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历史观”来了!严肃的正史也可以很好看

时间:2023/11/9 作者: 飞舞 热度: 36523
  作文君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很早就火了,在豆瓣图书分类下的中国史项中,是长年占据前十的爆款,但其实它真正进入大众视野,还是借《人民的名义》的东风。剧中人物三番五次提及这本书,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深受这本书影响。可能对很多人而言,喜欢历史更多的是喜欢那些演义性质的人物评传,或者是有趣的野史、秘史,而正史对于普通人来讲,似乎总是那么枯燥而晦涩。很多人也许对《三国演义》如数家珍,却看到《三国志》就昏昏欲睡。然而黄仁宇却用《万历十五年》告诉我们,严谨的正史也可以很好看。下面就请跟随作文君,来一场黄仁宇式的“大历史观”之旅吧!

  内简容介

  《万历十五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是1997年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历史学家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在书中,黄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独手特法

  黄仁宇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写法,让任何人都可以几乎无障碍地去接触正史,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归总和罗列。这种写法,被黄仁宇本人称为“大历史观”。所谓“大历史观”,既不像编年体史书那样依照时间的脉络叙述一个王朝的兴衰,也不像纪传体史书那样单独介绍每个人物的一生,而是把历史剖开一个横截面,像纪录片导演穿越过去一样,把万历皇帝和当时的五位名臣——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以一种群像式的叙事手法徐徐展开,从中折射出16世纪中国社会的完整面貌。从各种细节中,观察公元1587年表面一派太平的大明朝,为何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和灭亡。这本书融合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

  作者简介

  黄仁宇 (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机电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没有给他这样的机缘。在美研习历史期间,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人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中国少了一个拿破仑,却多了一个以其睿智打开人们视野的历史学家。学者易中天说:“‘欣赏这个词不能形容我对黄仁宇的崇敬。”

  黄仁宇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详见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各赞方誉

  本书英文版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获得美国书卷奖1982年和1983年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且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中文版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作家王朔曾评价说:“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历史书、对历史的看法。……《万历十五年》像一扇窗,打開了我的视野。”美国作家厄普代克说:“《万历十五年》尽管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但却具有卡夫卡小说《长城》那样的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

  精彩片段

  1.明朝的“人情”社会

  京官对这种考核总是战战兢兢,因为一旦得到一两个不良的评语,则一生事业可能立即付诸东流。本朝历史上最严格的数次考察,曾使两千多名文官停职降级。对当政者来说,没有这样的办法,朝廷上就无法去旧迎新;对被考核的文官来说,这样大批的斥退的确令人寒心,于是他们更要互相照顾,以作为保护安全的必要手段。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结成小集团。出生于一省一县,是为“乡谊”。同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是为“年谊”;同年的举人或进士就像学校里的同班一样,在原则上有彼此关照的义务,他们的考官则不消说是终身的恩师。婚姻关系,包括男女双方的远亲近属,是为“姻谊”。这多种的“谊”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各派系的主要人物亦即后台老板就有提拔新进的义务;私人的困难,可以协助解决,错误也可以掩饰。被提拔的和被帮助的当然会对后台老板效忠卖力,终身不渝。

  小编解读:历代君主都最忌讳臣子“结党营社”,然而万历年间过于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使他们为了自保不得不选择拉帮结派、彼此照应。而这样的“人情”社会,必然会走向腐败一途。

  2.皇帝不需要“个性”

  还有一个因素不能排除,就是在万历登极以后,虽然坐在他祖先坐过的宝座之上,但他的职责和权限已经和他的前代有所不同。他的祖先,一言一行都被臣下恭维为绝对的道德标准,而他却是在他的臣僚教育之下长大的。他的责任范围乃是这群文臣所安排的。他的感情更须作绝对的抑制。这前后不同之处尽管在形式上含蓄,实质上却毫不含糊。原因是开国之君主创建了本朝,同时也设立了作为行政工具的文官制度,而今天的文官却早已成熟,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性平淡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其任务就是在他们的争端无法解决时做出强制性的仲裁。他们要求这位守成之主与日常的生活隔绝,在仲裁争端中不挟带个人的嗜好和偏爱以引起更多的纠纷。坦率地说,就是皇帝最好毫无主见,因此更足以代表天命。这种关系,已经由万历的曾叔祖弘治作出榜样。弘治皇帝越是谦抑温和,听凭文臣们的摆布,文臣们就越是称颂他为有道明君。

