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针见血的“破”与掷地有声的“立”

时间:2023/11/9 作者: 兰心听雨 热度: 39055
  李凤成

  文題展示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盐城市大冈中学高二第二学期阶段测试题)

  《思想者》是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雕像。雕塑人物全身赤裸,腰身微弓,左手在左膝上自然放置,右腿支撑着右臂,右手托在有着凌厉线条的下巴上,握紧的拳头用力地顶在嘴唇上,本身就十分健美的肌肉此时更是紧张地隆起,露出饱满的线条。雕像虽然是静止的,但似乎显示出他在进行着高强度的劳动。他神态庄严肃穆,似在审视着宇宙中的一切。

  《思想者》作为罗丹的一件艺术杰作,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纪初,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内涵的落脚点显然是在材料的第二段:《思想者》作为一件艺术杰作,成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材料的内涵换句话说就是:罗丹的《思想者》激励着人类依靠思考改变自身所处的世界。

  所以,具体的写作思路不妨这样安排:

  一、正面论述表明或间接叙述表明人类思考行为的积极作用。

  如果写成议论文,考生可以直陈它的好处,比如思考推进人类文明进程,思考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思考让人类更聪明等。当然,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考生也可以从辩证角度兼顾考虑到思考给人类带来的“坏处”。

  如果写成记叙文,考生可以通过叙述一件完整的事情或数件关联度高的事情来表明思考对人类自身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要避免“老调重弹”,比如苹果落在正在树下读书的牛顿的头上,然后牛顿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样几乎尽人皆知的事情就不能再写出来了。

  二、反面论述传达或间接叙述传达人类不思考会带来的消极作用。

  “反弹琵琶”总会让人耳目一新,当然前提是得“反得有理”。写成议论文,考生可以从反面论证不思考给人类带来的坏处,比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带来的是做事效率低下,否定了反面,进而肯定思考的积极作用。

  写成记叙文可以叙述自己因为不思考而没能做好事情,进而悟到思考的重要。考生还可以通过故事新编、寓言等形式叙写不思考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引发读者的兴趣。当然上面的思考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使用这些小文体,它们在考场中的表现总是很抢眼的。

  三、先破后立或欲扬先抑。

  写成议论文,可以将上面两种思路结合起来,当然这种写法难度是挺大的。先得“破得有理”,在“破”上花大力气,一旦这个做不好,整篇文章就失去了先机,即使“立”也是意义不大。总而言之,破得“一针见血”,立得“掷地有声”。

  写成记叙文,考生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叙述“思考”的不好,再写时过境迁,你又深深觉得多思考是件好事。这样的写法可以收到波澜起伏之效。

  原文展示

  再立数百年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高二(2)班 陈思洋

  匆匆从《思想》者塑像前走过,他在想什么?(问的强度不够,设问可以根据材料再丰富一些)

  我是谁?为什么?怎么样?那紧锁的眉头,锁在思考间,会有答案吗?不得而知,他已立了百年,也将再立无数个百年。(开头三问细究不知所云)

  放弃吧,你还有隆起的肌肉,何不做些有意义的事?

  放弃吧,离了这“万恶之源”,有了他世界不再安宁,什么三教九流,百家争鸣,思想不同,引起的唯有纷争罢了。从吾者,随其思想,不从者杀尽血流。(这一段失误较多,先是立场不对,说思考是“万恶之源”,说法错误,接着将《思想者》与东方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众所周知,《思想者》是西方的作品,这样联系错误明显。这一段与前面一段想“破”而破得不明显)

  会放弃吗?离了那“思考”,去拥抱那愚昧的秽土?(过渡生硬)

  不会的,正如这雕像只会叫“思想者”一样,人类也只有一个名号——思想动物。(称呼人类为“思想动物”不妥)

  思,为我们指路。王守仁曾迷茫过,混了个九品芝麻官,还被贬到了龙场,但,他去思了,思为他指明了方向——心学,最终,闭关苦思十几载,一代天骄终成才。他若不思,每天空对着寂寞的月亮,那么毫无疑问一个九品芝麻官,只能泯然众人。

  思,所以我们存在。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思是证明存在的钥匙,如若不思,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若汝思之,著作等身,赢得身前生后名岂不反掌耳?(用“著作等身”肯定思考的积极意义不妥,因为人类的思考成果不限于写作,词人辛弃疾的名句引用还出现了错误,应该是“赢得生前身后名”)

  思,所以我们向前。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说:“思,是书籍进步的阶梯。”思想发展着,由于其立根点不同,必然每个思想都向着不同方向发展。所以不同的思想势必相互倾轧、糅合。糟粕自然会在碰撞中掉落;精华也会在灰烬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火花。(高尔基的名言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没有一丝味道,另外这里是在肯定人们思考碰撞的积极作用,与前面第四段说百家争鸣带来的只有纷争相矛盾,有失照应)

  思,所以我们灵思。或许,我们思考的只是诸如吃饭之类的琐事,但只要上升至灵魂境地,便可能成为我们未来价值观的取向。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是不假的,当纨绔子弟还停留在毫无理性的声色犬马中,穷苦的孩子们,便早已面对幽蓝的月亮许下未来的期许。(“灵思”,是名词不能作谓语;“幽蓝的月亮”的表达也不合事理,考生可能是想诗意地表达,但也要表达清晰,让别人易懂;“穷人家的孩子”一句和前文衔接不紧密,有跳脱之感)

