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缅怀国学大师饶宗颐:首富之家走出的“整个亚洲的文化骄傲”

时间:2023/11/9 作者: 凌晨10分 热度: 36419
  【作文君】

  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逝世,享年101岁,引发国人集体悼念。在学术界,饶宗颐与钱钟书并称“南饶北钱”,钱钟书称其为“旷世奇才”;钱钟书逝世后,饶宗颐又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季羡林说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师”。此外,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许嘉璐则断言:“他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20世纪的最好典型。50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他!”1962年,饶宗颐获得“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儒莲汉学奖,被学术界称为“一代通儒”“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饶宗颐是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他贯通中西之学,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不过,对于外界赞誉,饶老笑称:“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大师原本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他还引用元代诗人余善的诗句“一壶天地小于瓜”,说自己是“每天坐在葫芦里”,清净自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饶老在学界有如此之高的声望?就请大家跟随作文君一起走进他漫长而厚重的世纪人生路!

人物小传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省潮州,字固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他自幼遍览古籍,与其父饶锷学习诗文。13岁时,他考入省立金山中学,仅读一年后便辍学自学。因其父早亡,16岁续编父亲遗作《潮州艺文志》,从此踏入学术界。1935年,被广东通志馆破格录用,从事史志编修工作。1938年,被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面临日军大举侵华,中山大学在迁往云南澄江途中,饶宗颐因病滞留香港,从此与香港结缘,于1949年迁居于此,而后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959年,他出版巨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并因此在1962年获得西方汉学界最高荣誉“儒莲汉学奖”。2011年,饶宗颐被推选为“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大师语录



  1.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2.人生对事物的追求是无限的,人生有涯,以有涯追逐无涯。庄子说:“殆已”,我觉得不一定,以有涯追逐无涯,反而有无限的境界,可以扩大自己的精神辐射。

  3.怀疑精神基本上是做学问的一个条件,学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怀疑的。

  4.外出闲云野鹤,返家静如处子。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宁静的心态,排除掉各种烦恼,养成自己心里头的干净,心里头的安定,所以才能“定”在做学问上。

  5.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

大师养成记



  1.书香门第

  1917年,饶宗颐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当时,饶家拥有数家钱庄,是潮州城的首富。饶宗颐的外祖父是清末进士,父亲饶锷不仅是位成功的商人,还是当地精通儒佛的大学者,修建了潮州城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藏书十万余卷。此外,饶宗颐的大伯父是位画家,收藏了数千种字画拓本。所以,饶宗颐可谓自幼在书香画卷中长大。

  不过,书香门第虽好,富贵生活则有利有弊,饶宗颐曾经自述:“我家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说得没错,饶宗颐没有在温柔乡里浪荡蹉跎,而是在万卷书楼埋头苦读,这一方面是其天性使然,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饶父的悉心引导。用他自己的话说: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开窍”十分重要,要让小孩心里天地宽广,让他们充满幻想,营造自己的世界,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少走弯路。

  少年饶宗颐不喜欢学校的教育,认为课堂教的内容太浅显,他宁可躲在天啸楼里读书。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学习填词,写作古诗、骈文、散文等各种文体。13岁时,他还拜入“海上画派”大师任伯年的弟子杨栻门下学画,专攻山水及宋人行草,这一切都为他将来的治学与从艺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适用话题】家庭环境 教育 家风 个性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932年,饶宗颐15岁,父亲由于编纂《潮州艺文志》过于劳累,42岁便英年早逝。此后,他决定继承父志,完成了《潮州艺文志》的编修工作,走出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1935年,由著名学者温丹铭举荐,仅有初中肄业学历的饶宗颐被破格聘入广东通志馆。在此期间,他遍读馆内1000多种地方志,养成了遍寻资料、再寻新义的治学精神。

  后来,饶宗颐将自己的治学之道归结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他看来,研究問题要穷其源,“源”清楚了,才能清楚“流”的脉络,这是践行一生的信条。比如,1954年,为了研究甲骨文,饶宗颐远赴日本,将京都大学和东京一些机构的数千片甲骨拓片逐一研究、仔细记录。回国后,凡遇到讲述甲骨文的书籍他都要找来阅读,终于在1959年写出80万字巨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并因此在1962年获得有着“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儒莲汉学奖”。由此,饶宗颐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并称为“甲骨五堂”。此外,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他还纠正了一些“读万卷书”所带来的误区。1981年,为了确定周民族的发源地问题,他在山西进行实地考察,历时一个月,经过反复分析验证,认为钱穆的观点“西周文化发源于汾河”并不准确。