  小编解读:万历皇帝不同于他的祖先们,登极时年纪尚幼,所以许多重臣和皇帝形成了“亦臣亦师”的关系。“臣子们把小皇帝向理想中明君的方向培养,不希望他有属于自己的个性”。

  3.儒家“仁”的局限性

  儒家的仁,类似于宪法的理论基础。全国的读书人相信性善,则他们首先就应该抑制个人的欲望,不去强调个人的权利。扩而大之,他们一旦位列封疆或者职居显要,也就不能强调本地区、本部门的特权。例如东南各省本来可以由海外贸易而获大利,但由于顾全大局,没有坚持这种特别的经济利益,得以保持全国政治的均衡。在这种以公众利益为前提的条件下,政府中枢才有可能统一管理全国,而无须考虑各地区、各部门以及个人的特殊需要。这是一种笼统的办法,也是一种技术上简陋和没有出息的办法。

  小编解读:“仁”在个人用于自我道德约束时,无疑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当将其作为治国方略时,它的局限性便会显露出来。过度追求中庸反而会裹足不前,导致国家机器运转缓慢。

  4.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悲剧

  当被捕后接受讯问,他(李贽)回答说:“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这种精神和路德的倔强颇为相似。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见解释经典,这也和宗教革命的宗旨,即“凡信徒皆为长老”的态度相似,但李贽没有路德的自恃,也缺乏伊拉斯莫斯的自信。在他自裁以后气绝之前,他用手指写了王维的一句诗来解释他的死因:“七十老翁何所求!”悲观的态度显然可见。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成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小编解读: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然而无根的芦苇终究无法生存。人无法脱离社会而独善其身,没有适合的土壤,个人违背时代洪流的挣扎注定只能是徒劳。

  精书彩评

  我们怎么读《万历十五年》

  □西丰客人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畅销二十余年的经典之作。

  黄仁宇的叙述恣肆雍容,很多人读这本书,就会陷进去,因而产生神龙不见首尾的感觉。在看这本书时,其实可以先看黄的另外一本书:《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这本书出版于1974年,研究明代的政府财政问题,是《万历十五年》的奠基石。明了这本书的主题,当有助于《万历十五年》的理解。当然,这是一部财政专书,看起来有一定难度。那么,还可以通过另一本书来体会《万历十五年》书的精髓所在,这就是黄仁宇的回忆录:《黄河青山》。在回忆录里,黄仁宇结合自己的奇特经历,详细叙述了大历史观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和观点。了解了这些,读起《万历十五年》来当有更深切的体会。

  由于讲的是万历年间的史事,很多人把《万历十五年》当作一本历史书来读。其实,这本书不仅仅这一种读法。黄仁宇本人曾这样解释他的历史观的来源:“大历史观不是单独在书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领悟获得的。我的经验,是几十年遍游各地,听到不同的解说,再因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体现出来的。”因此这本书不是一个书斋学者所写出来的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奇特经历和深刻感受的作品。在这样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心理学上的,政治学上的,组织学上的,管理学上的,很多现象和道理都可以触类旁通。

  实际上,也有不少人从独特的角度来读这本书。比如,美国心理学家普尼克曾指出:“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有关中国人过去和现在的许多问题,你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黄仁宇在书中一以贯之的观点是,帝制中国的弊病就是以道德代替法制,人们往往凭借私人关系来弥补制度之不足。这其实就是中国人讲究人情的背景所在,从这里面就可以反映出很多心理学上的探究。这也就是普尼克所指的意义。该书中文初版的责编傅璇琮也曾表示:“这本书的撰写,确实拓新了我们看待历史、观察社会的眼光。”我想,读这本书,培养自己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也许其意义会更大。明基电通公司中国营销部总经理曾文祺撰文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当我们观察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读透这本书,我用了二十年,读了五遍。”如果把明王朝当作一个组织的话,在它开国时期,是蒸蒸日上的,文臣武将云集,个个能发挥才干,成长性极强,应变能力也强。而到了明后期,越来越压抑个人欲望,文官政治越来越烂熟,最终导致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叛乱、异族的兴起。读这本书,也能对企业领导人有很大的启示。

  也许,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法,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万历十五年》。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8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