  《思想者》雕像依然思考,依然伫立,蓦然回首,不知又多少个百年。(结尾应与开头做到呼应;“蓦然回首”一说显得很突兀)

  诊断报告

  这篇议论文想走先破后立的路线,野心挺大,据学生自己说,因为刚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学到了“破立结合”这种论述方法,觉得该法是写议论文的一种好方法。想法虽好,但“破”没能做好,使得全文思路并不清晰。在具体论述中又不够严谨,犯了很多知识性的错误。结构上的严密性做得也不到位,出现了明显的自相矛盾的内容,这些“失误”直接让作文的“卖相”大损。另外,全文在内容上还需要加以丰富。

  升格建议

  先从“破”入手,把雕像的缺陷找出来,比如数百年来人们注意到了这座雕像的启发意义,它犹如启明星,启发人们要用心思考,但没想到他一直没有“动”,一直是冥思苦想,这里就有“突破口”。可以说这座雕像是在空想,那么由此而下,“破”就容易了,当然学生自己要精心琢磨,找出一个更好的可以突破的点,总之要求就是“破得有理”。接着在“破”的基础上重申思的积极意义。细节方面,说法明显错误的地方需要调整。然后遵循议论文的三要素要求对文章内容加以修饰完善。

  升格佳作

  再立数百年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高二(2)班 陈思洋

  匆匆从《思想者》塑像前走过,我不禁想:这个壮实的劳动者在想些什么?是人生中的难题,还是当时社会的不公,抑或是浩瀚的宇宙?(比原文丰富很多,且紧扣材料)

  仅从肌肉紧张的雕像外表我无法得知。他那攒蹙的眉头,紧成一把锁,思考貌似不会有结果。我想或许这个思索了一百多年的塑像只是一出华丽的秀而已,是那个时代的“摆拍”。(反得有理)

  你思考得如此痛苦,在我看来,不如把思考先抛在一边吧!毕竟深刻思考这一千钧巨石似乎到了你的极限!你那隆起的肌肉显示出你承受得很艰难!你拥有着结实的双臂,谋生一定不会难倒你,何必苦苦思索,作茧自缚呢?记得当初罗丹给你取名叫《诗人》,一定是因为你在向当时混乱的社会寻求“诗意”吧!然而,“灵”与“肉”的抉择成了你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你想得太多了,多思必生烦恼,何必呢?(以上在“破”上面蓄势比原作清晰有力)

  那就放弃思考吧!无思一身轻!去拥抱那世人皆浊,就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就哺其糟而歠其醨的温床吧!(过渡更有力)

  但是实际上你是绝不会的,你的名字叫“思想者”,你是人类的缩影,是人类的丰碑!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努力成为你,时至今日拥有着足以在宇宙自傲的称号——最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改过之后语意更加明朗,称呼也更合适)

  思,为人生指路。王守仁曾迷茫过,混了个九品芝麻官,还被贬到了龙场,但,他去思了,思为他指明了方向——心学,最终,闭关苦思十几载,一代天骄终成才。他若不思,每天空对着寂寞的月亮,那么毫无疑问只能泯然众人。(“我们”换成“人生”;删掉“一个九品芝麻官”语句更通顺)

  思,所以我们存在。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思是证明存在的钥匙,如若不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若汝思之,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易如反掌耳?(改了之后,范围对应更合理,而且以诗句对诗句,具有对称美)

  思,所以人类进步。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要说思考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些滋养人类心智的书籍不正是人类思考的结晶吗?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同的思想观点碰撞、修正、融合,糟粕在这一过程中掉落。精华终于绽放出无比绚丽的火花!(化用的名句理趣自然,甚至感觉比原句更有味道;不同思想观点碰撞、融合的过程更加合理,与前文不矛盾,尾句收束有力)

  思,所以我们富有灵思。诚然,人类为生存所束缚,要忧心诸如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琐事,但只要人类勤于思考,坚持不懈,就像那位思想者一样,最终会福至心灵,获得灵思,让人类更好地走向未来。(更改后的句子语句衔接更加自然流畅,道理更加深刻,删掉尾句后,没有了原句的“跳脱”感)

  闭上眼,《思想者》雕像依然鲜艳地伫立在脑海中,它将会继续滋补人类数个百年。(更改后的语句与开头呼应,语句表意更明朗)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文章,是一篇說理严密的议论文佳作,达到了作者原先设想的“先破后立”的结构要求。作者在“破”的层面上,顺着材料原意,从思想者“思考的痛苦”入手,然后为其考虑,建议放弃思考以摆脱痛苦,可谓“破”得有力。接着在“立”的层面上,作者条分缕析地分析“思”对人类的积极意义,语句的衔接自然流畅,可谓“立”得掷地有声。一些亮点也很动人,比如第四段中对《渔父》中诗句的化用,倒数第四段对诗句的巧妙“嵌入”,倒数第三段对高尔基名句的化用,都“如盐入水”,贴切自然!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9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