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朱光潜:凡是艺术家都须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一剑刺一心 热度: 38175
  作文君:被称为“文艺女神”的柴静谈起自己的作品时曾说:“我配不上‘文艺二字,朱光潜那样的才叫文艺。”这位朱光潜就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和主要奠基者、开创者之一,他的《谈美》更是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必读书。

  《谈美》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这本书没有李泽厚式的美学概念,也没有宗白华式的美学思维,《谈美》是闲散的、形象的、生动的,从家常絮语式的诉说中让你领悟到美学的真谛。读《谈美》,给人注入了新的鉴赏能力,让人在这各种文化泛滥的年代,学會发现美、欣赏美。

  【大师品阅】

  朱光潜的著作,“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如“行云流水,自在极了”,“你想得知识固可读它,你想得一些情趣或谈资也可读它。如入宝山,你决不会空手回去的”。 ——朱自清

  他写过为什么要研究美学,美无形无迹,但是“它伸展同情,扩充想象,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广真确的认识。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础”。——柴静

  朱光潜的书不但内容、观点启发了我,而且他的语言很流畅、不油滑,典雅而不冷僻,对当时的我非常有帮助,现在的年轻一代可能不会去找朱光潜的书看,我建议他们读一读。——余光中

  【时代人物】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是我国一代美学宗师,也是20世纪以来我国为数不多的德高望重的大学者之一。他一生著译等身,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竭尽全力,正如他的后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二任会长王朝闻先生所说,朱先生对中国美学事业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朱先生自1925年起出国留学八年。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十部著译,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他在为刊物《一般》撰稿时,以书信方式,结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给青年谈论修养,指点迷津,深受青年欢迎。到1929年,这一组十二封信就结集出版。由于所谈问题十分贴近当时国内学生、青年探寻人生道路时的种种迷茫、彷徨、苦闷心情,因而此书一版再版,成为畅销书。《谈美》便是在1932年,再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

  【朱氏美学】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了?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了?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在这封信里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极平庸的东西经过灵心妙韵点铁成金之后,也可以成为极好的作品。

  ◆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

  【美论选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朱光潜

  有几件事实我觉得很有趣味,不知道你有同感没有了。

  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较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古董癖也是很奇怪的。一个周朝的铜鼎或是一个汉朝的瓦瓶在当时也不过是盛酒盛肉的日常用具,在现在却变成很稀有的艺术品。固然有些好古董的人是贪它值钱,但是觉得古董实在可玩味的人却不少。我到外国人家去时,主人常欢喜拿一点中国东西给我看。这总不外瓷罗汉、蟒袍、渔樵耕读图之类的装饰品,我看到每每觉得羞涩,而主人却诚心诚意地夸奖它们好看。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觉到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寒风之中耕作时所尝到的况味,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语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我小时在乡下住,早晨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晚上看到的也还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了?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素材入文】在东岸觉得西岸美,在平原觉得高山美,在北方觉得西湖美……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因为人们总是习惯忽略身边的美,看不到眼前。所以,给事物点距离,学会发现美,就会欣赏到各种不一样的美。

  【适用话题】距离和美 发現美 对比 美和人生知足

  【名著目录】

  开场话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八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十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摹仿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PS:作文君光是看这个目录就想拜读一遍啦!

  【美学延伸】

  《美的历程》

  李厚泽的《美的历程》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时代的艺术精神。《美的历程》能在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

  易中天盛赞:“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做艺术品来看待的。”

  《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易懂好读的书,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是已故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唯一一部美学著作,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宗白华凭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良好素养,以比较的眼光,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几个重要范畴加以阐释,渗透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取向,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

  李厚泽评价:“在‘机器的节奏愈来愈快速、‘生活的节奏愈来愈紧张的异化世界里,如何保持住人间的诗意、生命、憧憬和情丝……宗先生的《美学散步》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启发吗?我想,能的。”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12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