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部,发言人真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职位:级别不算高,却是外交部乃至整个中国政府的脸面。
这个岗位的要求极高。外交部一般安排三位发言人,一位是新闻司司长,两位副司长。每周五天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除了暑假和法定节假日之外,雷打不动。
外交部发布会的历史很长,据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介绍,第一次发布会在1982年3月26日。作为时任新闻司司长,他就中苏问题发表了谈话,而为其担任翻译的,正是李肇星。
笔者自2010年5月起驻京,开始亲身感受外交部发布会。发布会不限时,只要有记者提问,发言人就需作答。至于发布会的气氛,大部分时候台上台下还是很友好的,但也有劍拔弩张的时候,比如就某个热点问题,西方记者会连珠炮似的提问。当然,等到下一次发布会,大家又成为了“好朋友”了。
具体到发布会环节,有两个问题很多人问过:
问题一:外交部发言人面前有没有提词器?回答是否定的。当然,这不代表发言人就没有“小抄”。在主持发布会时,发言人都会携带一本名为“口径夹”的厚本子,里面是中国对国际事件的表态,便于发言人在台上及时查阅作答。每条“口径”的出炉都有着严谨且复杂的过程:部内相关司处草拟,报司领导批,再报部领导阅,如果是重大事件表态,还需更高层的领导拍板。
至于“口径”拟定方式,大致按照美国传播学“396”原则,即“30个字、90秒、六年级水平”。“30个字”,是指发布内容要直截了当,可用30个字概括;“90秒”,指为便于广播与电视配同期声,发言人要在90秒内将口径表达完整;至于“六年级水平”,意为回答应通俗简单,不给外界造成理解障碍。
问题二: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常常不正面回答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发言人不专业的表现。恰恰相反,这种回避式作答必要且明智。
举一例,中国的两个邻国在争议地区发生冲突。有记者问中方认为是哪国责任,发言人答曰:“中方希望双方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早日使该地区恢复平静。”这种看似笼统的表态,避开了敏感问题,防止陷入外交被动。
再举一例,国家领导人要出访某国,但尚未到时机公布消息。在发布会上,有消息灵通的外国记者就拿领导人行程提问发言人,发言人回答:“中×双方正在密切协调中,如有相关消息将会及时发布。”这样的回答能进能退,避免出现被动。
至于提问的内容,在外交部网站主页上,就能查阅到每次外交部发布会的问答录。
(变色龙摘自《解放日报》2017年6月12日)
【素材运用】外交发言可以说是沟通的最高形式——要给世界展示我们国家对某一事件的态度,发言者代表了国家的态度与形象,即便准备精确到“396”,对一些问题也得仔细思量。发言人举重若轻,即使面对刁钻问题也能回答得滴水不漏,这得益于良好的心态和经过长久的工作所积累的经验智慧。
【速用名言】
1.对一个心持反对意见者,讲话却有必要谦和而委婉。否则正像把盐撒入伤口,会使他已有的成见更深。——英国哲学家 培根
2.交谈比生活中任何其他举动更为美妙。——法国思想家 蒙田
【适用话题】真相;智慧;避实就虚
(特约教师 张亚凌)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17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