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没记错的话,这话第一次是在《看见》那期名叫《归去来兮》的电视访谈节目里说到的。后来这句话火了,泛滥了,反而显得有点轻薄。其实它很重。
那期节目的访谈对象叫高秉涵,祖籍山东菏泽,十三岁从大陆逃去台湾,四十二年后才有机会重归故土。重归之日,斯人已逝,物是人非。
离开有很多种。高老先生是可以回答切肤之痛的那一种。
在高秉涵的记忆里,离开时的场景是他坐在逃难去南京的车上,正在吃石榴。同学跟他说他母亲正在跟他打招呼,他多咬了一口石榴,结果再一回头,车子已经拐弯了,没有看到母亲。
高秉涵这一生不再吃石榴。
漂泊途中,他的脚被热粥烫伤,无药生蛆。他忍着。因为母亲讲,要“活着回来”。
后来他在台北举目无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对于流浪的人来说,每一次逢年过节都是一次对于孤独的强调。“大年初一的早晨,天不亮我就到山上去了。对着大陆,痛哭一场。大声喊娘,娘,我想你。”
时间游走,也这样捱过来了。到了80年代初,曾经有一位移民阿根廷的菏泽老乡回家探亲,路经台湾。高秉涵央求他带了一些家乡的泥土来。
三公斤土,分给了一百多人。每家一调羹。高秉涵把一半的土锁在保险箱里,另一半分七次,冲水喝下。那个掺了泥土的水,是没有味道的。但是这是他连接自己与那块故土唯一的方式。他小心翼翼地喝进去。喝到胃里的水,又从眼睛里流出来。
自然而然。离开和相遇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没人愿意面对“离开”。台湾有个词语叫“切心”,挺形象的。離开时的原因千万,但是都猝不及防。离开后的光景万千,但是都无语凝噎。
很多人说现在“离开”的味道变得很淡,甚至都感觉不到有什么具体的失去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现在都市的节奏冲散了“离开”的意味。因为仿佛每一天我们都在告别。并不是这样。时间让本来就淡的淡去,让本来就浓的更浓。眼看心爱的人事渐行渐远,但是耐不住他渐入渐深。
大象无形,训练有素的现代人已经可以准确地控制微笑的弧度而不再提及什么前尘往事。一切都妥帖。
不过以前蒋勋讲“天地有大美”的时候讲过一个小细节,我觉得是贴近大多数“离开”的。他说有一天傍晚,他带着学生蒙着眼睛走到菜市场。学生闻到了空气里鱼的腥味儿,立刻说这里有一个鱼摊。然后学生扯下蒙着眼睛的布。果然这个地方白天是卖鱼的。当地对于菜市场的卫生管理很严格,用肉眼看,到处都很干净,一片鱼鳞都没有留下,看是完全看不出来的。
但是那一刹那,他说他有一种很心酸的感觉。“如果一条鱼也是一个肉体,如果它已经走掉,为什么它的气味还留下来?”
【素材运用】“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但我们又无法抗拒离别。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在变小,交互方式日趋多样化,似乎真的做到了“天涯若比邻”,但依然没有谁甘愿别离。何况,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并不是谁都可以经受得住那种一别不再见的苦痛。珍惜当下。
【适用话题】离别;怀念;亲情;遗憾
(特约教师 周蕈)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9期
赞(0)
最新评论