无法抵达。”理性选材,在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后,是不断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摒弃盲目式引才,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理性选才,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最后一句“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属于化用,但跟文章的主题没有联系。)
诊断报告
文章立意基本符合作文材料的要求,但只是站立在“选才”的浅层次,需要针对作文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透过“选才”的表象,思考深层“用才”的具体措施,解决文章立意浅的问题。另外,文章中联系古代的部分,涉及的“贵族当权”“察举制”“科举制”是如何体现人才的重要性的,既不具体,也不充分,导致牵强附会,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文章有意识地引用了大量的名言,但在使用中由于缺少对名言的深入分析,造成使用上的误差,并没有给文章加分,反而让人觉得有故意卖弄名言的感觉。另外,最主要的问题,引用名言是为了帮助我们说理的,需要构建名言与文章观点之间的联系,在文章引用的名言处,没有或者很少有过渡分析的语句,导致名言与观点之间的脱节,使名言丧失了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文章的累赘。
升格指津
对于这篇文章的修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深化文章立意。告别对题目的浅层次分析,深入分析材料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关系,由果溯因、由表及里,辩证地看“人才大战”。顺着原文从城市的角度去思考,该如何选人、如何用人的问题。可以把文章立意增加为“理性选才,按需用才”,“理性选才”是城市的角度选人的原则,“按需用才”包含两个层次:城市按需求引进人才,城市按人才需求满足人才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
二是在完成“联系古今谈认识”的任务时,可以选取古往今来的选人用人的事例,用以佐证“理性选才,按需用才”的中心论点。
三是对所用名言进行内容上的梳理,替换贴合文章中心论点的名言。如果找不到更合适的名言,就要学会构建名言与观点的联系,使用恰当的过渡句,对名言进行分析,实现其论证的作用。同时,还需要灵活引用名言,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可以单独引用,也可以使用排比的形式引用。
升格作文
理性选才,按需用才
□河北正中实验中学 潘星昆
尼采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真理本身就是一个圆圈。”欲成其事,必经历各种磨难,改正各种方法;想要留住人才,也一定会经历一些曲折,只有不断地摸索选才用才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留下人才,用好人才。(把尼采的名言提前,抓住“曲折”“筆直”两个关联点,用“欲成其事”一句关联到留住人才的方法,过渡自然。)
我认为,引才新政固然好,但每座城市好像都忽视了一个尤其重要的因素——自身的需求。不同城市需求不同,只是关注留住人才的数量,不考虑当地的需求,可能会有碍城市和人才发展;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只是用物质留人,不考虑人才的精神需求,可能最终留不住人才。(此段透过现象,深入分析造成“人才大战”后遗症的原因,从城市需求和人才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分析深入透彻。)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写道:“社会是个泥坑,我们要站在高地上。”如果跳出盲目“人才大战”的泥坑,我们站在高地审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怎么使用人才,也许就不会出现盲目引才后的人才过多、基础设施不匹配、岗位竞争压力大等各种问题了。由此观之,盲目大量引才遗患无穷。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选才,按需用才,才能让人才的力量充分发挥,才能让城市更好地发展。(用“如果跳出盲目‘人才大战的泥坑,我们站在高地审视”连接巴尔扎克与选才用才的联系,论证逐渐深刻。)
历史上那些有能力的雄主,都能用高人一等的眼界、魄力与气度清醒地选人用人。战国七雄的秦国,坚持五湖四海的用人谋略,“委国而听之不疑”,最终一统天下;其余六国任人唯亲,不能举贤任能,“六国所用相,皆宗族及国人”,最终一一灭亡;祁奚告老举贤,“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城市想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应该在眼界上再宽一点,魄力再大一点,气度再宽宏一点,头脑再清醒一点,理性选才,按需选才。(使用排比列举了秦国、六国、祁奚的例子,其中秦国、祁奚是正面事例,六国是反面事例,形成了正反对比论证。在举例的同时,还直接引用了史书中的名言,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还化用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引用形式灵活。)
适合自己的永远是最好的。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个樵夫将自己的铁斧子掉入了河中,河神拿出一把金斧子、一把银斧子、一把铁斧子问樵夫,而樵夫只要了自己的铁斧,并没要金斧子或银斧子。和樵夫一样,城市也应该思考自身和人才的需求,理性选才,按需用才,让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城市更好地发展。(使用寓言故事讲道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理性选才,按需选才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决定资本流向的是人们的需求”。其实,决定人才流向的,正是城市发展的需求。告别盲目引才,理性选才,按需用才,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化用马克思的名言,收束全文,让观点更有力度。)
升格简评
升格后的文章,立意更加深入,中心论点也更加完备。整篇文章围绕“理性选才,按需用才”这一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观点明确,中心突出。排比列举秦国、六国、祁奚用人选人的具体实例,完成了题目要求中的任务,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论据,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恰当引用名言增强了文章的力度,名言与论证观点的巧妙过渡,让论据和观点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理的透彻度。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12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