  【适用话题】阅读 知行合一 改正错误

  3.不博无以为学

  饶宗颐在晚年曾总结毕生治学的八大门类,分别是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金石学、书画,出版著作六十余部,著述3000万言,仅《20世纪饶宗颐学术文集》十二卷就达1000多万字,时间跨度从上古史前一直到明清,格局之大令人兴叹。此外,他还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六国语言文字。其中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在其本国亦少有人精通。而在艺术领域,饶宗颐精通古琴,是撰写宋、元琴史的首位学者,他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而饶宗颐之所以如此博学,其根本原因是“不博无以为学”。比如,饶宗颐十分重视出土资料,他一直强调“三重证据法”,主张将考古遗存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有一次,一位商人送给他一份敦煌书卷的微缩胶卷,使他成为当时除日本人外远东唯一拥有这套胶卷的人,这让他认识到了日本人对敦煌学研究精深,所以,要想在此领域取得成绩,他就必须先了解国外先进成果。为此,饶宗颐发愤学习日文与英文。

  【适用话题】博学 进取 全面发展

  4.“天人互惠”的心胸

  季羡林曾倡导“天人合一”,饶宗颐则更进一步,提出一个新概念“天人互益”,“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为此,他想用文化的力量让世人觉醒。2003年,他捐出自己大部分藏书,在香港大学建成“饶宗颐学术馆”,馆前矗立着四个大字“慈悲喜舍”,蕴含着他对社会的一片悲悯之心。

  此外,在香港大屿山有一游览胜地,38株巨木镌刻着斗大的《心经》全文,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木刻心经简林,这是饶宗颐2002年创作的,旨在为香港开启智慧。

  最令人感动的是,2017年6月27日,即使已经百岁高龄,饶宗颐仍不远万里前往法国巴黎,参加“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展”开幕仪式,借此大力宣传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在饶宗颐看来,“天人互益”“天人互惠”不仅是个人修行的崇高追求,也应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生存境界。

  【适用话题】人与自然 社会责任 身体力行

  5.耐住寂寞,诗意栖居

  晚年的饶宗颐先生不再没日没夜地钻研学问,他也开始“诗意地栖居”。饶家位于香港跑马地,在赛马日從阳台望下去,可一览骏马竞逐英姿。饶宗颐常在躺椅上看着,当休闲节目。他甚少出门,几乎不应酬,每天清晨四五点醒来,写字、看书、做研究,然后睡个“回笼觉”,中午就到附近一个潮汕饭馆用餐。他自称“每天坐在葫芦里”,清净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饶宗颐在为人修学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其实,越想暴露光彩,越是没有光彩。“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自主人生。

  【适用话题】工作与休息 寂寞 人生境界

大师逸事



  1.好奇心作祟,提个黑皮包装着一堆问题

  凡有新事物必学,有疑必问,这是饶宗颐的特点与长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份好奇不能升官,不能发财,别人觉得很无聊,他却乐此不疲。饶宗颐无论走到哪都提个黑皮包,装着一堆问题。遇到合适之人,即从包里掏出一沓卡片,挑拣出几张,虚心向朋友请教。如得到满意的答复,便乐不可支。

  2.为求“活命”,打扮成大红大绿的“俏老翁”

  进入耄耋之年,饶宗颐的身体健康备受亲友和社会关注。他调侃道,为求活命,接纳高人指点,叫他多穿红色。从此,他一改旧时的深色装束,以大红大绿的“俏老翁”形象出现。有时翠绿的马褂上搭配一条深红的围巾,或鲜红的上衣配段绿袖口。不知从何时起,围巾成了饶宗颐个性显现的行头。据说,他的围巾花色多达二三十种。

  3.嗜书成癖,为他搬家光书就折腾了好几天

  饶宗颐爱书成癖,家中书籍究竟有多少,恐怕连他自己也无从知晓。那些书绝大部分是自己掏钱购得,还有少数是借之“忘”还的。比如,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送给饶宗颐的朋友罗锦堂一套个人诗歌全集,罗先生尚未来得及翻阅,便被饶公借去先睹为快。据罗先生回忆,他们从香港迁往夏威夷,有个搬家工人替他搬运行李时说,香港藏书最多的,当属港大的饶教授,为他搬家,光书就折腾了好几天。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8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