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而今教授遍天下,不复当年吴老师

时间:2023/11/9 作者: feixue 热度: 38100
  【观点引路·甘为人梯】吴宓先生一辈子甘为人梯,“老师”这个词在他心中重如泰山。他对学问特别较真,拥有为师之本;他对学生特别温柔,内心充盈着师者之爱。八十岁高龄,也还想着为学校尽一份力。不慕名利,甘为人梯,吴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适用话题】学问与名利 责任感 文人风骨 矛盾体

  (特约教师 张金枝)

  有一个人,他在当时是一流学府的一流学者:清华国学研究院创始人、比较文学研究开创者、学衡派代表人物及《学衡》杂志主编、《红楼梦》现代派研究第一大牛,培养出钱钟书、李健吾、賀麟等一批大师。这些学术成就在他眼里都轻如鸿毛,只有一句“老师”才是他心里的重如泰山。他叫吴宓(mì),是中国最后一个满腹大师才能,却一辈子甘当平凡老师的人。

  吴宓早年在清华读过留美预科,后来远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求学,不久转入哈佛大学读比较文学。读完哈佛硕士之后,吴宓回国任教,一年后清华大学正式成立,校长曹云祥找到吴宓,对他说:“希望你来筹建国学研究院。”这对于学英国文学出身的吴宓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还是义不容辞地点了头。

  那时白话文运动兴盛,胡适是激进派,支持白话文,吴宓是学衡派,支持文言文。吴宓知道,曹校长除了找自己,还找了胡适,如果不答应下来,来牵头建清华国学院的就是胡适了。所以,即使不是强项,即使一穷二白,吴宓还是硬扛下了国学研究院这个大任务。短短几个月,吴宓就找来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大师,强强联合,从史学、政治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搭建起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学体系。吴宓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他只承认自己是“执行秘书”。

  吴宓很偏执。他至爱《红楼梦》,一研究就是一辈子。1920年,他写出一篇《红楼梦新谈》,用西方文学的方法解读《红楼梦》,成了把《红楼梦》推到世界优秀文学高度的第一人。汪曾祺在散文中提到:吴先生给学生讲“红楼梦研究”这门课,去听的学生特别多。

  “文革”时,那些人要吴宓批判孔夫子,批判四书五经,吴宓不肯,国学和传统是他一辈子的坚持。那个时候,没人敢叫吴宓老师。有一天,吴宓一个人拄着拐杖去散步,走累了,坐在路边休息。有个年轻人兴冲冲地跑过来,朝着吴宓喊:“吴老师,是您吗?”吴宓以为自己听错了,睁大双眼问:“你叫我吴老师?”年轻人说:“是啊,吴老师您上街散步呀?”吴宓感动得老泪纵横,说:“小伙子,很多年没有人叫我吴老师了,我心里感动呀!”吴宓这一生最喜爱的身份,不是清华国学院创始人,不是《红楼梦》研究专家,而是“老师”。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6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