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9日开始,大家被一篇文章刷屏了,这篇文章讲的是内容红利下的“做号江湖”,一批特别的内容创业者,通过大量搬运、编辑、标题党、刷流量等做法,批量生产爆款内容,获取大量流量收益,月入数千甚至数万元的事情。在此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真正优质的内容受到挤压,反倒是一些绯闻、标题党以及一些危言耸听的文章动辄获得“十万+”甚至“百万+”的流量。这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当阅读变得日渐低质,当知识的价值变得低于绯闻和谣言,我们的社会以及内容创业的“承载者”自媒体平台是否也应该认真反省一下呢?
二、素材扫描
1.流量领域的灰色王国
凡是有流量的地方,就会有灰产。比起内容“生产者”或者“搬运工”,“做号”是一种更形象的说法。它指的是运营者前期通过注册大量的自媒体账号,然后通过抄袭、洗稿、伪原创等各种低成本的方式生产内容,接着通过各大平台渠道分发出去,获得大量流量,从而赚取广告分成的方式。
“做号者”的日常生活是疯狂攒稿——最早是直接搬运,一字不改地抄袭,后来各大平台上线了原创保护后,同平台抄袭变成了跨平台抄袭,比如从头条号里抄一篇发到百家号里,一些熟练的“做号者”,还会顺手调整段落的顺序和语序,躲避算法检测,等等。在此情况下,真正的原创作者反而湮没不闻,“做号者”则凭借巧妙的手段和经营手法,“截胡”了别人的劳动果实。
今日头条也好,UC头条也好,一点资讯也好,我们看到的、吐槽的那些水文或者垃圾稿,那些标题党和耸人听闻的文章,大部分是由这些“职业做号人”生产的。
【考场速用】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纷争,有流量的地方就有灰产。比起认认真真写文章,“做号者”可谓投机取巧,既“截胡”了流量,也获得了利益,故而很多人趋之若鹜。但是,快餐式的阅读毕竟不是真知灼见,在人们印象里一闪而过,这样做既无廉耻,也无意义。
适用话题 利益与廉耻;创新与复制;投机取巧与脚踏实地
2.套路做出来的“成绩”
在自媒体领域,一篇“做号者”的稿子能否赚钱,标题占了80%的因素。比如,前不久,周杰伦和林俊杰同台献唱《算什么男人》,同样的内容,结果标题党把它变成《震惊!DOTA、LOL知名选手互斥对方不是男人,引万人围观》,同样引得大量网友围观。
除了标题,他们甚至还摸索出一套热词规则:比如要围绕热点去写;娱乐圈就一定要写杨幂、刘恺威;科技领域,就盯着阿里、百度、支付宝、微信这些词使劲写,而且一定要有情绪,比如马云的支付宝,刘强东怒了……这种句式“点击量一定很高”。
比如,4月3日,一篇名为《邓超和杨幂撞衫,杨幂放话: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的文章成为某平台推送的爆款文章。截至4月9日,这篇正文不足300字,配有5张网络图片的文章,获得了近6000条网友评论。在“做号者”石磊看来,写就《邓超和杨幂撞衫》一文并不需要太长时间,“都是套路”。他分析说,此文的作者应该是长期关注热点明星的微博,一旦有娱乐话题性的素材出现,配上微博图片或网友评论截图,再适当加一些该明星的背景内容,就可以马上成稿。通常20~30分钟就能写出这样一篇“爆款”。
一篇300字和5张图的稿子,如果被平台推荐,或者被机器认为受众很喜欢,那么至少会有千元的保底收入。这种做法显然在很多平台获得了默许,毕竟从短期来看,这么做对平台并没有什么坏处。可以提供更多的内容,更多的流量,就算文章内容低俗点,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平台的生命首先是流量,有了流量之后,才会有关注和广告。这也是很多媒体平台上面充斥的都是标题党和三俗内容,却依旧不肯改变的原因。
【考场速用】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套路”之所以能够压倒真实,在于“做号者”在“套路”的实施中掌握了人们的普遍心理,并能够趁机抓住利用。这在“做号者”而言是“终南捷径”,却无形中将阅读者引入了一种低级趣味中而无法自拔。
适用话题 套路与真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利益与原则
3.升级的战争:平台与“做号者”、平台与平台
由于低劣内容影响用户的信任度,并且把流量集中化,这对依赖更多个性化分发出售更多广告位的商业模式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所以已经进入稳定期的平台,必然会进行打击。
对于平台来说,海量内容供给之后,只有技术才能完成真正的打压和审核。对标题党和谣言的认定,平台都会通过人工标注相应类型,返回给机器训练,进行识别。比如,今日头条对标题党的审核也很严,头条内部技术团队关于标题党分类的讨论就有十几页,他们曾经把另外一家平台的标题抓取,发现超过15%都被认定为标题党。甚至,为了更好地更新策略,某些平台会派“卧底”到各大做号公司去交钱学习怎么踩现在的機器关键词,之后再对应更新机器的打压策略。
即便如此,还是会有很多“做号者”铤而走险,个别自媒体平台甚至放纵自己平台的“做号者”直接抄袭而不给被抄袭自媒体平台作者提供“做号者”信息,使“维权骑士”无法维权。平台之间的恶性竞争,让人触目惊心。
【考场速用】对于真正珍惜名誉的平台来说,只有严厉打击“做号者”毫不手软,并竭尽所能与“做号者”斗智斗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优质内容创作者的权益,完成企业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平台之间的恶性竞争,又使得维护原创作者权益这一职责履行起来变得难上加难。
适用话题 名誉;可持续发展;竞争
4.内容的世界需要平衡
如果根据用户的需要去推荐内容,我们会发现,用户习惯或者喜欢看的大都是猎奇、娱乐、明星之类的内容,如果继续推荐下去,很快就是八卦、三俗了。所以,内容的世界绝对不能仅仅以所谓的“用户需求”为绝对指标,那无异于放纵用户沉湎于低俗游戏。平台应该在其中起到平衡作用,不然完全信马由缰,最后损害的还是整个平台的价值和利益。毕竟从短期看,爆款内容更容易带来流量;但从长期看,小报永远不会登上大雅之堂。一个没有深度原创内容的平台,其实也不能称之为内容平台。这种取舍,是每个内容平台都要面临的困境。
从某种程度来说,内容过于火爆和过于深度都不是很健康的现象,前者容易导致内容制作者剑走偏锋,不仅仅是标题党,甚至是内容的造假和哗众取宠。而过于深度则缺乏相应的读者基础,确实也会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其实这里应该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打分概念,过于火爆的应该去判断是不是一篇好内容,如果是“做号者”做出来的,那么就应该被严格处理。而对于优质的深度内容原创者,也应该给予更多的流量倾斜和推荐。只有平衡了这两种内容,一个内容平台和它上面的作者才能够更好地持续发展下去。
【考场速用】曲高自然和寡。但这并不是我们停滞不前的理由,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沉湎于低俗。下坡容易上坡难。但是,企业要想做大,有时候,不能只是“向钱”看,还要记得“向前”看。
适用话题 庸俗与高雅;多数与少数
三、时文凝眸
“做号者”挑开内容红利的“脓包” □姚 遥
我有许多学富五车的朋友,过着勤于读书与思考的人生,提早熬白了鬓发。如果在财富上能更加自由一些的话,他们的面颊还可以更红润一些。这些朋友大多有精彩的著述出版,即便偶然撞上了大众口味,进入畅销书行列,但所得的润笔费用还不如一个直播室里的普通网红。
好不容易迎来了万众创新的新媒体时代,知识精英们本来饱含热泪,以为迎来了知识经济内容红利的历史时刻。但事实是,除了凤毛麟角的知识精英转身成功外,绝大多数优质的内容生产者依然在市场的边缘。
人生最好走的路,是套路。最近虎嗅网的一篇文章,很爽快地挑破了所谓“内容红利”的脓包。如今的手机阅读市场,早已被一批工业化的制造商瓜分。打开手机上的阅读APP和若干公众号,一个个刺激眼球、勾引心灵的标题,大多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内容作坊根据阅读推荐的规则和热点,批量制造出来的产品。这些作坊,被称为“做号者”,野蛮生产稿件自有一套流水线:从贴吧、微博、微信、门户里扒拉出300~500字,修改,再加上自己的“修饰”和“想象”,然后贴上三张图,取一个标题,发布。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每天能“写”20篇。
市场始终遵循市场的规则,当手机成为承载阅读并能盈利的终端之后,阅读内容也变得和屏幕一样短小精悍,随取随用。在满屏的信息之间,标题成为内容创作最核心的要素:标题是否足够吸引眼球,决定了读者手指是否能点开的一半。十年前还在传统媒体中的咪蒙,大概也没预料到,新媒体时代要为取一个标题花费这么大的功夫。
对习惯在手机上阅读的消费者来说,如今的一篇文章不过是手指滑动屏幕的几个瞬间。这样的场景之下,作者盈利的关键,在于单位时间内能创造出多少点击量。一个传统的作者写文章,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找并阅读资料,随后再绞尽脑汁写出一篇。而一个作坊,首先会快速锁定拉动流量的因素,随后围绕要点查找素材,再复制粘贴,就能在总量上形成压倒性优势,获利不菲。如此一来,一篇优质的原创,最终也往往沦落为作坊的素材库,被分解成更多数量的短篇。在这样的畸形市场上,高成本、低产出的原创,如何能够与低成本、高产出的作坊文章竞争?市场由前者培育,而果实被后者摘走。当媒体梗着脖子还在讲新闻理想时,“做号党”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工业化的垃圾食品不仅容易营养不良,最终也会让食客倒胃口。但对于内容作坊而言,文化市场怎么培养并不重要,抓住眼前的机会赶紧套现才是真的。从微博时代的段子手,到微信公众号时代的营销号,再到职能阅读时代的内容作坊,优质的内容创作者只不过喝了一点汤,而劣质的生产者却能够在每个平台时代都活得风生水起,一步步壮大后甚至开始形成行业壁垒,用更精良的技术和更敏锐的嗅觉,掌控新风口的命脉。
市场固然浮夸,市场也特别残酷。多少行业里,抄袭与粗制滥造擠垮的不只是辛劳的耕耘者,还会葬送一个行业。文化产业里,抄袭与粗制滥造的肿瘤不除,优质原创得不到尊重,一切所谓风口都将烟消云散。
(作者系知名评论员)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11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